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故事

章四章 十年风雨

第四章

十年风雨

这是很不平坦的十年,这是再创辉煌的十年。回首十年,从确立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战胜一系列重大灾害到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秉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抗击非典

2002年12月10日,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如果非要找出一些不同,只是中国传统春节的临近,使空气中开始酝酿着一丝喜庆的味道。

这一天,在深圳罗湖区一家餐馆做厨师的黄杏初突然发烧了。和往年一样,此时正是流感的多发季节,黄杏初以为,像发烧感冒这类小病并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于是到福田区一家门诊部简单治疗了两天。谁知,烧没退下来,症状反而越来越重。由于咳嗽不止,高烧持续,又没有家人照顾,黄杏初不得不在13日那天回到河源紫金县的老家,希望在家好好休息一下。

可病情没有像黄杏初料想得那样一天天好起来,相反,它仍在进一步恶化,抗生素已经无效,咳嗽也变成了呼吸困难。

从河源疾驰而来的救护车上,躺着高烧整整7天,已经奄奄一息的黄杏初。接诊医师黄文杰主任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门研究呼吸病学的博士,他在和他的同事检查时发现,黄杏初已经神志不清,发烧39.8℃,呼吸困难明显,全身发紫,躁动得厉害,几个医生都按不住。在给了适量镇静剂后,黄杏初才慢慢安静下来。面对如此重症的“肺炎”,黄文杰和他的同事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就连工作多年,专科经验丰富的黄文杰也感到非常可怕:“当时真没往烈性传染病上面想,虽然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那也只是按照重症肺炎病人治疗的一般性防护。”

黄文杰说,他知道情况的一瞬间,心使劲往下沉,有种可怕的预感和担心,他担心救护车上的司机,担心自己的同事,担心有更大的扩散。但是他什么都不能说,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久,大难不死的黄杏初病情终于有了转机,体温也逐渐趋向正常。这倒为黄文杰阴郁的心情带来了一丝小小的安慰。黄杏初出院了,但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相反,才刚刚开始。

大年三十下午,广州市各大医院同时接到了卫生局下发的紧急文件:广州、深圳、佛山、河源、中山等地陆续出现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各医院务必做好准备接收这类病人。该病毒可能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凡与病人接触都要注意加强防护并戴好口罩。

通知下发的当天,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二院便接收了一位通知中描绘的病人。这次治疗让中山二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有接触过这名患者的医务人员,包括抬担架的工人和开救护车的司机共有三十多人,无一例外陆续病倒,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非典的症状!中山二院院长在向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汇报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们医院建院多年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既广东之后,广西、山西、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往来。一场前所未见的恐惧弥漫在中国的上空,压在人们心头的厚厚阴霾使这个春节变得沉闷而压抑!

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2003年4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这次会议确定了四个要点,也成为展开抗击非典工作的总方针:

(一)要把控制疫情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卫生部部长为组长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由国务院副秘书长牵头的部际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二)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近日由卫生部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向社会公布疫情和预防控制措施。

(三)进一步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有效合作。

(四)抓紧建立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进一步加强监测,全面掌握疫情动态,千方百计控制疫情扩散蔓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2003年4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南下广州,亲自前往疫情的第一线视察督战。此时,非典疫情肆虐广州已经四个多月了。四个多月里,广州的医务工作者和广州人民与疫情之间的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用生命总结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一系列有效方法,对全世界阻击非典之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广东省疾病防疫控制中心考察时,胡锦涛指出,要把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在广州南方医院视察时,了解到南方医院等在收治病人的过程中医务人员无一感染时,胡锦涛说:“要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配备有效的防护设备,不断完善对医护人员的保护措施。这不仅关系到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疾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离开医院之前,面对着在场的几十位医务人员代表,胡锦涛真诚地说:“拜托各位把防治工作做好,并转达我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深深谢意。”说完,总书记站起来深情地向大家鞠了一躬。

在北京,温家宝和吴仪等国务院领导,也专程到救治非典病人最多的北京佑安医院看望医务人员,并在次日下午首次召开全国非典防治工作会议。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的病原,并将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ronary virus,SARS-CoV)。该病毒很可能来源于动物,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和病毒适应性的增加而跨越种系屏障传染给人类,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该病毒的基因链构成:该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含29736个核苷酸,其中编码聚合酶蛋白la\lb、棘蛋白(S)、小膜蛋白(E)、膜蛋白(M)、核壳蛋白(N)的基因已被证实。SARS病毒有包膜,表面有棘突,对热、乙醚、酸均**。该病毒的抵抗力和稳定性要优于其他人类冠状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的信息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面对着非典疫情扩散蔓延的严峻形势,国家果断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由党中央、国务院、军队系统和北京市等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的人员组成,下设10个工作组和办公室,负责防治非典的10个方面的重要工作。

