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变革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

第九章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干预机制_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干预常态机制

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干预常态机制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而稳定和谐的社会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运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而且要求我们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打造和谐社会的坚实的心理基础。建立完善健全的心理干预常态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人们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灵失去平衡,当个体无法在短期内依靠自己的能力恢复常态,便会出现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轻者将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甚至对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偏见,把心理疾病当成精神病。因此,必须要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让心理健康的有关观念、知识进入每个普通家庭,不仅让心理工作者关心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且要让人人关心心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要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宣传,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册、讲座、活动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且要积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

此外,要特别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宣传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纯净的外部环境,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要以村镇、社区、学校、公共场所为重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着重营造重视心理健康、崇尚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得公众能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人们不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专项社会关爱行动

当前,人们越

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运用心理科学的有关知识指导处理突发事件。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还很薄弱,亟待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包括尽快完善心理卫生方面的立法、制定临床心理工作者的执业资格制度、在一般高校开设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方面的相关课程、改革现行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制度等。

目前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有不少是由普通医生、精神科医生甚至政工干部转行的,这些人大多缺乏专门的训练,缺乏专业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即使把这些人计算在内,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人员也严重匮乏。当前我国平均每年有2亿以上的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的困扰,庞大的需求与匮乏的供给之间严重不对等,能够接受心理援助和服务的人十分有限。因此,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因而,要建立以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为龙头,由心理专家委员会、综合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开设的心理治疗机构和咨询中心等组成的心理卫生整体网络,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公众增强社会认知,消除社会偏见,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遇到心理问题时采取适当的调适治疗方式,为个体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之外,还要开展专项社会关爱行动,对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感染者、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要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

(三)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工作

在突发事件中,由于信息传播不畅,人们会因为可能接近危险和缺乏可靠的信息而担惊受怕,而且由于缺乏可靠信息造成的不确定感比实际灾难带来的恐惧会引起更多的心理损害。因而在突发事件中,不仅要对受灾人群进行积极的医疗援助和心理支持,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布公共信息的大众传媒的重要性,准确可

靠的信息可以让人们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措施。政府是公共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处理公共信息的主体,要积极发挥媒介(如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作为心理干预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公众对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危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难免会产生恐慌心理,因此,政府要引导各大传媒开展冷静、克制、理性的报道,进行良好的舆论引导,使传媒能够给公众传播正能量,增强人们战胜危机的信心,防止引起大规模的社会心理恐慌,以增强社会的安定。

(四)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面对危机,最好的方式是能够“防患于未然”,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完善健全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能够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和范围、预警指标、预警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并发出警报,以便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是一种超前的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先要建立起心理危机预兆识别的预警制度。政府可以组织卫生、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等相关机构对公众进行心理普查,识别出那些心理问题严重者,然后对其进行帮助,尤其是要对“边缘人群”、“问题青少年”或有犯罪前科,有严重心理应激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倾向以及自杀倾向的个体给予重点关注。在建立了心理危机预兆识别之后,要定期对预警信息进行评估。通过分析社会公众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特点等,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保证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能够及时地根据心理危机的评定参考标准,评价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要进行危机预告,从而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避免严重的心理危机和行为发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