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的故事

第二章 飞天之路_金字塔式的选拔

金字塔式的选拔

中国在实现载人航天梦想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与此同时,载人航天的主角——航天员的选拔工作随即展开。

顾名思义,航天员是指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航天员有职业和非职业两类,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飞行工程师。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在中国航天员的选拔标准中,参选人员都需要具有近千小时的飞行时间,高超的飞行技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在所有职业中,只有战斗机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素质最接近航天的要求。高速喷气式战斗机速度快,操作复杂,对人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要求高;战斗机的超音速飞行、高空飞行和各种高难度的战斗特技,要求飞行员能够习惯高低气压迅速变化带来的不适,在承受七八倍体重的载荷情况下,仍能对飞机上数百个复杂仪表电门进行正确操作处理。因此,中国航天员的人选全部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

飞行员本来就是在经历航空学校和飞行部队不断淘汰后留下来的精英,而航天员的选拔,又是精英中的筛选,条件更为苛刻。中国航天员的选拔比例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基本一致,大概是百分之一。

1995年10月下旬,空军、国防科工委机关及有关单位成立了航天员选拔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航天员选拔办公室。随后,在选拔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选拔办公室具体运作,开始进行航天员的选拔。航天员选拔分为档案审查、疗养院初选、住院临床医学检查和特殊功能检查、评定录取四个阶段。

1995年12月至1996年1月,进行档案审查。首先由各军区空军根据航天员选拔基本条件,对空军所有飞行员的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入伍时间、毕业航校、毕业时间、现飞机种、飞行时间、健康状况、身高和体重等进行初步审查,在3000多名飞行员中确定了符合基本条件的飞行员1506人,后又通过更进一步的筛选,确定了886名飞行员作为预选对象。

紧接着,这886名预选航天员又要接受疗养初选。4月8日,选拔办公室组织召开了航天员初选工作会议,向空军各疗养院布置了任务:先由空军各疗养院进行内科、外科、神经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的常规检查,进行血、尿、便常规、乙肝五项、心电图和X线检查。有条件的疗养院进行了脑电图和超声多谱勒的检查。在此基础上,由空军总医院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临床医学、航天医学和航天心理学专家组成的两个复检组,对疗养院的检查工作给予指导,并对检查结果做了必要的复查。

疗养初选过程中,886名预选航天员有些由于执行任务、调动、生病等原因未能按时疗养参加初选体检,最终参加疗养初选的共有617名飞行员。经过空军10个疗养院的一一筛选,确定97人初步合格。10月中旬,选拔办公室召集复检组及其他有关专家对97名初步合格者的体检资料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最终确定了60名飞行员参加此后的住院检查。

航天员的选拔工作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住院检查于1996年11月4日开始,1997年4月1日结束。住院检查过程中,60名预选飞行员被分为四批,每批15人。住院检查分为临床医学检查和特殊功能检查,分别在空军总医院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进行。

前三批预选飞行员采用滚动方式进行检查。即空军总医院临床医学检查结束后,综合评定合格者再接受特殊功能检查,同时空军总医院开始进行下一批检查。

临床医学检查,包括内科、外科、神经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骨科及心电图、动力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脑电图、24小时脑电图、超声多谱勒、X线、CT、核磁共振、胃肠镜、血常规、生化、免疫、内分泌等检查。值得一提的是,在60名预选航天员中,只有先过了临床医学检查这一关,被确认为身体合格者

才能继续进行特殊功能检查。而特殊功能检查则包括下体负压耐力、头倒位耐力、心肺功能、脑功能、超重耐力与适应性、缺氧耐力、高空减压病易感性、前庭功能、心理测试、心理会谈和精神病会晤等17项检查。

特殊功能的检查,淘汰率很高,这同样也在考验预选飞行员们的心理素质。这其中就包括一项航天环境因素耐力选拔,这项选拔仅听名字就够特别,是最具特色的项目。而在预选飞行员们看来,却是最不舒服的检查。

在这项检查中,有最特别的设备和过程:

其一,受检人不但要**上身,还要在前胸后背插满电极电线。口鼻处带有面罩,连接着一根很粗的管子。受检人随着跑步机履带的速率踏步走、慢跑或快跑。在他的身旁,是几名专注于记录数据的科研人员。他们有的观察受检人的身体反应,有的边操作仪器,边随时发出指令:“快呼,快吸,小点劲!”“用力吸,用力吹,坚持!”有的则在旁边查看数据结果。

这一项主要是动态肺功能检查,由此来评价受检者的心肺功能情况。当然,对于预选航天员检查的精细程度和要求,要比一般心肺功能详细很多,从最大通气量,最大氧耗量,到氧脉搏等几十个指标都必须记录在案。检查过程大约需要持续一个小时,而且不止一次。凡有潜在性心肺功能障碍或体力耐力不好的预选航天员都不能进行下一轮的检查。

其二,出现在预选航天员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旋转装置。一只椭圆形不锈钢封闭吊舱被一条长达16米的旋转钢架紧紧抓住,使得这只吊舱可以呈一定角度转动。这个大型旋转装置叫做“人用离心机”,主要测试受检人对超重因素的耐受能力,同时也能检测出他的心血管功能,前庭植物神经功能和大脑供血状况等。“人用离心机”上装有各种生理、物理测试仪器、通话装置,摄像头就在受试者上方。测试者需要坐在密闭舱中的座椅上进行测试。

所谓超重,就是物体所受限制力(拉力或支持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当物体做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时,物体均处于超重状态,即不管物体如何运动,只要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超重现象在发射航天器时更是常见,所有航天器及其中的宇航员在刚开始加速上升的阶段都处于超重状态。所以,对预备航天员进行此类测试是极其必要的一环。

