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做人 智慧做事

第3辑 保持豁达和积极的心态与胸怀5

贝利的回答含蓄幽默,耐人寻味,像他的球艺一样精彩。

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每当实现了一个近期目标,决不应自满,而应迎接新的成功,应把原来的成功当成是新的成功的起点,应有一种归零的心态,才永远有新的目标,才能攀登新的高峰,才能获得成功者的无穷无尽的乐趣。

○幸亏我的名字叫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他为人不慕虚荣、不谋私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有一次,宰相王安石乘马游览极宁寺,马儿由马夫牵着,王安石坐在马上欣赏四周的景致,心情十分愉快。

没想到,马夫一个疏忽,竟然让马受惊,马失前蹄,王安石由马上摔了下来,这下大伙儿可紧张了,尤其是马夫紧张得手足无措。

众人赶快扶起王安石,幸好他毫发无伤。王安石看了看趴在地上吓得直打哆嗦的马夫,一言不发地跨上马背,然后用马鞭指着马夫说:“幸亏我的名字叫王安石,要是叫王安瓦,这下可要摔得粉碎了。”

一句话说罢,他用鞭子轻轻打了一下马屁股,继续向前行进,一句妙语让四周的人哈哈大笑,消除了紧张的场面。马夫擦了擦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松了一口气。

王安石一句玩笑话化解了尴尬紧张的局面,也表明了自己的胸怀,可谓“宰相肚里能撑船”。

有些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再过于计较也于事无补,莫不如多些宽容,只需一个玩笑,既让自己摆脱了狼狈,又免去了别人的愧疚、窘迫。当然,涉及到原则问题时,却万万不可如此。

○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旦(957—1017),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景德二年(1005),加封为尚书左丞。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王旦为相10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不使其人自知,容人所不能容之度,行人所不能行之事。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常识。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

宋真宗时代,寇准在中央枢密院任职,王旦任“工部尚书,同平章事”主持中书省,分管政务,二人实为同僚。

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真宗觉得奇怪,问王旦:“你虽然经常表彰寇准,而寇准却多次讲你的坏话,是怎么回事?”

王旦对此毫不在意,反而说:“这是情理中事,我当宰相时间很长了,工作中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陛下如实反映意见,更可体现他的忠直,所以我更加敬重他。”

还有一次,中书省(王旦主持)送交枢密院(寇准主持)的件违反了规格,寇准马上将此事向真宗汇报,王旦因此受到责备,具体承办这项工作的人则受了处分。事隔不到1个月,枢密院有件送中书省,也违背了规格,办事人员很高兴地把这份件呈送王旦,王旦却不去告发寇准,而是将件退还给枢密院,请他们主动改正。

后来寇准因为犯颜直谏,加上奸人陷害被罢了相,辗转无聊之际,只好回过头来转托别人求王旦,想要一个职位。王旦听说后对来人说:“国家官员的职位,哪里可以随便请托要求?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托。”

寇准觉得很没面子,对王旦更不满意,逢人就说他的坏话。

不久之后,寇准又被任命到中枢院担任要职,他参见真宗的时候说:“如果不是陛下知臣,我怎么能有今天呢?”

真宗摇头告诉寇淮:“你能担任这个职位,都是出于王旦的极力推荐。”寇准非常羞愧,更加敬服王旦。

后来寇准终于不负王旦,成为宋朝贤相。

真是没想到鼎鼎大名的寇准竟然是如此心胸狭窄之人,而与之相反的王旦却不计前嫌,有容人之量,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的一定之规。

在很多情况下,低论调甚至不置一言反映的不仅是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更是一种包容万物的大气度、大胸怀。

○招贤纳士成一统

李斯(?—208),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嬴政刚刚上台,早有宏图大志的他,准备消灭关东六国,一统天下。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秦国的保守势力却借郑国修渠事件,推波助澜,掀起一场驱逐外籍宾客的轩然大波,主谋者是秦国的宗室大臣。他们有强烈的排外情绪,认为外来宾客都不可信,建议不分青红皂白,将凡是在秦国做官的外籍宾客一律驱逐出秦国。

秦始皇经不住宗室大臣这番鼓噪,果然下令驱逐宾客,其中包括深得秦始皇赏识的李斯。

李斯是楚国人,后来投效秦国,为秦国献计献策,深受秦始皇信任,被任命为官职较高的客卿。就在各国客卿纷纷准备回国之际,李斯写成著名的《谏逐客书》上书秦始皇,劝秦王收回成命。

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人才。

秦王嬴政看了《谏逐客书》深受感动,幡然醒悟,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并重用有才华的外来人员。

后来,这些外来人员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始皇能一统天下,靠的就是胸襟宽广、高瞻远瞩、招贤纳士、知人善用。

不聚细流,无以成江海。国家的管理需要人才,而只有尽用天下人才,才能治理好天下。一个国家的兴盛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只要有才,敬请纳之,哪还要管什么国籍、出身这些无谓的规定与束缚。

○画扇解困

苏轼,即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的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东坡做地方官时,勤政爱民、恪尽职守。

一天,杭州太守苏东坡碰上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原告说被告欠他十千钱,一年过去了还不还;被告说,今年因天气不热,卖扇的生意不好,实在还不起。

原来这两个人以前交情不错,如今因为欠账而对簿公堂、撕破了朋友脸面,苏东坡为此感到惋惜,于是他就询问被告卖的是什么扇子,欠了人家一共多少钱。

被告回答道:“卖的是绢制四扇,有各种颜色,上面画有山水或花鸟,有的什么也没画,待买主需要时现画;除欠原告十千钱外,还欠另一个人八千钱。”

苏东坡略作沉思后要卖扇人快回家拿些没画的白色绢扇来。被告拿来扇子后,苏东坡在公案上展扇作画,刷刷点点,不一会儿20把扇子就画完了,他将扇子交给那卖扇人,嘱咐他:“快拿去卖吧,要一千钱一把。”

听说太守亲自为一个穷卖扇的画扇面儿,那些富家子弟及喜欢收藏字画的人早就等不及了,卖扇人一出来,扇子就被抢购一空。卖扇人于是还了原告的钱,又留下八千钱去还另一个人,随后返回大堂将剩下的两千钱交还给太守,并连连磕头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