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的故事

第二章 飞天之路_“加加林”,我们来了

“加加林”,我们来了

加加林,一个在世界航天史上赫赫有名的航天员。作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他令当时的苏联骄傲不已,同时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由此,苏联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名字前加上了三个字——加加林。

苏联是载人航天事业起步最早的国家,而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更是有着丰富的航天员培训经验,在世界航天领域屈指可数。因此,当时许多国家的航天员都曾有机会进入这里参加系统训练。这其中就包括来自中国的吴杰和李庆龙。

吴杰和李庆龙是作为中国第一批航天教练员前往俄罗斯的。当时,中国为了培养出优秀的航天员教官,需要学习、借鉴俄罗斯的航天员训练经验。按照预备航天员的标准,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出了两名航天员——吴杰和李庆龙,派他们到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

按照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的规定,航天员一般要接受为期4—5年的培训。令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的负责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国向他们提出了“将中国航天教练员的训练期缩短为一年”的要求。在经验丰富的负责人看来,一年的时间过于短暂,很难完成全部的训练内容。无奈,当时的中国迫于国力、经费和时间安排等压力,只好忍痛放弃俄罗斯4年的培训课程。

“时间紧,任务重”这六个字重重地落在了吴杰与李庆龙的肩上。作为第一批赴俄罗斯受训的航天员,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份荣耀的背后藏着巨大的责任,必须付出几倍的艰辛,才能不负使命。

说起吴杰与李庆龙,他们可谓是千里挑一的人才,飞行员中的佼佼者。

吴杰,1963年10月出生,河南郑州人,中共党员,身高1.63米,体重63公斤。1984年,吴杰毕业于空军工程学院,后在空军第三航空学院学习飞行,获得双学士学位。原任某空军训练基地领航主任,一级飞行员,安全飞行1100小时。1996年他入选航天员教练员,赴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学习。

李庆龙,1962午8月出生,安徽省定远县人,中共党员,身高1.70米,体重67公斤。1984年,李庆龙毕业于空军导弹学院,后在空军第三航空学院学习飞行,获得双学士学位。原任某空军训练基地技术检查员,一级飞行员,安全飞行1230小时。1996年他与吴杰共同入选航天员教练员,10月赴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学习。

从未接触过俄语的吴杰和李庆龙,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经过了8个月的俄语强化训练后,便踏上了远赴俄罗斯的行程。

初到俄罗斯,那里的寒冷着实让吴杰和李庆龙印象深刻。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建于1960年,占地310公顷,隐蔽在距离莫斯科城东50多公里的地方。那里没有明显的标志和大门,唯有一条小径且常年有人站岗,周围是密密麻麻的树林。可想而知,这座神秘的俄罗斯航天员的训练基地,在未经特别批准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进入的。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有5个小时的时差,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也有明显的差距。到了新的生活环境,吴杰和李庆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饮食。虽说经历过多年的军旅生活,在饮食上从不挑剔的两人,这次也犯了难。最初,他们对俄罗斯菜心中充满好奇,但是中西方饮食的巨大不同,确实使两位黄皮肤、黑头发的汉子面对没熟的牛排难以下咽。这之后,为了保证身体所需,吴杰和李庆龙虽然食不知味,却坚持餐餐不落。

适应了饮食,却还要面对语言关的考验。8个月的语言强化练习,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到了俄罗斯,张口闭口都是俄语,说错一个词就会遇到麻烦。特别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俄方教员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课堂上讲的也都是专业术语,这比基本的生活用语要难得多。

对于吴杰和李庆龙来说,学习俄语主要是掌握宇航理论和接受具体专业培训的基础,除了需要掌握日常的俄语外,还要知道大量的专业词汇。李庆龙在航空理论和驾驶上驾轻就熟,但是碰到32个俄文字母,就开始眉头紧锁。

最初,吴杰和李庆龙上课的时候,老师一边讲,翻译一边把内容译成中文。这样一来,大部分时间都白白浪费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了,于是,吴杰和李庆龙决定利用一切课余时间攻克语言关。

