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26节:第五节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5)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零二零年比二零零零年翻两番。"

与此同时,经济学界也广泛而积极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1.关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从1981年2月开始,北京部分理论工作者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战略座谈会,直到1989年3月共举行了49次,对中国"三步走"、"翻两番"战略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翻两番"任务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写了《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保证--兼论"基数大、速度低"不是规律》一文,《人民日报》1982年11月19日。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1982年11月23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到北京医院探望孙冶方时,说:"前几天你在报上发表的文章,我看过了。你对翻两番的意见是很好的,对'基数大,速度低'的观点的批判是很有力的。中央开会讨论五年计划时,陈云同志特别提到你的观点,耀邦同志也很重视你的文章。"《惦念》,《人民日报》1982年12月6日。

2.关于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在经济学界争论最大的是中国工业化在进入21世纪以后是否已进入必经的重工业化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课题组等持肯定意见。他们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基本上是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轨道向前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经过重工业化阶段,才能真正成为工业强国并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一阵营。""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已成定论,其主要特征便是我国正式进入'重工业化阶段'。""如果抓住了重工业化这一机遇,中国经济就完全可以保持20年的高增长。""当前经济既不是总体过热,又不是局部过热,也不是没有新特点的正常发展,而是中国工业化已进入以重工业重新大发展为主要特点的历史阶段。"参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课题组《我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日;《我省产业发展绕不过重化工业阶段》,《南方日报》2003年9月11日;《重工业化,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动力》,新华社北京2003年11月29日电;《二次工业化--中国民营企业的工业化进程》,《商务月刊》2004年3月2日;《我国四大重点行业投资分析》,《经济日报》2004年6月16日。与上述观点不同,吴敬琏多次撰文不赞同上述观点,指出上述观点是根据"霍夫曼原理"得出的结论,而德国的霍夫曼1931年根据20多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经验数据概括出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品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品生产的增长的结论,是在当时还没有把第三产业(服务业)看做一个基本的产业做出的。在先行工业化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以后,霍夫曼定理关于资本品工业(或重工业)将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的预言没有实现,因为增长最快的是服务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兹把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命名为现代经济增长,他的基本结论是,和早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特别是资本投入不同,在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的产出高增长中,投入的贡献只占有限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应归于生产率的高增长率。据此,吴敬琏认为,中国必须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作为今后的指导方针,才有可能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由于对住宅、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加,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会超过对服务业的需求。参见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洪范评论》第2卷第2辑(2005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