其中,卫生部作为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防治组的牵头单位,负责做好防治工作,针对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准确统计并及时公布疫情,及时总结经验,提高防治效果。在短短几天内,卫生部集中力量,积极组织研究提出防治政策措施和技术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切实加强非典疫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成立疫情信息、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技术督导、新闻宣传、外事联络等10个办公室,昼夜24小时工作,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政策信息和技术支持。启用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完善疫情报告体系,促进流行病学调查“关口”前移;组织临床专家完善了相关技术性文件,并派专家组赴重点地区进行培训、会诊等技术指导,制定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工作规范和指导原则,对医院设置、隔离病区人员设备配置等提出指导意见;组织11个督导组赴山西、内蒙古等18个省区市进行技术督导工作;制定并与有关部委联合制定出台了包括医疗费用补助、强制消毒费用、医院收费程序、空调使用以及非典定点医院建筑设计等8类16个政策性文件;组织专家对每日疫情进行分析,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及时向公众通报疫情和防治知识。各小组积极配合,全力以赴投入到非典的防控工作中。

同时,卫生部坚持每天向社会公布全国疫情,先后召开9次新闻发布会、24场新闻通报会、吹风会和媒体见面会、非典疫情每日通报和专家分析会在中央电视台连续80次现场直播。以上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疫情信息与防控工作的透明度,收到了良好效果,挽回了不良影响。

病毒骤然来袭,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广大医务工作者却以大无畏的精神,奋战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他们果决的行动、崇高的医德、无私的精神,无不让所有人为之动容。自愿失去与家人的团聚,不能自由呼吸新鲜空气,他们义无反顾地向着最危险的地方走去。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给病人送去的最大希望,自己的每一个眼神都是对病人的鼓励。他们知道,时时将面临着疫魔的威胁,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每一个人都以各种方式表现着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邓练贤,中共党员,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2003年岁末,在非典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时,他就已经和同事们对其宣战了。

同事们还记得,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的呼吸衰竭并心力衰竭的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家一起进行了紧急会诊。在抢救过程中,他和其他4位专家轮流上阵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长达4小时,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脏3次恢复跳动。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传染病科的医护人员度过了一个几乎不眠的除夕之夜。

新年过后,传染科又接待了一个又一个非典病人,邓练贤始终奋战在第一线。终于,他开始高烧不退,肺部出现了阴影,病倒了。2003年4月21日,邓练贤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光荣殉职,成为了广东抗击非典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4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给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批示中说:“请转达我对邓练贤同志不幸逝世的沉痛悼念,对邓练贤同志亲属的亲切慰问,我坚信,有广大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战胜疫病。”

2003年5月16日,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追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卫生人员日夜战斗在第一线,把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私无畏、竭诚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行为感人肺腑,事迹催人奋进,不愧为人民英雄。

提到非典,就不能不提到钟南山。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他是中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领军人物,更被誉为“抗击非典的第一人”。

2003年年初,正值“非典”恶魔一样地在广东肆虐的时候。钟南山代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向省卫生厅慷慨请缨,“请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往我们这里送!”钟南山的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精神,从那一刻起,成为了广东抗击非典斗争中一面飘扬的旗帜。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广医一院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人退缩,他们沉着应对,上下拧成一股绳,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2月18日下午6时,整整38小时没有合过眼的钟南山,在检查完病房走出来时,突然一阵天旋地转,一向以身体强健为自豪的钟院士终于因过度劳累病倒。然而,他仅仅在家休息了两天,一退烧马上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我们本来就是搞呼吸病研究的,抗击‘非典’就是天职,正像排雷的碰到了地雷阵,你不上谁上?”钟南山用这样质朴无华的语言,诠释了对职业道德底线的理解。

经过近八个月的艰苦奋战,2003年8月16日,卫生部副部长在北京地坛医院宣布,全北京市和全国在院的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这也标志着中国防治非典的医疗救治任务胜利完成。

数百个日日夜夜的煎熬与努力,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更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用简单,却发人深省的话诠释了“多难兴邦”的真谛:

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战胜雪灾

2008年新春伊始,一位名叫拉尼娜的不速之客来到了中国。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圣女”的意思,令人遗憾的是,随这位“圣女”而来的,却是一场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灾害。