为了改变长期形成的中文语言习惯,吴杰与李庆

龙留意倾听身边每个人说的每一句俄语,同时尝试着用有限的俄文词汇与身边的俄罗斯人交流。他们除了专门请俄语教师教授俄语外,还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自我练习和自我强化。每天回到房间,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收看俄语新闻,练习听力。

在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共同受训的德国和法国的航天员,他们每个周末都要乘飞机回国休假,吴杰和李庆龙却没有休息过一天。他们碰到驻地的俄罗斯人,就会主动向别人打招呼、聊天,为自己创造练习语言的机会。在课堂上,他们与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的航天员交流训练心得、询问太空飞行经验,晚上回到驻地再一一记下所获和心得。他们之所以这么用功,正如吴杰所说:“国家花那么多钱送我们去,并且几年的学习内容一年要学完,我觉得要尽量学东西。中午一般不睡午觉,晚上也会工作到12点以后。真正感觉到那时候时间就是金钱。”

一段时间后,吴杰和李庆龙完全融入了俄语环境。他们手中的俄语专用词典已经被翻得打了卷,换来的却是牢牢记住的专业词汇。勤奋刻苦的学习,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不但能用俄语自由交流,而且还成为了专业领域的行家。

在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吴杰和李庆龙的努力有目共睹。他们每天晚上都学习到很晚,节假日也从不休息。在俄罗斯教官的眼中,吴杰和李庆龙代表了中国航天员的形象,是沉稳而充满信心、是世界上最有纪律性和约束性的航天员。教官由衷地称赞:“中国航天员,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航天员。”

在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无休止的训练是主题。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现行的《航天员训练大纲》明确规定:指令长每年要进行70多小时的飞行训练,随船工程师每年也要进行10多个小时的飞行训练。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俄罗斯的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就曾在此接受训练,她用“严格的、残酷的培训”来描述她的培训生活。

吴杰和李庆龙的训练过程也不例外,用一个字足以形容,那就是“苦”。整个培训分为7部分:航天基础理论培训、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培训、降落后的动作培训、技术培训、飞行培训、舱外活动培训和天文馆星空辨识。在吴杰和李庆龙看来,每项训练都各具特色。相对轻松的是环控生保训练和航天飞行器对接训练;最枯燥的是专业理论课学习,内容深奥,涉及知识面广,难度大;最有趣的是天文星座辨认训练;强度最大的是体能训练……

每位航天员每周至少要接受半天的体能训练,如长跑、游泳、攀援等。据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训练部主任卡尔卡波洛夫的记录显示,仅1997年3月15日到1997年7月18日,吴杰和李庆龙进行的第二阶段的训练课时就在700小时以上。

俄罗斯的寒冷的确让人无法忍受,冬季进行的野外生存训练让吴杰和李庆龙记忆深刻。俄方训练人员将他们带到寒冷的北极圈。北极圈里一片寂静,将近零下50度的低温,1米多深的积雪,时间仿佛都要在此停止。然而,包括吴杰和李庆龙在内的参训航天员却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度过48小时。

参加训练的航天员被安排成3人一组,定于晚上7点到达指定位置。吴杰、李庆龙和另外一名航天员被安排在一组。第一天的境况还好,他们按照模拟飞船返回时的状态,以返回舱作为临时居所。然而,返回舱却禁不住长时间的低温,一直停留在舱内反而会很危险。第二天一早,他们就穿着防寒服走出返回舱,准备活动一下身体,增加血液循环。谁知,凛冽的寒风很快就吹透了防寒服,寒气逼人。

为了避风,吴杰3人用刀子将厚厚的雪分割成相同大小,变成一块块“雪砖”,仿照爱斯基摩人的住所建造一间带弧度的“雪屋”。雪屋的大小需要足够容纳3个人。想得简单,真正实施起来却不容易。经过了几次“墙倒屋塌”之后,雪屋终于盖好了。

3个人躲进雪屋里,艰难度日。冷了,他们用加热的容器或石头放在身上取暖;饿了,就咬一口规定携带的压缩饼干;渴了,就把救生包中的铁皮折成容器,先装上冰块放在微弱的火上烤,待融化以后喝掉。夜晚来临,北极圈不再是白色的世界,而是漆黑一片。3个人即使是躺在厚厚的伞衣里,也冻得不停地发抖,难以入眠。

