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25节:第五节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4)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问题的讨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92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后,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的研讨逐步成为经济学界研讨的第一热点。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如何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更是成为学界和政界的焦点。而且由于20世纪末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已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改革问题不像此前那么突出、紧迫,因此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进入21世纪后,"改革经济学"已逐步演变为"发展经济学",研讨主题位置已经转换。参见黄泰岩《三十年中国经济学发展与变化》,《理论动态》第1799期(2008年12月10日出版)。这个论断是有一定根据的。

先看党的文件对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的论述。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零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零零零年的两万八千亿元左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零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九五"计划建议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零二零年力争比二零零零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还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