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领导干部培训教材: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提升(2017)

第11章 引导舆论、接受监督—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能力提升_七、积极应对网络媒体

七、积极应对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交流和传播方面的种种限制,极大地拓宽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表达自己意愿和见解的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的影响将超越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也成为左右社会舆论的主要媒体。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载体。面对这种情况,各级领导干部如何正确面对网络媒体,发挥其积极作用,引导、限制其消极作用,成为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互联网为广大网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世界”,在这里,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违背道德,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可以表达对政府决策和执行的支持,也可以表示反对,可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质疑,也可以发表自己对社会的意见和不满,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享受政府信息公开的服务……因此,面对网络媒体的兴起,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善于应对网络媒体。

典型案例

全国首家“网上基层社会管理平台”

江苏南通市将党的建设与社会管理两大创新工程叠加推进,创建全国首家“网上基层社会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党建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具体做法是:在地市一级建立“网上基层社会管理平台”,并贯通到县(区)、镇、村三级,整合“三农”信息发布、村级民主管理、村民参政议事等功能,设置四十余栏目,成为“网上公共服务中心”、“农村产业在线联盟”、“村务电子管理系统”、“致富信息高速公路”;市委组织部牵头与劳动、农业等二十余单位合作共建,吸纳大学生村官、技术志愿者参与其中;市、县(区)两级组织部门分工负责平台建设;开设专题培训班,印发《管理员操作说明》。“网上基层社会管理平台”既是“宣传教育平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借此得到轮训,且网络培训效果通过“双百点监测”体系得以保障;也是“强村富民平台”,为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网上营销、党员创业技能培训、网上招商引资提供了载体;还是“社会管理平台”,全方位提供了网上服务,宽领域公开了党务信息。

凭借这一平台,南通市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先进单位,新华社、中组部内刊、《新华日报》等媒体予以报道。

过去,领导干部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读书、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在,“上网”要成为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第五习惯”。领导干部不仅要学会电脑的基本操作,还要学会上网看新闻、聊天、查询网络信息、发送电子邮件、建立博客微博、参与网络社区论坛讨论等。一个具有现代素质的领导,要善于充分利用网络渠道,构筑民意表达平台,及时了解舆论,正确引导舆论。对于网络时代的领导干部来说,上网不仅仅应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必备的领导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善于应对网络媒体,对各项工作及时作出反应,知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望。

在网络时代,领导干部要学会开始网络生活,亲身融入到网络中去。在网络面前,各级领导干部不是、也不能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和旁观者,而应该积极参与,要关注网络信息,阅读网络新闻和网民言论,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基层心声,充分听取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会舆论动向。同时,还要在网络中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主动深入网络社区,倾听网民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实名制方式在线回复网民关心的焦点问题。领导干部要在网络阵地上主动出击,把稳定思想、控制大局的政治工作通过网

络开展下去。

面对网络,各级领导干部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社区,没有上下级之分,只有平等地参与网络互动,才能更好地和网友交流,听到网友的真话和实话。领导干部来到网上,实际上也是数亿网民中普通的一员,需要以平等、谦谨的态度与网民相处,以坦诚的心态与网民交流。在网络中,如果以官员身份居高临下,在网友面前摆架子、讲套话,甚至对网友的言论扣帽子、打棍子,网民们非但不会买账,还会引起大家的抵触情绪,甚至在网上激起民愤。那时候,不但收不到和网民交流的效果,也会败坏官员的个人形象、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另外,网络媒体还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以前有人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话虽然有戏谑的成分,但是也形象地概括出了网络的特点。正因为这样,网民们在网络中可以毫不顾忌地畅所欲言。可以说,他们的言论都是“原生态”的民情民意。其中有的言辞可能因为不加修饰和遮掩,难免听着刺耳。领导干部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案例精研

周恩来怎样应对媒体

周恩来是一位能言善辩的语言大师。在媒体面前,特别是面对以挑刺难缠著称的西方媒体的时候,他常常以其精辟、准确、幽默而又富有思辨性和战斗力的语言,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使紧张的气氛得到缓解。即使媒体记者提出猝不及防的诘难,或者进行别有用心的挑衅,周恩来也总是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清晰的思路、敏捷的反应、自如地应付各种难以预料的意外情况,常常在谈笑之间使对方的诘难处于尴尬地步。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政府撕毁政协决议,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次日,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驻地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周恩来痛斥蒋介石发动内战的罪行,阐述中共谋求实现真正和平的立场,并严正声明坚决不承认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大。周恩来声明后,南京《中央日报》和《扫荡报》记者提出一些挑衅性的问题。

《中央日报》记者问:“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可以在国民党地区重庆、桂林、南京出版,为什么《中央日报》不能到延安出版呢?是不是你们共产党还不及国民党民主?”

