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

第一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

第一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

一、研究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脉络

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探索、实践的30年。同样,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怎样建设这样的政党制度?这也是当时亟待回答的问题。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其中前7年中共对多党合作的探索是积极的,多党合作的发展比较正常,中共主要领导人对民主党派、多党合作的作用是充分肯定的,并在实践中开创出许多新的做法,总结出一些正确的理论和政策。而后23年,在反右派运动以后,特别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后,对民主党派、多党合作的作用及性质的认识就产生了偏差,多党合作的发展就不正常了。这无疑对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纵观建国后的前30年,多党合作理论研究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脉络体现为两条线:一条是中共对多党合作的探索,这包括中共领导人的政策性论述,还包括中共主管民主党派工作的有关部门(统战部)对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工作的探索,这是一条主线,并且是一条带开创性的主导线,基本描绘出多党合作理论的框架;一条是学术上的探索和论述,这是一条辅线,并且是很弱的一条辅线,甚至可以忽略不论。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拉开了中国新时代的序幕,中国开始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建国初期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运动;1953年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开展了“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运动;1966年爆发了史无前列的“**”。正是在这些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政党制度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开创。

1、中共对多党合作的探索和理论上的开创

当时,中共对多党合作的探索是内含在对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的探索中。中共以可贵的创新精神,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初步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党合作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多党合作理论初具框架。主要内容有:

⑴ 根据建国后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正确确定了民主党派的性质

建国初期对民主党派的性质是这样确定的:各民主党派均对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主要对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和代表性;但都是阶级联盟的性质,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他们基本上都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关于民主党派的性质,当时提出: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向工人阶级缴械投降了,他们中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民的进步分子有发展成为多数的趋势;知识分子从政治立场和社会地位来说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于民主党派的性质,第一次明确为: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资产阶级消灭后,这些阶级和阶层的成员将变成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将成为这一部分劳动人民的政党。

⑵ 根据建国后建设新中国的形势变化,正确估计了民主党派的作用

建国初期,确定民主党派的作用是:认为民主党派可有可无,或者忽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都是错误的。巩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经过他们把上述民主阶级的政治活动分子适当地组织起来,便有利于我们党和人民政府了解这些民主阶级的思想和要求,从而适当地处理他们的要求,并同他们进行必要的团结和教育工作。继续巩固这种合作,在肃清国内残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民主党派是政治性的团体,能起监督作用。中国共产党有民主党派在旁监督,是有好处的。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关于民主党派的作用,当时指出:几年来,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不仅作了不少工作,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获得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某些方面对我党和国家起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他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应当同我党一起继续存在下去,并且继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不仅不妨碍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而且对

于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很有益处。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于民主党派的作用,当时第一次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党派将发挥参、代、监、改作用。即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代表他们所联系的阶级、阶层的利益;监督共产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改造自己的成员成为劳动者。

同时,第一次明确指出,确立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其根据就在于长期的多党合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之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并没有排除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党共存的可能性。我国的经验证明了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长期共存,能够起着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的作用,有利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加强。

⑶ 根据建国后多党合作的发展,正确处理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建国初期,关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当时指出:既要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以共同纲领为准则,团结他们共同奋斗,帮助他们提高到为实现共同纲领而奋斗的水平,同时又必须在组织上适当地尊重他们的独立性。我们的方法是诚恳地协商、建议和说理,必要时进行适当地批评,而不是从组织上去控制它们,要允许他们合法地活动。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关于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当时指出:组织上必须承认民主党派的组织独立性。“政治上各民主党派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宪法规定了的。我们用什么方法叫人家在政治上接受领导呢?…靠我们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靠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靠我们认真地、诚恳地同他们进行政治协商。同时必须尊重他们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和自己决定自己问题的权利,平等相待,不强加于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根据中共八大会议精神,关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当时第一次明确为: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之间是平等的友党关系。要尊重各民主党派在宪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这不仅是党的政策要求,而且是宪法赋予的权利。

⑷ 根据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正确处理了政权机关中党与非党人士的合作共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政权机关中党与非党人士的合作共事问题凸显出来。当时指出:政权机关中需不需要安排资产阶级分子的问题,历史上曾经有过经验。实践证明,吸收这些人参加到政权机关中,并无损于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实际上是扩大和巩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安排的条件和原则是政治上积极可靠,并有相当的代表性。要注意培养一批能够和我们合作的有威望的党外民主人士。要用交朋友的方法去熟悉非党人士的情况。要使党外人士有职有权。

