中国经济学60年

第48节:第四节 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

第四节 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实践不断地产生新现象、提出新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界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来解释现实,指导改革。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贯彻,长期束缚理论界的"左"的思想的绳索被逐步解除,经济理论界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其中,围绕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还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所采纳,成为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苏绍智和冯兰瑞就提出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

苏绍智、冯兰瑞:《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他们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它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还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相应地存在着多个阶级,因而是进行激烈的、尖锐的阶级斗争的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进入第二个时期,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发达的社会主义;最后一个阶段才进入到共产主义阶段。

他们指出,如果不分阶段、混淆阶段,就会把某一阶段存在的现象、因素,扩大成为社会主义几个发展阶段上都有的现象或因素,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

例如,如果不分阶段,把从资本主义到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发达的社会主义看做同一个历史时期,就会把过渡阶段第一个时期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贯穿到整个的历史时期,就容易把阶级斗争扩大化。

再如,如果把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才应该做的事,拿到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来做,就会导致过早地消灭个体经济,取消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取消按劳分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甚至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这篇文章的结论是: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不能认为我们的经济制度已经是发达的或者完全的社会主义。

朱述先则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应当做这样的划分:第一个阶段,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第二个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又分为两个时期: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时期和发达的社会主义时期;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

朱述先:《也谈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与苏绍智、冯兰瑞同志商榷》,《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

朱述先同意苏绍智和冯兰瑞关于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时期的观点,但不赞成他们关于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论断,认为中国所处的阶段是社会主义阶段的不发达社会主义时期。

经济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也应当分阶段以及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的观点,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

在1981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开始出现在党的中央文件中,最终在党的十三大上得到系统阐述并成为全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