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

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一、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世纪中将长期存在

一、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世纪中将长期存在

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新世纪里这项制度将长期存在,其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以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确保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关系在制度上的表现。从组成的政治力量来看,这一制度体现着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在多党合作中居于领导地位决定了这一制度的先进性。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与和参加国家政权体现了这一制度的广泛性。

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优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种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政党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结构多元化趋势的出现,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如何凝聚各种社会力量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把各种社会力量都吸收到唯一存在的政党的组织结构中来,就会削弱党的团结、纪律和纯洁,其结果是削弱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如果为了维持党的先进性和内聚力而将党的范围控制在少数先进分子之中,又难以解决广泛吸取社会精英和从党外对党实行监督的问题。这两种做法最终都会危及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可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扩大权力基础,是现代化过程中政党所面对的一个“二律背反”。但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政党制度既在复杂的环境下保持了中共的先进性,又通过民主党派吸纳了各种社会力量,通过政党间的合作,实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扩大了中共领导的权力基础,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在走向

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与扩大党的权力基础的矛盾,巩固了执政党的领导地位。

2、以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发挥政党对政治生活的方向和效率的保证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的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既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使得它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制定正确的纲领、方针、政策和策略,给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方向和道路。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既有利于保持中共的革命性,又有助于实现中共领导的科学性,从而在制度上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起来。这是由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制决定的。一是协商机制o二是决策机制。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中国共产党可以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三是监督机制。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把革命性和科学位统一起来的基础在于通力合作的政党关系。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与执政党团结合作,而不是作为反对党与共产党竞争,可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在发挥政党对政治生活方向的保证作用的同时提高了政党履行职能的效率。

3、以权力集中和扩大政治参与的统一,扩大政党在国家权力中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国是后

发现代化国家,采取了赶超型的现代化战略。这就对党和国家政权的作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现代化战略的推行必须依靠执政党强有力的领导,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令自上而下来实现。这就需要权力的集中统一行使。这种权力的集中不是为了本党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飞另一方面,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各阶层、各社会集团和利益群体,都会提出扩大政治参与的要求。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解决扩大政治参与的问题。

政治参与的扩大意味着权力的分散,因此权力集中和扩大政治参与往往是矛盾的,但两者的统一却是现代化建设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会导致现代化建设的失败。实行一党制和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实行一党制的前社会主义国家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般说来,一党制容易实现权力集中,但很难扩大政治参与,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权极性;多党制容易扩大政治参与,但权力的分散使得政策和法令难以有效地推行,两者都难以有效地推行现代化战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实现了权力集中和扩大政治参与的统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很多的优点。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多党合作制度在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促进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世纪里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