⑸ 根据建国后多党合作的发展,明确了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

建国初期,关于民主党派发展组织的方针、对象和方法,当时指出:中共要帮助民主党派发展组织。坚持发展和巩固相结合的方针。发展对象必须是拥护共同纲领并愿为其实现而奋斗者。一般应着重地吸收这些阶级、阶层中的中上层有代表性的人物。发展中反对单纯登记与追求数字的偏向。民主党派的进步分子多倾向于将各党派的基层组织生活搞得很严格,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

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则进一步对如何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如何尊重民主党派的独立性、如何发展民主党派组织、如何解决民主党派的具体困难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1957年6月,反右、整风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以“大跃进”、“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也严重的发展起来。反映到多党合作中,就是给已经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民主党派戴上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帽子,对民主党派工作实行以改造为纲,对民主党派成员错误地进行批判斗争。建国后的前七年中共对多党合作的正确实践和理论总结,全部被否定。多党合作陷入混乱、迷茫的低谷之中。

1962年,中共初步总结了“大跃进”、反右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恢复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作风,认真改善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关系,多党合作工作重新恢复。关于民主党派的性质,当时重新肯定为:一般不再叫资产阶级政党。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为加强同党外人

士的合作,中共还创造性地把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党内的“神仙会”方式运用到党外,通过采取“神仙会”的方式,实行“三自”方针(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不”主义(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改善了共事关系。

1966年,“**”爆发,正常的政治生活完全被破坏。对与错、是与非、真与假,完全被颠倒、被混淆。中共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有关多党合作的正确理论和观点,再一次地被否定、被颠倒,多党合作遭受到空前的严重损失。

⒉ 学术领域的研究动态

从学术研究的领域看,建国后的前30年,有关民主党派、多党合作理论研究的著作和文章,几乎很少公开出版和刊登过,甚至可以说就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只有几次政协会议、党派会议的文件公开出版过。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在1953年编辑出版过《中国致公党文件汇辑\第一辑》,这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本有关民主党派的文件集。马、恩、列、斯、毛言论分类出版的著作很多,但没有一本有关论多党合作问题的。多党合作概论、民主党派史的研究著作和文章没有人写过,自然也就没有出版和刊登过。查阅《全国总书目》1949-1955年本,在“社会科学、政治科学”大类中有“中国各民主党派与政治团体”目,但此目尾加括号注着“缺”。从1956年本到1965年本,干脆就无此目了。

这一时期对多党合作、民主党派的关注,只是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这类的著作中有所反映,并且是侧重史的叙述,还谈不上是理论研究。而且,1957年前与1957年后,叙述还有不同。

如1956年2月出版的何干之《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在记述解放战争时,就专门设立了小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等,写道:“1947年10月27日蒋介石下令解散中国民主同盟,敲响了第三条道路的丧钟。民主同盟解散后,各中间政治集团重新结合起来。到1948年春季,国民党内部几个民主党派的组织联合成立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主同盟领导人在香港重建领导机关。它们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反对国民党反动政策和美国对华侵略政策。其他民主党派也开始采取比较积极的政治态度”。到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建议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时,“各民主党派都发出通电,赞成召开人民政协”。

而1958年9月出版的王实等人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编》,在记述解战战争时,就没有设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等目,也不提民盟、民革等组织的反蒋反美的积极态度,不提政协召开的经过,不肯定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这显然与1957年以后把民主党派重新视为“资产阶级政党”的错误认识密切相联。

“文革”时期的中共党史,大多名为“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虽然也谈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但讲的内容主要是毛泽东如何与右倾、“左”倾路线斗争,与陈独秀、王明、刘少奇斗争。不仅谈抗日战争不提民主党派,就是谈解放战争,也不提民主党派一字。只是说:“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通过了各革命阶级的共同政治纲领,伟大领袖毛主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书中还全盘肯定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说“一小撮资产阶级右派、牛鬼蛇神大举向党、向社会主义发起了猖狂进攻。”“资产阶级右派”指的就是各民主党派。这样,多党合作发展的历史就被歪曲了,人们的思想认识被搅混了。

⒊ 结论

通过对建国后的前30年多党合作理论研究状况的概述,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因为人们对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还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充分的认识,并未认识到统一战线、多党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及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形成一支理论研究队伍,更因为政治生活逐渐“左”倾化,使开展多党合作、民主党派理论研究的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致使这方面的研究无法很好地发展起来,特别是从学术上进行理论研究,就更谈不上了。由于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实践中所处的领导地位,它初步探索和总结了多党合作的特点、性质、基础、作用、原则、方针等,初步构架起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框架,为改革开放后多党合作理论研究的大繁荣奠定了一定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