周恩来说:“这事你们《中央日报》领导人也曾对我提过。我曾对他们说:‘你们想到延安出《中央日报》我们很欢迎。不过我们在延安出《解放日报》的机器是拆成了一块一块才带到延安装起来印报纸的,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够出版的,在延安纸张也很紧缺,我们没有白报纸,只能用当地灰黑色的土纸来印报。你们如果要到延安去出《中央日报》,你们必须先把机器运去,把纸张运去,因为我们是无法替你们解决的。而且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即报纸是要人看的,我们延安的人看惯了《解放日报》,不一定习惯看你们的《中央日报》,所以你们要预备亏本,你们要预备花了资金收不回来。’他们一想的确是这样,所以就不想去延安办报了。”

《扫荡报》记者更险恶地问:“我们《扫荡报》上天天说苏北有很多难民大量逃过长江来,大家非常痛苦,有的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们都说是你们共产党在苏北杀人放火造成的,不知有没有这种事实?”

周恩来笑一笑

说:“有的,在苏北我们共产党地区的确有这样的事,但是我们杀的人都是那种为非作歹、欺压人民,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恶霸地主,而苏北人民都拥护我们这样做的,关于放火,我们共产党并不提倡,因为房屋大家可以用嘛;但是由于人民对反动派,对恶霸地主、土豪非常痛恨,往往要将他们的房子放一把火烧掉,这也是人之常情,因为压迫他们的人为人民所痛恨,这样可以出一口气。我们共产党虽不提倡放火,但是也不能阻止他们,让他们在愤怒时好出一口气。”

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认为周恩来说得很有理,无不作会心的微笑,而《中央日报》、《扫荡报》记者只得灰溜溜地先走了。

建国之初,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有个不怀好意的西方记者挑衅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

周恩来机智而自豪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简称就叫马路。”

这位记者不死心,又想出一个难题:“总理阁下,西方人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着头走路呢?这又怎么解释呢?”

周恩来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

一位记者又提了一个挑衅性问题:“请问总理阁下,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句话实质上是在讽刺中国的贫穷落后,意在损害中国的国际声誉。周恩来冷眼看了一下那位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然后从从容容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

这一回答令全体在场的记者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了。只听周恩来进一步解释道:“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值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主辅十种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他又说:“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信誉卓著,币值稳定!”这段巧妙的回答,既表现出周恩来的睿智,更显示了中国的国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有一次,周恩来接待一位美国记者。这位记者见周恩来用的是美国制造的派克钢笔,就不怀好意地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大国,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恩来笑了笑说:“提起这支笔啊,是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美国记者听后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访问印度的时候,在新德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印度记者拉加凡问周恩来:“在印度,你给尼赫鲁的信全文发表了,但是尼赫鲁总理给你的信,中国报纸没有发表。讲到言论自由,你是不是准备让中国报纸全文发表这些信?”显而易见,这位记者提问的意思是说,中印分歧,中国理亏,不敢公开发表尼赫鲁的信,由此可见中国没有言论自由。这位记者读没读过中国报纸,是不知道的,如果没有读过,情有可原。如果读过,则是别有用心。在场的记者都拭目以待,看如何作答。周恩来不惊不怒,平静地回答说:“这位先生可能没有读过中国的报纸,中国的报纸早就把尼赫鲁给我们的信和我给尼赫鲁总理的信全文发表了。”周恩来话音刚落,全场顿时响起了一片嘲笑声,连中国报纸都没有看过,竟然向中国总理提出这样缺乏常识的问题,还不惹人耻笑。无论这位记者读没读中国的报纸,周恩来完全有理由嘲笑他的无知,或斥责他是别有用心的挑衅,但为了不让这位记者过于难堪,还是以宽容的气度用了“可能”一词,给拉加凡一个台阶下,事后拉加凡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周恩来对他是很客气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