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简明读本

第二节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时,也开创性地做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重要论断。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更好地推进发展这个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等等,是在发展问题上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也是对能否真正做到“三个代表”的最好检验。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首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坚持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突出了发展这个主题。抓好发展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须根据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更新发展的观念,丰富发展的内容,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用新的观念、新的机制、新的办法,促进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其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在积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体现和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利益,这样才能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必须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据测算,虽然截至2001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11.59万亿元人民币,但人均GDP只有912美元,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仅为436美元。到2003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虽已达到11.66万亿元人民币,但人均GDP也只有1090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还属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教育、体育、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我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刚刚越过小康标准的底线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7%,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而用于发展消费乃至享受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以地区差距为例,2001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地区只有139亿元;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指标显示,若考虑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以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隐性部分,则城乡收入差距不是3比1,而是5比1乃至6比1。

这种情况说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

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必须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而且要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农村发展上存在的“三农”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在区域关系上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上存在的由于社会发展滞后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在发展环境上存在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些问题虽然不是近期才产生的新问题,而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过程中形成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相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说,已经成为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迫切加以解决的问题。如果说,过去我们还没有条件解决这些问题,现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的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2万多亿元,说明我国的财力日渐雄厚。1993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只有4349亿元,到1999年,我国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达到11377亿元。4年后,迈上了2万亿元的新台阶。国家有钱才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办难事。2003年,财政在抵御非典疫情、解决就业和再就业、“三农”问题和支持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今后我们有能力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是要求我们各级党政干部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样我们才能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必备的条件。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