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

第五节 蛟龙戏山

读者一定会认为题目搞错了。

不过中国的民间传说中,蛟龙是在山中产生的,每当蛟龙出世就会有一股汹涌的洪水伴随它们入海。

入侵中国的印军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喜马拉雅山之巅还遭遇到巨大的中国蛟龙,它们搅起的洪水将冲决印军的防线。

北京中南海战略指挥分中心5月25日对于海军如何参与这场战争,中国统帅部进行了慎重的讨论。

至少到目前还看不出这场自卫反击战会蔓延到海上战场,但是2000年印度的海军居然联合日本、马来西亚和越南跑到南中国海来搞军事演习,甚至狂言将在南中国海长期驻军。

这一挑衅性的举动深深地触动了中国军界高层,尤其是海军。

经过力争海军司令员聂海青上将说动了统帅部,让海军也投入这场战争。

统帅部决定创造一切条件让海军也能在实战中得到提高。

今天王刚、刘部长、邢总长召见了首批参战的海军部队的首长:海军副参谋长罗国海少将、第2海军陆战师师长石一正少将、安徽号航母集群的舰载机联队长洪学军上校、辽宁号航母集群的舰载机联队长郭珂、海军航空兵4团团长李玮大校。

海军司令员聂海青和前指军事总指挥曾友君上将也出席了。

首先由邢总长宣读了军委命令,罗国海任前指副参谋长,第2海军陆战师、安徽号和辽宁号的航空联队、海航4团,这4个作战单位划归前指指挥。

接着他阐述了军委的意图,在高山之巅作战与在辽阔的大洋作战是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搏杀。

指战员的任何指挥失当、技术动作发挥不当立即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

实战是对作战系统最严峻的考验,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最逼真的演习也不能与之相比。

应该说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航空兵,尤其是舰载机联队都是我军的精华,至于是否当得起这 ‘精华’ 二字,就要看你们这次的表现了。

听到这里石一正他们4人交换了一下眼色,齐刷刷地站起来,响亮地说道:“请中央首长放心。”

刘部长请他们坐下,指着洪、郭二人说道:“你们二支联队,是世界上第一支首先在陆地上投入空战的舰载机联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创新。

从海上飞到了世界屋脊去作战,要好好研究。

不过练好了本领,今后还是要到海上去发挥,这一点要把握好。

你们不是参加到陆军或空军中作战,而是在前指的指挥下成建制地参战的。

要打出海军的威风来。

海军也要安排好,不能让那4艘航母真的成 ‘空’ 舰了。”

聂海青答道:“我们已经作了准备,本来每架舰载机配3名飞行员,现在留一名继续在舰上训练,舰载机也留了一部分。

我们还在扩大舰载机飞行员的队伍。”

最后是王刚讲话:“刘部长和邢总已经把军委的意图讲了。

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陆军一家参加。

前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胜利,打出了威风。

这次的冲突规模会大得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印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双方受到的限制少得多了。

曾司令员成了陆海空三军的司令了,责任重啊。

在复杂地形作战的协同指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对我们指挥员和指挥部的考验。

我相信你们一定能交出令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

事后王刚和刘部长又把曾司令员留下来,交待他既要让海军的这些部队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要尽量减少他们的损失,尤其是人员的损失。

后来在南海和印度洋的远洋大空战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极有远见的创举。

世界上最年青的舰载机联队在世界屋脊上经受了血与火的实战考验,练出了空战的真功夫。

天鹰3号基地5月29日7:00这个基地比1号、2号基地大得多,它原来是印军第七整编山地师的基地,这个师是印军唯一的装甲山地师,虽然没有主战坦克,可是装备的步兵战车,装甲车和武装直升机比别的山地师多得多。

本来印军参谋部的意图是让他们“在未来与中国的冲突中发挥突击作用” 的,可惜尚未“突击”就被歼灭了。

它的营地足以供第2陆战师和三支海军航空兵用了,可是机场无法容纳这么庞大的机群。

基地内的一个野战机场只能容纳2个中队的歼-11H(苏- 33的国产型)。

其他6个中队的舰载机只好分散在基地周围的4个野战机场。

基地中的7个直升机出击基地刚好容纳2支舰载机联队中的直升机,陆战师的陆航兵团只好分布在基地四周的6个直升机前进基地。

好在印度人在当年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这一带修建了大量的野战机场和直升机出击基地。