从2008年1月10日起,中国发生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中国的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0个省、市、地区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

截至2月24日,全国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森林受损面积近2.79亿亩,3万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雪灾中冻死或冻伤;受灾人口已超过1亿。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四川等7个省份受灾最为严重。

同时,暴风雪造成多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由于正逢春运期间,大量旅客滞留站场港埠。另外,电力受损、煤炭运输受阻,不少地区用电中断,电信、通讯、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某些重灾区甚至面临断粮危险。而融雪流入海中,对海洋生态亦造成浩劫。台湾海峡即传出大量鱼群暴毙事件。

此次大雪冰冻灾害,范围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长,危害如此之重,无疑可列入世界上重大典型的“极端性气候事件”。

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中国国家气象部门的专家指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过程应归因于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环流自1月起长期经向分布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同时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活跃,源自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强烈降水。大气环流的稳定使雨雪天气持续,最终酿成这次雪灾。

气象专家表示,华南地区持续低温,与拉尼娜现象及异常大气环流有密切相关。专家指击,处于中高纬度的欧亚地区,高空近几个月来形成了一个阻塞高气压,大气环流停留不动,导致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中国。在冷空气来袭的同时,来自南亚、东南亚的暖湿空气又源源不断向华南地区输送,冷暖气流在华南、江南一带交汇,导致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不过,专家强调,中国遭罕见冰雪灾害天气是

多种因素造成的,拉尼娜不是唯一祸因。

无论如何,突如其来的冰冻雨雪灾害影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体现在:

1.电力中断。中国用电以煤炭发电为主,但因雪灾而封路,使煤炭等燃料运输不便;在天气情况十分恶劣的条件下,能源供应及需求非常紧张,部分发电机组被迫停产;另外大量线塔因覆冰太厚,不堪重负而倒塌,导致17个省区出现拉闸上铺现象,部分地区供电系统瘫痪。湖南郴州自1月24日起断水断电。尤其是贵州省,电力危机持续升级。在1月29日晚,贵州省大面积停电,应急指挥部宣布该省进入大面积一级停电事件应急状态。其后,贵州省委不得不点着蜡烛开会。省委大院用电是在1月30日上午,从其他线路调剂电力才得以恢复的。至30日初步统计,安徽全省有105个乡镇和599个村委会供电中断,影响112万人用电,67个乡镇和361个村委会通信中断,55万人受到影响。

2.供水中断。在雪灾初期,湖南正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该省大部分主要地方官员都集中在省会长沙参加会议。等到两会结束时,进出长沙的交通几乎都被雪灾阻断,导致这些地方官员被困在长沙,无法回到任职地区指挥抗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湖南成为了此次雪灾受灾最严重的省份。

3.物价上涨。受到降雪天气影响,不少地区食品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受到影响,沪、深两市均大幅下挫,但各种与保险业相关的股票,如平安保险,则逆市上升。而民众则开始质疑气象部门的天气预警能力。另一方面,在广州火车站等候的旅客过多,而且连续几天没有进食,以致附近的商户借机大幅提高价格;后来,中央人民政府下达指令不容许提高合理价格,广州市政府随即进行检查有关的商户,至1月31日为止,共有七间商户大幅提高价格。

4.交通中断。由于接近春节,大批外地民工回家过年,于是便出现了大批旅客滞留的现象,雪灾还导致了连接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湖南段的电气化接触网受损,期间无法开行电气化列车,致使多班列车取消。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因路面积雪、结冰而封闭,数万车辆滞留。长江流域多个城市机场因积雪被迫关闭,大量航班取消、延误。例如在广州火车站,有200万人滞留在火车站广场及周边地方。由于滞留人数众多及时间过长,旅客情绪一度不稳定,曾发生**、人踩踏人的事件。

新年伊始的这场雪灾,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企业单位都高度重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次暴风雪带来的灾害。

2008年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紧急电话会议,针对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严重影响,进行各项部署工作。会上共形成了六点共识:

(一)组织好煤矿生产,增加煤炭供给。同时,要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做到确保安全生产,确保煤炭供应。

(二)加强运输组织,保障交通畅通。一要保证春运,努力完成旅客运输任务,让广大群众安全回家过年。二要保证电煤运输。三要保证生活必需品运输。

(三)合理安排发电生产,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加大跨区电能调剂力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医院、学校、铁路交通枢纽、金融机构、农业生产的用电需求。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用电。

