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47节: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创新和深刻内涵(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

'**'更走到了极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不彻底纠正'左'的错误,坚决转移工作重点,就不会有今天的好形势。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做了明确的表述,报告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但在十三大结束后不久,国内外出现了新的复杂形势,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内也出现了一场政治风波。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是不是应当改变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在认真研究了新的形势和变化后,我们党认为没有必要改变对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分析的基本结论。

十四大报告重申了党对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

十五大报告的相关论述则更加透彻:"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如果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尚处在起步阶段,国内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那么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国内的基本矛盾是否发生了改变呢?十七大报告将主要矛盾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特别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问题。

我们党在总结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0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牢牢抓住了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完善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