海航4团进驻离开这里最近的3#山谷基地,海军工程兵突击加建机库,以容纳他们的84架JH-7“飞豹”战机。

这一带成了海军的天地,密集了大量的先进装备。

由陆战师派遣陆战队员负责警戒。

凌晨时分(这里要北京时间7:30才天亮)他们首次出击,目标是东线西端德让宗、邦迪拉和提斯浦尔一线的印军防空阵地和炮兵阵地。

他们完全按照舰载机的出击的步骤运作。

首先是2架舰载预警直升机YZ-14迅速升空分别在预定战区的2端沿8字型航线作定点飞行,执行预警指挥任务。

接着是4个中队48架歼- 11H(苏-33国产改进型)护航战机升空执行制空任务。

随后是EQ-6、Q-6(舰载型的EQ- 6H和Q-6H尚在试飞中,联队只好暂时用陆基型的)和海航4团的歼轰-7“飞豹”攻击机群出击。

这边一动作,印军预警机立即发现了。

不久,YZ-14的监视屏幕上出现了48架印军战机的光点,很快判读出是24架米格-29和24架苏-27。

这时各处的印军地面雷达也纷纷开机,战机上的“天眼通”超级雷达告警接收机将它们一一标示在平板显示器上。

还未等那些跟踪雷达发出锁定脉冲,就遭到我电子战机EQ-6的压制,它们发射的反辐射导弹既能跟踪雷达波,又有GPS卫星定位接收仪,可根据存储的敌军雷达位置来导引,所以防空雷达突然关机也是没有用的。

有的雷达尽管没有开机,但是根据卫星、侦察机和陆战师特种兵标示的位置,还是遭到了Q-6和“飞豹”的,猛烈攻击。

大批的火箭弹、机炮的高爆弹和反辐射导弹将这些阵地打成一片火海。

这样就不用担心这些雷达给印机指示目标,我机也不用担心防空导弹和高炮的袭击了。

从战机上看下去这片的大地上绽开了一团团的绒球花。

高空的空战也同样惨烈。

双方制空战机的数量相等,可是印机的目标是那些攻击机啊,这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在预警机的指挥下,这批印战机试图突破我机的阻截未果。

此时地面的印军纷纷呼救,要求空军支持,印东北战区司令部只得再次调集24架LCA战机来助战。

可是在它们到达作战空域前,第一批战机已经损失了7架米格-29,还有3架苏-27被击伤退出战斗。

我军则有3架歼-11H被击落,另2架被机炮击中后,起的火被熄灭了,仍能战斗。

印军试图靠增加的战机以数量取胜,那知我军的“飞豹”也有很强的空战能力。

正在对地攻击的48架“飞豹”在预警机的指挥下,立即分出24架向前来增援的24架LCA发起仰攻,阻止它们与前面的机群汇合。

应该说这二批印战机的不少飞行员有相当的实战经验,在“smenhu.cn”突击中东北战区的空军损失惨重,印空军司令部紧急从西部战区调集了一批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中队增援。

可是他们尽管在自己的空域作战却得不到地面雷达的支持,A-50U预警指挥机理论上能指挥24架战机空战,可是在这种山区地形是做不到的。

战机的性能也不及我军,数量上又不占优势。

相比之下,我舰载机联队的指战员虽然实战经验不足,但是士气高昂,他们可都是技术尖子。

他们的动作十分勇猛,指挥员则有充分的信息支持,2架YZ-14预警直升机足可以指挥 50多架战机的空战。

一时战场上空导弹划出了道道弧线,机炮的轰鸣响彻了天空。

经过45分钟的激战,印军总共丢下了21架战机,返航的51架也有11架冒着烟。

我军则损失了8架歼- 11H、1架“飞豹”,有7架被击伤退出战斗。

印战机的燃油在高度机动的格斗中已经快见底了。

我预警机上的联队参谋长一见时机已到,命令预警机和战机全线压上去,还有弹药的战机继续在预警机周围警戒。

而第二波的48架歼-11H以及由4架EQ-6、8架Q-5和36架“飞豹”组成的攻击机群突然跃过山口加力向退却的敌机群奔杀过去。

歼击机群选择了避开印军各防空导弹阵地的路径,在险峻的山区地面防空系统的死角相当多。

况且EQ-6等攻击机也在为他们扫清道路。

这一“赶尽杀绝”的战术大出印军战区指挥部的意外,由于各处都在空战,他们实在派不出太多的战机了,只好勉强派遣了由24架米格-21改进型、美洲虎组成的阻击机群升空迎战。

