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29节:第六节 经济学方法重大革新(1)

第六节 经济学方法重大革新

理论经济学的第六大进展:经济学方法重大革新:注重创新,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吸收现代经济学有用成果,重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勇于提出各种对策建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经济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经济学方法也有重大革新。举其要者有:

一、注重理论创新,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创新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直至改革开放前,不少经济学论著受教条主义束缚,比较热衷于对经典著作的注释,或者规律排队,或只做简单的政策宣传,缺乏独立思考,不愿标新立异,创新精神不强。由于政治与学术界限很难划清,新的观点一冒出来,常常被扣上可怕的政治帽子进行批判,实际上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把真理的声音压下去。这样,百家争鸣的方针根本无法很好贯彻。对马寅初人口理论和孙冶方价值论的大批判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改革开放后,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经济学家们大开眼界,逐步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深入现实生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对外开放理论、中国式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等,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鼓励理论创新并身体力行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同经济学家的大胆探索并硕果累累相结合,使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创新成果成为中国经济论坛的主流。

对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也要勇于创新。21世纪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体现了这一点。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提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此后,经济学界开展了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讨。据我体会,主流的观点大体是,马克思关于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论断是正确的,至今没有过时。尽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未获多少人认同。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崛起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增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60%、70%以上,所以,应肯定大量的服务劳动,包括商业劳动、客运、通信、咨询、金融服务等劳动,也应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也是要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