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做人 智慧做事

第9辑 微妙处理冲突中的危急与尴尬6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为了化解与陌生人发生的尴尬局面,在没有任何合适的方式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依靠轻松诙谐的力量。

○智答皇帝

王僧虔(426―485),琅琊临沂人,南朝齐书法家。字简穆,王羲之四世族孙。官至尚书令。喜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骨力。为当时所重,影响及唐宋。

王僧虔学识渊博、智慧过人、闻名遐迩,深受爱好书法的齐高帝萧道成的赏识、器重。

得到皇帝的青睐,固然是件好事,但也有麻烦;稍有不慎,就会引祸上身,王僧虔深谙此道,所以平安无事。不过,为这事,他真是煞费苦心。

一天,齐高帝萧道成提出要和王僧虔比试书法高低。于是君臣二人都认真写完了一幅字。写毕,齐高帝萧道成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谁为第一,谁为第二?”

若一般臣子,当然立即回答说:“陛下第一”或“臣不如也。”但王僧虔也不愿贬低自己,明明自己的书法高于皇帝,为什么要做违心的回答呢?但他不敢得罪皇帝,怎么办?王僧虔眼珠一转,竟说出一句流传千古的绝妙答词:“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他巧妙地把臣子与帝的书法比赛分为两组,即“臣组”和“帝组”,并对之加以评比,既给皇帝戴了一顶高帽子,说他的书法是“皇帝中的第一”,满足了皇帝的冠军欲,又维护了他自己的荣誉和品格,使皇帝更敬重他的风骨,觉得他不是那种专门拍马屁的家伙。

王僧虔一语惊人,齐高帝听罢,先怔了一怔,尔后无可奈何地哈哈大笑起来。

王僧虔机智圆滑的回答令萧道成满心欢喜。既巧妙地满足了齐高帝的虚荣心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可谓一举两得。更见王僧虔的足智多谋。

当遇到这类棘手的问题时,最好避免与之正面交锋,你可以运用智慧机智沉着地另寻突破口,出奇制胜,化险为夷。而且必须要明辨事理,说话得当;从实际出发,视情况而定,有什么情况就采取什么行动。既要解决难题,又要让双方都满意。

○悄然退场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出生于音乐世家,与父亲同名。他从小爱好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19岁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管弦乐团,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1872年,施特劳斯与他著名的交响乐团赴美演出。歌剧院里灯光明亮,座无虚席。

各地慕名而来的音乐迷们对交响乐团的精湛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在神奇绝妙的旋律中如醉若痴,仿佛自己已经超凡脱俗,进入了一个美妙绝伦的境界。每支乐曲都牵动着听众的一片思索,溅起一片狂欢。最后演奏的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汹涌澎湃的旋律在大厅中轰鸣激荡。听众全体起立,向大师和乐手们欢呼致敬。**已经过去,演出已经全部结束了,可狂热的人们全都坐在那里,不肯离去。大家大声地呼喊:“施特劳斯先生,再来一首!”

“再奏一曲,敬爱的大师!”激动兴奋的人们,高呼着施特劳斯的名字,不让乐队退场。音乐大师为了不扫听众们的兴,只得领着他的乐团继续演出。

面对热情如炽的听众,施特劳斯既高兴又担忧。可是,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乐团将会被掌声给拖垮呀。怎样才能够让乐团退场,又不至于让听众感觉扫兴呢?他的灵感给了他一条妙计。施特劳斯指挥乐团演奏起一支自己谱写的新曲子来。只见他在一段旋律与另一段旋律的过渡处,用指挥棒轻轻一点,先是一名小号手悄悄退了场,接着是一名大提琴手退了下去……

乐手们一个又一个地退下场去,演奏仍在继续着。观众们都以为这是演奏的一部分,仍陶醉在美好的遐想中。当最后一位乐手也停止演奏,退下场后,施特劳斯转身向听众深深鞠了一躬,然后从容地走下舞台,大幕也随之缓缓降下。

此时,观众们骤然醒悟,随之暴风雨般的掌声响彻全场。

????

施特劳斯不仅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也是随机应变的智者,为了不扫听众的兴致和减轻乐手的劳累,他突发奇想,设想出类似“孙膑减灶”的妙计,不动声色地让乐手逐个逐个地悄然退场。大师这随机应变谋略的应用,的确让人拍案叫绝。

在现实生活的各种场合里,每个人都难免会遇见突发事情,搞得自己不知所措、倍感尴尬。可是,善于随机应变的智者,却能够镇定自若、巧妙化解。

○偷梁换柱

易卜生(1828—1906),挪威著名戏剧家、诗人。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重要剧作有《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他的剧作对现代戏剧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故而被称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其创作实践和社会影响,也足可与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大师媲美。

易卜生年轻时参加了社会主义者库斯特列恩领导的工人运动。他除了到街头发表**演说外,还经常为工运会议起草重要件。

一天,警察突然逮捕了库斯特列恩和其他工运领导人,并且迅速地包围了易卜生的住宅。

当时的易卜生正在家里写作,警察的叫喊声夹杂着咚咚的敲门声,让他心惊肉跳。眼看警察就要破门而入了,易卜生已来不及烧毁机密件了,怎么办?他心想:“警察进来一定会到处搜查机密件,藏起来也不是办法。”

易卜生急中生智,采取一个瞒天过海的大胆行动。他把秘密件从保险柜里拿出来揉成团,胡乱地丢在床下、桌子下,甚至扔到废纸篓里,而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件锁进保险柜。然后他打开了大门。

一开门警察就冲了进来,四处翻箱倒柜。易卜生假装十分惶恐地朝床底下看了几眼,那个装满无用件的保险柜就放在那里。

警察立即在床下搜寻,把保险柜拿了出来并命令易卜生打开它,得意地拿走了那些无关紧要的件,对床下、桌子下和废纸篓里的秘密件却不屑一顾。

警察们终于走了,易卜生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一般人都会认为,贵重的东西锁在保险柜里,丢在外面的东西肯定不重要。易卜生正是利用警察的这种心理,保住了秘密件,避免了一场牢狱之灾。

要想突破困境,就要跳出僵固的思考模式,甚至要采取和别人相反的思考方式,取得主动权,操控、引导别人思考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赫鲁晓夫巧答质问

赫鲁晓夫,全名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前苏联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1956年,在苏联**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秘密报告”,揭露和批评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了苏联人民以及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

由于赫鲁晓夫曾是斯大林非常器重的高级干部,很多苏联人提出了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同志的错误,那么以前为什么不提出来?你当时干什么去了?难道你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一次,在苏联**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上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