姜开波中校大队长见机命令3、4中队的24架战机前往迎战,2中队强攻预警机,自己率领1中队追歼那51架印机。

他敢于以12战51就是看准敌机的油弹均已告尽,而且印军的东北战区几乎是一块孤立的战场,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对于空战来说纵深太浅,也不可能得到印度中央地区的全面支持。

地面的防空系统又连续遭到沉重的打击,尚未恢复元气,不能组成一个有效的防空网。

只见12支银箭从高空直插印军庞大的返航机群,印机群一下子乱了套,既不能返航着陆,又没有继续战斗的本钱,指挥官只好下令分4组逃窜。

姜大队长在我预警机的指挥下率队直扑一组14架印机,在40公里外就发起了第一轮导弹攻击,24枚导弹虽然只击落了2架印机,但打乱了他们的队形。

他自己率领4架战机爬高到高空监视,其余8架一下子咬住了4个目标,这些印机刚以机动躲开了导弹攻击,还未喘过气来,又各被2枚导弹咬住,2架被击落,1架冒着浓烟向地面迫降了,还有1架直窜高空躲开了导弹,却被姜大队长压过来一个点射打得空中开花。

此时我军也有1架被防空导弹击中坠毁,飞行员跳伞脱离了战机。

姜大队长率队返回参加对第二波24架印机的围歼。

再说攻击预警机的2中队,他们猛扑过去时只有8架护航的米格-29来迎战,性能和数量都差得远。

印预警机只好一面向南方退却,一面招呼那24架印机来“护驾”,哪里能如愿呢?2架歼-11H成功地突破了米格机的阻截直朴印预警机,但是“天眼通”雷达告警接收机显示有4座SA-17的火控雷达已发出锁定波束。

他们一面发射干扰弹,同时从交叉方向各向印预警机发射了2枚霹雳-11“发射后不管”空空导弹后,立即以大角度的机动摆脱了SA- 17的跟踪反身加入了围歼米格-29的战斗。

印预警机发射了大量的干扰弹,并关闭了雷达又是机动飞行,还是被1枚导弹击中了右翼,总算勉强返航基地。

这一场2个波次的空战,海军的空中勇士一举击落敌机34架,击伤11架,包括1架预警机。

捷报传到前指和海军司令部,引起了轰动。

陆战雄兵在长空激战的同时地面大战更是火爆。

前指调集了1架“飞天”高空无人机作战区通讯数据交换站,1架EY-14地面协同指挥机进行支持。

师参谋长成宗亲自在指挥机上指挥作战。

今天任务最重的是陆航兵团,第一波就是64架各型直升机出击,团参谋长应启明在一架侦察指挥型的Z-15上指挥。

2架EZ-15电子战直升机紧跟在EQ-6后面,继续攻击那些隐蔽在角落里的防空导弹发射车等目标。

其他武装直升机则向增援邦迪拉的印68师发起攻击,不断打击那些步兵战车、装甲车等装甲目标,也应地面步兵分队的呼叫打击那些修筑在高处的坚固据点。

不久应启明中校接到指挥机上传来的信息,42架印军武装直升机从东南方向杀奔而来。

这是以米-24D、米-28和印制ALH为主组成的有2架卡-52似乎是指挥机。

他率领40架WZ- 10M和WZ-11M组成的战斗机群迎战,1架WZ-11成为他的僚机。

甫一接战印军即告不支,印军的直升机与我军的电动直升机在性能上差距更大,首先是机动性差得远,而且这批印军也是第一次与我军接战,根本还不适应。

其次是印军的红外跟踪导弹根本不起作用,电动直升机并不发热,那些雷达跟踪的导弹本来在这高山耸立的低空效果就不佳,又遭到我电子战直升机的强烈干扰几乎没有效果。

我方在应中校的指挥下,成功地以双机协同攻击的方式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有效打击,频频得手。