测试开始后,离心机像一个“小地球”一样,开始不停地自转和公转。被测试者身上插满电极接受“头—盆向”和“胸—背向”的超重耐力检查。航天器在发射和返回的过程中,由于加速度的关系,则会出现超重现象,通常采用G值的方法来表示。G值又称“重力加速度”。

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在仅受重力作用时具有的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也叫“自由落体加速度”,用“G”来表示。如果一个50公斤的人在1G的环境下他的体重是50公斤,在2G的环境下就是100公斤,3G的环境下就是150公斤,以此类推。

预选航天员在超重测试过程中,“头—盆向”过载值是重力加速度的3倍,即3个G值,这个峰值持续时间大约是30秒,随后慢慢降下来;而“胸—背向”的过载值则高达4个G到8个G值,它的峰值持续时间大约是50秒。通常情况下,“头—盆向”耐力不低于3个G,而“胸—背向”耐力为“头—盆向”耐力的3倍才算合格。

人的面部在超重因素的影响下,会无法控制地严重变形:嘴角像是被用力扯向两边,两颊的肉“不听话”地或横向或纵向地“挪动”,很明显,一会儿变长脸,一会儿变宽脸。与此同时,整个头部开始充血,眼睛明显有肿胀感。心脏感觉憋闷,好像有块巨石压在胸口,而五脏六腑也仿佛即将被压碎了一般,呼吸变得困难。可想而知,预选航天员需要具有多么强大的耐力才能够顺利“过关”。

相比之下,“胸—背向”测试比“头—盆向”测试的滋味更加难受。因为“胸—背向”的G值要求更高,约为9个G。8个G就相当于8个人的重量压在身上,一般人很难承受这样的重量。接受测试的预选航天员们,有的呼吸变得急促,有的面色苍白,出虚汗、黑视等

各种症状相继出现。在严格的测试面前,采集数据的工作人员是严肃的。他们不会因为测试者难受的表情而暂停这一切。工作人员们一边详细记录着各种传输出来的生理数据,一边仔细观察测试者的表情反应,通过话筒询问其感受。经过这样一轮“难耐”的考验,一些飞行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不得不在通往航天员的道路上止步了。

其三,预选航天员要进入模拟太空中低压缺氧的环境进行测试。测试者穿着特制的背心进入低压舱,身上同样布满各种电极电线。舱内设有按铃,当测试者感觉不舒服,或是坚持不住时,可以主动按铃。同时舱里也安装了摄像头和通话装置,便于外面的工作人员观察。

舱门关闭后,舱压先是模仿5000米的高空压力。人在其中会产生困倦和腹胀,同时会感觉喘不上气。由于压力过大,人的耳朵会有难以忍受的疼痛感。即便如此,舱压还是会逐渐加大,再模仿10000米高空的压力。这时,测试者需要戴上氧气面罩。在模拟万米高空的情景下,人会出现头痛恶心,血压下降,心率减缓等症状。而在舱内接受测试的预选航天员都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坚持,这一点令外面的观察员十分钦佩,“这些被选者十分坚强,只要有一点力量能够坚持,他们就不会去触碰舱内的电铃,可是从外面采集到的生理数据显示,有个别人已开始出现晕厥前兆了,为了测试者的安全,就会人为地中断测试”。

在经过了档案审查、疗养院初选、住院临床医学检查和特殊功能检查、评定录取的四个阶段期间,预选航天员还经过了一系列的心理测试。一名航天员所要承担的是高风险的工作,这就要求合格的航天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征战太空的旅途中,世界上已经有20多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选择航天员这个职业必然面对的考验。同时,面临多变的飞行状况,航天员要以镇静的心态进行灵活准确判断、高效处置。除此之外,航天员还要能战胜寂寞的太空生活带来的孤独感,善于与他人沟通,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心理测试的环节中,进行了心理访谈、心理测试、情景测试、电脑答题、明尼苏达问卷、心理调查几个步骤,充分地走进预选航天员的内心。

比如,心理测试中有一个观察题:图像中有表情悲伤的年轻人和一个女人。测试者需要仅靠这个图像展开想象,而每个人又都会有不同的情景设置。其实,这道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可以从测试者的描述中了解他们潜意识里的想法。

心理测试在这里如同“测谎仪”,如果测试者所表达的与内心波动不吻合,即透露出他有很强的防范意识,这种情况下,测试者就会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作为心理测试的专家,他们对每一个测试者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找最熟悉他们的领导、航空医生、同事了解从生活、为人处事、学习训练、飞行到健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测试者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

当然,最后一个环节不止评价这么简单,仍然需要预选航天员的参与。专家们在电脑上设置了很多题目,通过测试者答题的反应和速度来考核他们的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和注意力分配等。专家们还让测试者分成几个小组,共同就一个问题谈看法、出主意,以此来评定他们的合作精神,并结合平时的各种检查和各种场合中的言谈举止进行详细的心理观察记录。

经过近半年的检查和筛选,60名预选飞行员中,有38人临床医学检查合格。前一轮的筛选概率过半令人欣慰,但特殊功能检查过后却仅剩下14名预选飞行员。

数据是残酷的,最后的评定录取于1997年进行。1997年4月14日至4月18日,514医院对合格飞行员的配偶及子女进行了以传染病为主的体检。根据临床医学和特殊功能检查结果、专家意见、政审结果、家属体检结果及家庭医学查访结果,最终确定12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12名飞行员无一不是空军的骄子,他们在层层苛刻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为中国载人航天备战的战士——预备航天员。然而,成为预备航天员,并不等于拿到了进入太空的通行证,等待他们的将是千百次的锤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