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简明读本

第三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在发展规划上得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得以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

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最重要的任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性对待国民生产总值指标

GDP是世界上通用的衡量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与总量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及其变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至关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都要靠GDP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GDP指标也有缺陷。比如,不容易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容易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准确地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等等。另一方面,GDP也不是惟一的。我们考核政绩,不是单纯看GDP的增长,还要看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实际状况,看这个地方的就业情况、社会保障乃至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等。因此,我们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摆正GDP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又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能片面、刻意追求GDP的增加。

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尽管当前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仍然是我们的建设目标。社会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必须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地位来考虑。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就是推进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人的畸形发展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不应包含物质财富的共同富裕,也包括全体人民在精神财富上的共同享有和自身全面发展方面的共同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只有当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创造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高高举起“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光辉旗帜,在我们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牢牢地坚持这一根本原则。

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一般来说,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应地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为标志。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有益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对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这就为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出了基本的方向。

就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而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与“三个文明”从来都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明。

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三个文明”一起抓,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探索和遵循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文明建设都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的《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要注重增长的速度,更要重视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就难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难以在21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们要下大决心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总之,要充分运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思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2.为什么说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章完)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