尤其是那些形体较大的米-24D一下子就有5架被击落,印制的ALH也有4架起火坠毁。

有4架米-28企图偷袭在继续对地攻击的WZ-12M和WZ- 13M,我协同指挥机立即向他们报警,这些重型武装直升机在电动旋翼的驱动下比米-28灵活得多,装甲也厚重。

一接战就是导弹加机炮,以2:1告捷,还击伤了1架。

这时应中校又接到了师参谋长的指令:“立即派营救分队到10-17方格去营救跳伞的飞行员。”

于是由1架WZ-11、1架WZ-10和1架武装侦察型Z-15舱内有7名全付武装的特种兵,机身也加厚了装甲,组成的营救分队脱离了战阵直奔指定地域。

另一支营救分队则负责营救刚才坠落的WZ-12M的飞行员。

先说第一支分队,他们接近指定地域时降落伞还未落地呢。

于是Z-15上的分队长命令飞行员操纵降落伞向就近的一块坡地下降,2架武装直升机则在周围机动警戒。

只见地面有一队印军试图接近,WZ-10M扑过去迎头一轮机炮扫射打退了他们。

降落伞刚一着地,Z-15就降落在他旁边,把飞行员接入了机舱。

刚要起飞分队长的耳机里就响起了呼叫:“暂停起飞!”原来有3辆印军的BMP-3步兵战车率领一队印军冲了过来,似乎志在必得。

那里知道在协同指挥机的指挥下,2架Q-6攻击机直扑过来4枚反装甲导弹迅即飞向步兵战车,接着又向印军发射了36枚火箭弹,1架ZW-10M再补了1枚反装甲导弹,彻底摧毁了印军的3辆战车,残余的印军只得四散逃窜。

分队刚一升空,耳机又传来呼叫,他们再次投入营救工作。

最繁忙的时候有4支营救分队在执行任务。

由于我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区的制空权,营救工作很有成效。

营救分队还把那架坠毁的电动直升机用Z-14重型直升机吊了回去。

再说印军的直升机群燃油很快就要耗尽了,竭尽全力想退出战斗,而我军的电动直升机电力还足得很呢?紧紧地缠住他们不放。

印军的司令部再也派不出象样的武装直升机群了,只好眼看他们几乎全军覆没。

只有2架卡-52和3架米-28仗着装甲厚重以及山区的复杂地形逃了回去。

我军又牢牢地掌握了低空的制空权。

可以说在中印战线几乎重演了印巴战线的场景。

前些时候印军的克什米尔就是依仗战机和武装直升机的优势夺得了制空权,才把巴军打得节节败退的。

现在他们也充分品尝了失去制空权的痛苦。

战争是最残酷的强存弱亡的竞争场所,棋差一着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印军的地面部队日子是极为难过的,印军司令部试图靠兵员的优势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战后的军事专家指出,印军在中印边境的部署完全是进攻型的,在东线完全缺乏纵深。

尽管有那么多的移民也没有进行过全民战争动员,至于靠近战线的阿萨姆邦地区的民族矛盾本来就很深,印度政府更不敢搞什么动员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不闹事就谢天谢地了。

印68师原来是增援第七整编山地师的,刚接近基地,第七师就被歼灭了。

后奉命留在到达的地域构筑工事,成为保卫邦迪拉重镇的一支力量。

那帮战区参谋部的参谋们也不想一想,筑有坚固基地的精锐第七整编山地师都被歼灭了,68师仅靠野战工事就能坚守?我第二陆战师的实力远远超过一般的师,他们的主战坦克和水陆两栖坦克虽然没有运来,但是装备了大批的“电甲虫”微型步兵战车和各型装甲车。

战后专家们对这款微型战车的评价很高,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前期,战区的地形十分险峻,不要说主战坦克,就是大型的BMP步兵战车也很难机动。

轮式装甲车也只能在山区公路附近机动。

“电甲虫”车型小,又是履带式的行走机构,总重才7吨,直流电机的功率强劲,通行能力极好。

前装甲又相当强固,具有相当的冲击力。

30毫米的机炮配有穿甲弹和高爆弹,一般还装备一具4管的 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近远程的火力都相当强劲。

