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2节:第一章 导论中国经济学60年的六大进展(2)

更多的是成功的探索。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是他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1959年毛泽东总结一平二调错误后提出价值规律是"伟大的学校",20世纪50年代陈云、孙冶方、顾准、于光远、卓炯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市场调节作用的远见卓识;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界关于速度和比例、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资金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热烈讨论和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提出中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发展是硬道理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等伟大构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1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与此同时,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根本转变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和农民工问题、收入分配关系问题、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具体道路问题、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宏观经济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问题、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等,也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热烈的讨论和争鸣,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论证和智力支持。

通过以上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成果,繁荣和发展了中国经济科学。

为什么有些探索是成功的,而有些探索是失败的?经过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个人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的探索是不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切合中国的实际需要。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展阶段。

过去许多失败的探索,都是因为不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超越客观实际,结果欲速则不达,碰得头破血流,只好回头是岸。

而所有成功的探索,则都能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脚踏实地地解决实际问题。

举一个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例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结束,我国在所有制关系上就一直存在超越阶段的冒进问题,在城市和农村都一再搞"一大二公",非公有制经济一直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受到排斥。

稍有露头,就会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砍掉。

其实,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实现全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阶段。

由于中国经济还比较落后,城市和农村有许多劳动还是手工操作,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

所以,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需要包括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发展,以调动各方面力量,尽快走出贫困落后状态。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

1979年改革开放后,先是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逐步消除了前一段时间所有制结构上超越阶段做法造成的对生产力的羁绊,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到2008年,光是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就业就达1.37亿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年净增工作岗位420万个,占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58.7%。

参见《北京日报》2008年11月4日。

个体、私营企业加上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国增加就业岗位主渠道,可见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