在北极圈中生存,北极熊、雪盲症、冻伤都是危及人类生命的敌人。而吴杰和李庆龙所经受的

训练正是挑战极限。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求得长久的生存是最重要的。这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人体体温低于35.5摄氏度,就会出现低温症,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但是,也不能为了抗寒进行剧烈活动,因为在寒区出汗是很危险的,一旦汗水凝成冰晶,即刻就会冻伤。所以要掌握恰到好处的经验,就要进行如此残酷的训练。

令人颤栗的训练远不止如此,还有对人心理素质的重重考验。在暗中,心理专家会随时观察记录着航天员们的表现,并对他们的表现做出毫不客气的评价。

日升又日落,48个小时终于过去了。在这期间,吴杰和李庆龙表现出色,靠顽强的毅力通过了考核。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这短短的48小时内,吴杰和李庆龙的体重竟然双双减少了四斤。

艰苦的训练一项接着一项。炎炎夏季,航天员们要在黑海上练习出舱。之所以进行此项练习,是因为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之前,有两天三夜都是航天员单独执行飞行操作任务。随着中国载人航天脚步的加快,航天员在太空逗留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单独执行任务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这种训练必不可少。

海上袭来的汹涌风浪加上头顶的烈日,让人无法忍受。航天员要待在狭小闷热的返回舱内进行训练。舱内面积很小,3人一组,在完成所有的操作后,再轮换着脱下笨重复杂的航天服,换上密不透风的抗浸服出舱。

黑海风浪很大,待在密封舱内用不了多久就会感到眩晕、呕吐。但教官为了加大难度,安排航天员踩着舱底部垫的橡胶圈。3个人在舱内忍受着颠簸和高温的滋味,依照要求逐一换装。

不管条件多么糟糕,换装的速度一点儿都不能减慢。因为出舱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超过时间就是训练失败。两小时的规定动作,吴杰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觉,“身上的汗水流尽了,人接近虚脱状态,真想扎到海里泡着,不再起来”。

航天员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待在隔离舱内,吴杰回忆起隔离舱的训练,往事仍历历在目:

72个小时,一个人生活工作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中,不能睡觉,没有人和你说话,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吃饭是按时从小小的窗口递进来的。

在3天3夜里,每一个时段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工作效率低了完不成任务,就会影响考评成绩。第一天还好应付,我们带了一小瓶风油精,累了,困了,擦一点还管用,撑撑就过去了。第二天风油精就不灵了,擦呀,闻呀都白搭。人开始变得麻木。可刚垂下眼皮想打盹,舱内的警示器就响了。是呀,你在舱内活动,舱外的“监工员”看得清清楚楚。只好打起精神接着干。那个瞌睡劲即使站着也能睡着。到后来全凭毅力支撑。光干活,不闭眼,那滋味绝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没有办法,只能紧紧咬着牙关反复告诫自己:千万不能闭眼睛,千万不能操作出差错!

3天3夜熬过去了,我和李庆龙都经受住了这种特殊考验。

从封闭的隔离舱“逃”出来后,我们脚步轻飘飘地像踩在云朵里。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等候在门外,用热烈的掌声、精心准备的鲜花、香槟酒犒劳我们。可疲惫的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享用他们的热情,此时,我们最强烈的愿望就是美美地睡上一觉。

时光在严格的训练中仿佛过得很慢,然而一年的训练期终要收尾。

吴杰和李庆龙刚到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时,很多人曾对他们投以怀疑的目光,认为这两个并不高大的中国人不能承受强度如此大的训练。结果却令这些人折服:全部训练结束时,吴杰和李庆龙以各科平均4.5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了肯定,由7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给予吴杰和李庆龙全票通过。

当吴杰和李庆龙从克里木克将军手中捧回印制精美的国际航天员合格证书时,他们的心底涌动着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克里木克将军微笑着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你们非常棒!”吴杰和李庆龙用自己的实力向世界证明,他们可以实现飞上太空的梦想!中国人可以实现飞上太空的梦想!

吴杰和李庆龙,正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苛刻的训练,才成为了合格的中国首批航天训练员。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真正训练出合格航天员的基础。所以,他们所付出的辛苦,是中国载人航天之路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影响深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