陆战师的人员素质更是一流的,摩步兵团很快突破了印军防线,与47集团军的140师共同完成了对印68师的包围。

在我电子战直升机的大功率电磁波的压制下68师完全陷入了孤立的状态,虽然它的左翼有印42师,后面有 151和152师,但他们的联系通道完全被陆战师的突击队切断了。

覆灭的命运已经指日可待。

第二陆战师打出了我国海军陆战队的威风,其实世界上任何一支著名的部队都是在血战中拼杀出来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这个舞台又将锤炼出一支劲旅。

媒体将他们和中央突击师并称为陆海双雄,他们的战绩名震中外。

天鹰3号基地6月15日自从海军的各支作战部队进驻后,这个东线最西端的基地顿时热闹起来了。

他们是成建制地参战的,所以不但有飞行员,还有空战指挥人员、地勤维护人员等,陆战队员除了出击部队,还有不少担任基地和外围机场的警卫。

不过基地的农牧场、电站、电讯中心、医院、餐厅和温泉浴场的大批工作和服务人员都是从3#、4#基地调来的。

那些服务人员从来没有接待过那么多的英俊的海军官兵,能进入陆战队和舰载机群的自然都是最优秀的军人,基地接到前指指令要为这支部队提供最好的服务。

一时那些女话务员、女医务人员、女服务员组成的“娘子军团”,向这些海军官兵发起了全面的冲击。

那些飞行员一下机立即被接到温泉沐浴,空勤食堂完全是宾馆式的服务,如果不是营养师的阻止,那些飞行员非得给喂成大胖子不可。

当时基地附近农牧场生产的大批奶制品和肉制品根本就消耗不掉,尽量利用向基地运送弹药的军车和军机把它们运到拉萨等地,也都运不光。

晚上组织的联谊舞会都是服务部主任去他们的宿舍“强行”拖走所有可以参加的人,她可是个精灵鬼,首先去说服那些首长,“指出”娱乐活动的重要性。

实际上海军的首长充分了解保持旺盛的士气对持久作战的作用,只是强调要保持作战人员足够的睡眠时间而已。

海军上下都极为重视这个实战机会,飞行员更是喜出望外。

海军副参谋长罗国海少将参加了前指的参谋部。

航母集群的航空联队指挥官洪学军上校则在基地指挥作战。

前指贯彻军委指示尽量让他们参战,又加强了战场营救力量以保护这批“国宝”。

参战不久海军司令部就捷报频传,到6月上旬这支2个舰载机联队和一个攻击机团组成的海军航空兵部队,已经击落击伤79架敌机,出现了1位空军英雄(击落5架敌机者),还有2位击落击伤5架敌机的飞行员坚决要求等击落5架后再命名。

后来洪上校向罗副参谋长提出,为了更真实地模拟航母舰载机的作战,机场的跑道要仿照航母甲板的配置,战机要从滑橇式跳板上起飞,着陆要用陀螺助降系统,并使用尾钩和阻拦钢索。

当然由于陆地上没有迎面风,起降距离要放长,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免损坏战机。

海军和军委很重视这个建议,立即从俄国引进了新型的 MT-2机动起飞跳板(注),空运到了基地。

海军工程兵很快扩建了机库、改建了跑道,加装了MT-2起飞跳板、陀螺助降系统和阻拦钢索系统。

今天2个航母集群的舰载机联队就启用了新的起降系统,似乎又回到了航空母舰上,只是这几艘“航空母舰”既不会移动,还是座落在世界屋脊。

只见一架架战机从跳板上一跃而起,迅即升上了蓝天。

飞行员又感受到了在航母上的起飞。

他们作战后返航时将在阻拦钢索系统的制动下快速着陆,当然一旦有受伤的飞机或者是重型运输机降落,可以立即把机动跳板移走的。

这可能是MT-2跳板的首次实战使用。

注:MT-2机动起飞跳板:米格-29和苏-27起飞滑跑距离600~700米、苏-25攻击机是 800米。

跳板拆卸后可用卡车运输,可灵活展开安装在跑道未受攻击段的末端。

它能使起飞滑跑距离减到300米内。

MT-1式长度为14米、高smenhu.cn米,由7段跳板组成,总重22吨,最大一块重4吨。

用于16吨级战机起飞。

MT-2式供苏-27型起飞重量25吨级战机起飞。

长24米、宽7米、高smenhu.cn米。

它被称为通用型机动跳板。

也可以设计成舰载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