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做人 智慧做事

第4辑 正确选择和取舍诱惑与损失5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它依靠有限的时间得以延续。做一个对生命负责的人;做一个对别人和社会有用的人,不能浪费时间在没用的事情上,不要空掷时光、虚度年华、蹉跎岁月。

○本色一点也没变

卡尔·柯立芝,美国第30任总统。生于佛蒙特州。

柯立芝当政的时候,正处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时期,美国的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柯立芝繁荣”。

当柯立芝还是个年轻人时,一个朋友想向他借5美元,但被他拒绝了。许多年之后,这位朋友在一次旅游时来到白宫,见到了柯立芝总统,他又一次想向他借5美元,但又遭到了拒绝。

柯立芝**道:“虽然当了总统,可本色一点也没变!”

柯立芝的回答,一方面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也向对方表达了他的对其借钱行为的不满与讥讽。所谓的本色同样包含双方,即你的向人借钱本色与我的同样拒绝的本色相同。

真能算得上是幽默风趣的冠军。在无人出面夸耀的情况下还能主动地自我安慰,看来,很难有什么难心的事真能让他犯堵,即使没有观众,自个儿也能跟自个儿调侃,这就是内心丰厚人的写照。

○他不能承受那么多

詹姆斯·厄尔·卡特,习称吉米·卡特(1924—),美国第39任总统,生于佐治亚州普兰斯。卡特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卡特在埃及与以色列的和谈并签署戴维营协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97年11月,印度英·甘地纪念基金会授予他1997年度英·甘地奖,以奖励他为全球和平、裁军和发展所作的贡献。1998年12月10日,获1998年度联合国人权奖。200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很爱自己的弟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弟弟比利·卡特是一个嬉皮士、醉鬼,同时又是一个行为**、口无遮拦的人而对其严加指责。

这样截然不同的两兄弟自然最受记者的欢迎,他们常常从弟弟比利·卡特的嘴中套取一些关于当总统的卡特的一些个人**问题,尽管屡屡如此,一起接受采访的时候,身为兄长和总统的卡特仍安静地站在一边,报以浅浅的微笑。

有一年,卡特参加美国大选。记者蜂拥而至,当许多大媒体的记者到齐后,他的弟弟做了一件令人十分难堪的事:他当着那么多记者的面,撒起尿来。天哪,这简直斯扫地。

而他知道弟弟的表现后,问:“这是真的吗?”当有人告知他这是真的时,他平静地说:“也许那个地方真的没有卫生间,总比撒到裤子上好吧。”

4年后,卡特进行连任竞选。他的反对党开始长篇累牍地以比利·卡特透露出来的一些话影射卡特。44个州选票的失去使卡特的连任全线败北。这样的败绩在美国历届总统中都不多见。卡特的政治生命从此终结,

当有人问他是不是恨自己的弟弟时,卡特说:“如果是一个州的失利,也许我会恨。但现在是44个州,他不能承受那么多。”

作为一位政客,声誉当然比生命更重要。可是面对毁坏自己声誉的同胞兄弟,你是否有卡特总统那样的胸怀。他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选择,是名利还是爱,他选择了爱。正因为有爱,生命才有意义,世界才有温暖。不是吗?

○希尔顿与旅馆业王国

希尔顿(1887—1979),美国旅馆业巨头,人称旅店帝王。1887年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曾控制美国经济的十大财阀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希尔顿从法国退伍回到家乡。32岁的希尔顿怀里揣着多年积蓄下来的5000美金,带着想当银行家的梦想,来到盛产石油的得克萨斯州,决定到充满发财机会的席斯可镇去碰碰运气。

从火车站走出来时天色已暗,他走进对面一家写着“毛比来旅馆”的用红砖砌成的二层楼房,他要找一个地方先住下。

旅店里出乎意外地拥挤。一大堆人像沙丁鱼似的挤到柜台前,吵着要求登记住宿。凭着身高力大,希尔顿很快挤到值班员面前。谁知还没开口,那值班员一下把登记簿合上,大声嚷着:“客满啦!”

希尔顿不知所措地退到走廊,座位也被占满了,只得站着。这时,一个板着脸的绅士模样的人走过来,对他说:“抱歉,老兄,请八个小时之后再来碰碰运气。现在只好请你离开了!”

希尔顿满腹火气,买不到银行,连个睡觉的地方也没着落。正想发作,忽然心里一动,便问:“你是旅店的老板吗?”

“是啊,”这人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烦恼样子说,“我真是被它缠住了,我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在这上面了。其实我应该同别人一样去投资石油,一夜之间就能成为百万富翁。”

“你想卖掉这座旅馆吗?”希尔顿问。

“是的,只要5万元钱,甚至连我的床铺,都可以拿去。”

“先生,你有了买主啦!”希尔顿抑制着满心喜悦说。他立即请店老板拿来账簿,花了整整三个小时,仔细查阅每一笔账,当即决定买下这块利润可观的“肥肉”。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把价格定在45000元。接着,希尔顿又投入了紧张的筹款奔波之中总算在店老板规定的截止时间前5分钟,把筹足的钱交到对方手里。

毛比来旅馆被他买下了,希尔顿集团的创业史揭开了扉页。在得克萨斯州经营旅馆业的几年里,希尔顿充分施展了他的经营才干。

希尔顿本想当银行家,银行买不到时,他换了个新职业——经营旅馆业。由于他“别出心裁”的经营,他白手起家创出了一个庞大的希尔顿旅馆业王国。

希尔顿本来是想投资石油,当银行家的,忽然改变主意,毅然改变投资计划,因而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希尔顿敏锐的商业头脑,善于抓住一切商机,正确选择自己的成功之路,最终创出了一个庞大的希尔顿旅馆业王国。真是可敬可佩啊。

因此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做好成功的准备,带着梦想,看准和掌握机遇,正确做出选择,并为之奋斗和努力,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拿饭来,换学问

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字学家,字季刚,湖北蕲春青石岭大樟树人。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生于成都,殁于南京,年仅49岁。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略说》、《尔略说》、《集韵声类表》、《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湖北有三峡,有黄鹤楼,有赤壁。可是湖北出的大人似乎不多。

清末的一天,陈独秀在东京访章太炎,就提到这个问题。陈是安徽人,章是浙江人,这两省,不用说,近代出的大人物加上脚趾都数不完。不料纸壁那边有一个声音咆哮起来:“安徽出了很多人物,未必就是足下!湖北没出什么,未必就不是我!”

说话的,是湖北蕲春人,章太炎的大弟子,黄侃黄季刚。他进北大,比蔡元培还早。

黄侃在风气一新的北京毕竟呆不惯。“五四”运动后,他就南下到了保守派大本营南京。在中央大学的黄侃,不那么受到关注,可是他的学问传了下来。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他有一天上课上到一半,突然神秘地对下面的学生说:“学校给我的薪水,只够讲到这里,你们要听下去,得另外请我吃饭。”

说完,扬长而去。

有人就说这是黄侃师德上的瑕疵,我倒觉得,先生这样说,是因为知识有它自己的尊严。反过来看,黄侃的学问,为什么就不值一顿饭?先生死得太早,值得我们拿饭去换一顿学问的老师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