(四)继续搞好成品油和天然气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确保成品油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确保城市居民生活用气和重点单位用气。

(五)要优先保障群众生活需要,优先保障受灾地区、重要地区和重点单位需要。

(六)坚持安全第一,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温家宝要求,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把做好煤电油运保障工作、抗御雨雪冰冻灾害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会后不久,温家宝总理便乘火车赶往湖南长沙,探望滞留于长沙火车站的旅客,随后立即前往广州,在广州火车站探望了数以十万计被滞留的旅客。

1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雨、雪、冰灾的灾情。1月31日,胡锦涛亲赴山西、河北视察铁路、港口、煤矿,要求在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尽量产出更多的煤,提高电煤装卸效率,尤其要优先抢运告急电厂用煤,以保障电力正常供应。

不久,胡锦涛又亲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受灾最重的桂林市考察。同一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贵州省受灾最重的山区考察。

同时,各部门、各省市也先后采取各种措施抗冰救灾:民政部和财政部先后拨款1.26亿元用于灾区应急;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动超过20万人、民兵预备役59.4万人参与抗雪救灾;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共接收救灾捐赠款物15.3亿元人民币;此外,蒙古、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先后为中国抗雪救灾提供了紧急援助。

2008年2月13日,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此后的工作重点已转入灾后“全面恢复重建”。

此次大面积冰雨雪灾,正是极端性气候事件使人类蒙受灾难的又一明证。令人欣慰的是,党和政府为抗灾救灾采取的迅速而有效的行动,将全国人民团结在了一起,万众一心,终于取得了抗雪求灾的胜利。联合国一名负责减灾的高级官员说,中国政府迅速启动抗灾应急计划,积极调配国家资源,满足上亿受灾民众的需求,“世界各国政府都可以学习中国政府的做法”。

当然,在这次雪灾中,全国人民对于政府抗灾救灾的支持与理解也功不可没,他们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所说:“我们抗灾救灾工作要有坚强的领导、有力的指挥,也要有群众的支持、配合和理解。我常听到群众自发地说出对政府的感谢,但我认为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人民。”

众志成城——汶川地震

即便很多年后,回首2008年,相信每个人依然会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对中国而言,2008年犹如一部交响曲,在多乐章的结构中,高昂,悲怆,激越,雄壮……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被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即使是岁月无情,却也抹不掉那些浸染了血泪的痕迹。这天的14时28分04秒,中国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一时间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曾经的天府之国瞬间化为了人间地狱。

四川省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汶川地震的影响范围之广也是世界少有,陕西、甘肃、宁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广东、海南、西藏、江苏、上海、浙江、辽宁、福建等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有明显震感。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川陕甘三省震情最为严重。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一瞬间,数万生命惨遭陨灭,美丽家园变成废墟。长歌当哭,这一天让所有中国人刻苦铭心。很多年后,也许很多人仍会回忆起那一天的泣不成声。

灾难过后,中国人第一次经历了举国上下为普通百姓的默哀。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汽笛呜咽,警报齐鸣,九州同悲。13亿中国人用自己的眼泪,为逝去的同胞送行,为活着的人祈福。

灾难过后,中国百姓惊讶地看到,灾难信息在第一时间得以迅速公布。政府保障了信息渠道的畅通。真相走在了传言前面,灾情没有制造恐慌,信息透明成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人们看到,政府镇定,民众沉稳,从容不迫,万众一心。

灾难过后,普通的百姓又一次看到了人民子弟兵无敌于天下的风采。但他们却从没有见过步兵、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等二十余个兵种面对自然灾害的协同作战,从没有见过中国空军在非作战任务时动用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更没有见过空降兵在高原山区置生死于度外的强行伞降,没有见过陆航部队无导航、无地标、零可见度的死亡空投,没有见过4500封遗书的悲壮启程。中国军人感天动地!

灾难过后,人们看到了政府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人情和温暖。民政部宣布将尽最大的力量为死者整容,然后再加以安葬;公安部将为难以识别身份的“5·12”地震遇难人员设立DNA数据库。这是对每一位死者的最高敬意,也是对生命的最好诠释。

灾难过后,民众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自己可以焕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几乎只有瞬间的惊愕,民间力量就开始行动。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赶赴川中,民政部接到“前所未有”、“反应之强烈迅速不可想象”的民间赈灾捐款,民众自发献血使数十万伤者没有哪怕一分钟缺少血浆。人们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公民社会在灾难中迅速成长。

灾难过后,人们看到了记忆中的好总理。当温家宝总理在废墟上,抱着幸存的小女孩哽咽着说:“政府管你们生活,管你们学习,你们一定会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别哭!别哭!这是一场灾难,你们有幸存活下来,就好好活下去。”那一刻,不知有多少人痛哭失声。

灾情就是考验,时间就是生命。面对世纪灾难,中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在数十万官兵的努力下,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被快速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375家医院。

死者已矣,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在各部门的妥善协作下,中国政府切切实实做到了让灾区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各级政府全力抢修交通、电力、通信、广电、水利、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及时处理和化解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切实做好余震监测、气象服务、科技支撑、煤电油运保障等各项工作,及时准确公布灾情,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从五千年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却一直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原因就在于,每一次同艰难困苦的碰撞中,始终有一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奔涌。“有德不可敌。”一个拥有道德力量支撑的民族,必能成为伟大的民族。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火速行动起来,危急之际,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

自“5·12”地震发生以来,面对惨烈的天灾,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信仰的人们瞬间结成坚强紧密的生命共同体。一笔笔善款、一件件物资、一批批志愿者涌向灾区,凝聚起万众一心的伟大力量,浇铸成共御天灾的坚固屏障。

美国《时代》周刊于5月22日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为:被唤醒的中国。文章中,记者写道:

通往中国5月12日地震震中附近小镇——映秀镇的公路上满是大坑,大到可以掉进去一个小孩,路上还有被砸烂的卡车和巨大的石头。在小镇的边上,就在一辆被巨石砸碎的汽车旁边,一次塌方将道路彻底切断。一位母亲步行走进山里,把她12岁的儿子找了出来,她说,眼前的一切在孩子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口。他们身后的景象仿佛地狱。她说那里尸体在腐烂,学校坍塌了,道路被埋了,一排排的民房被毁坏了。但是,这种情形没有吓倒两位朋友,他们坐火车、坐汽车、最后步行来到这里帮助汶川地震的灾民。他们穿着印着“我爱(红心)中国”的T恤,坚定地走向了地震灾区的中心。从186英里(300公里)以外的自贡赶来的36岁中学物理老师吴广磊(音)说:“我们看到灾难的新闻后,决定要来帮助。”28岁的吴向平(音)是从北京一家广告公司请假后加入赈灾工作的,他说:“我们中国人越来越团结了。”“因为这次事件,国家的士气也高涨了。”

国际舆论纷纷思考这种“井喷式”的热忱,而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其中的奥秘,它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面对天灾时所形成的一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共识。正是这种共识,让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更加坚强,让无数中华儿女踊跃参与到抗震救灾中来。而抗震救灾过程中所展现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奇迹”同时也说明,这种通过广泛社会共识所激发的公众参与,其力量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伟大!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震后不足一月,胡锦涛总书记便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随即,《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

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灾后重建战役在川、陕、甘等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开了帷幕。

汶川地震灾区,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加上地震的损毁,使得灾后重建困难重重。但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力量,让建设者们创造了奇迹。

半年后,当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奥斯汀·拉姆齐再一次来到北川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全世界都从这篇题为《从瓦砾中崛起》的文章中,看到了中国创造的奇迹:

半年前我来到这里时,满是瓦砾的街道上排放着从倒塌的建筑物里抬出来的尸体。数万名无家可归者挤在体育馆里,更有数百万人栖身帐篷。紫坪坝水库因大量泥石流倾泻而覆盖了一层令人恶心的漂浮物。

如今,水库的水已经恢复了往日翠绿的颜色。即便是一些因泥石流而造成的沟壑也开始长出了绿草,显示了大自然也在配合人类恢复家园的坚定努力。5·12四川大地震后展开的重建活动是中国最令人惊叹的行动之一:在今后3年里,北京承诺支出约1500亿美元用于重建,比美国用于“卡特里娜”飓风灾后重建的资金还多500亿美元。到今年7月初,四川无家可归的灾民有四分之三搬进了预制板房,所有需要安置的灾民被承诺在2010年前得到永久住房。

2008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发

表了重要讲话,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音:

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必将激励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诚然,这场地震是磨难,也是考验。正是在这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民族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冬日雾霾

2011年12月5日,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1公里,导致多个省份之间的高速公路关闭,超过300个进京航班延误或取消。

同日,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PM2.5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新奇之余,也重新唤起了公众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一直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84,402.3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83,867亿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18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曾经因为盲目地破坏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也曾经在效益与环保的痛苦抉择中挣扎过。最后,终于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逐渐找到平衡。

白鹿镇地处中国四川西部,1999年时,镇上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听到开山的爆破声。一路上,密密麻麻的小石灰窑、小煤窑里飘出刺鼻的废气,几乎令人窒息。因为有太多的洗煤厂,从龙门山里流出的白鹿河水都变成了黑色。

2000年,白鹿镇的人知道龙门山是一块巨型冰川漂砾,对身边这座大山才爱护有加起来。随着龙门山旅游的开发,2001年,白鹿镇上空的开山炸石声已听不见了。为保护龙门山的自然风貌,在龙门山采石已被禁止,小石灰窑、小煤窑也逐渐关闭。2004年,曾经被上游的煤矿污染的白鹿河水,经过整治变得清澈透明,尽管河**残留的煤灰依然可见。2005年,小镇环境显然是好转了,白鹿河的水更干净。

白鹿镇的发展是中国环保意识逐步苏醒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环保这个概念不但成为每个居民挂在嘴边的话题,更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成为举国重视的重要内容。

2002年,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到同发展生产力同样重要的位置。这是中国环保发展史上第一次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自此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2002年年末,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型,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也是中国突破旧有环保理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环保理论的起步阶段。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此,中国环保事业进入了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新时期。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的大气、水体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展开,百姓的生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8月底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与2005年相比,2012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2.4个百分点;全国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不断上升,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7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69.9%,而在2002年,监测的343个市(县)中,11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占34.1%。此外,经国务院同意,环境保护部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等监测指标,并出台新标准实施“三步走”的总体方案。目前第一阶段实施的74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33个城市已经开展了PM2.5新增指标研究性监测,并发布了监测信息。其他城市也正在积极做好准备。

回首十年,中国的环保法律体系逐步完善,环保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完善。回溯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时,环境应急工作刚刚起步,无论是法律、机制、体制都存在很多欠缺,甚至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虽然最终圆满完成了这一有国际影响的环境应急任务,但是监测、预警、国际协调等一系列工作让人有点焦头烂额。而近年来,在江苏省盐城市停水事件、陕西省凤翔县儿童血铅超标事件、湖南省武冈市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以及福建省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含铜酸性溶液泄漏重大污染事件等一批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污染事件中,环境应急工作已然有条不紊。据统计,全国环保系统2002年至2011年共妥善处置9769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调查中心直接调度处置了1076起,包括15起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和78起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回首十年,中国在世界环保事业中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1年,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使这一旨在保护环境的国际公约面临重大挑战。2002年,中国政府则批准了《京都议定书》。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环境保护的支持。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呼吁各国协调一致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发展的同时积极投入世界环保事业,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

当然,中国的环保事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工业化初期的环保问题已经使中国的环保工作背负了沉重的历史欠账。全国20%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为劣V类,182个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的城市中,57%的监测点位水质较差甚至极差,接下来一个时期有可能出现历史欠账的爆发期。由于工业发展阶段较低、技术水平不高,中国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环保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使中国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同时实现与环境和谐共处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命题。

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中国政府已经渐渐引导国民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价值观,促进社会生产方式从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变,并逐渐实现环保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冬日的雾霾只是暂时的,恰如笼罩在中国的环保事业面前的薄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的环保事业也将再攀高峰。

环球金融危机

2008年9月15日,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位列美国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宣告破产。要知道,雷曼兄弟是一家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老牌投资公司,更是曾被《国际融资评论》授予2002年度最佳投资银行的荣誉。

然而,现实似乎是在考验人们的承受能力,让人目瞪口呆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雷曼兄弟破产后的一个月内,世界银行体系如多米诺骨牌发生了连串的反应,股市几乎崩盘。美国和欧洲的银行被部分国有化,独立投资银行在美国消失。全球股市在截至10月15日的一年内损失了约27万亿美元,也就是缩水了40%。10月10日,道琼斯工业指数盘中低至7773.71点,相比一年前的峰值刚好“腰斩”。英格兰银行估计,债券和信用证券的市值亏损将达2.8万亿美元左右,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的1.4万亿美元还要高出1倍,相当于全球银行3.4万亿美元核心资本的85%。

很快,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如海啸般瞬间席卷新兴市场。墨西哥比索和巴西雷亚尔剧烈贬值,印度尼西亚股市停市三天。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投资者游行抗议雷曼迷你债券违约。许多国家都不得不对银行存款进行全面担保。油价一度狂跌至40美元/桶以下,不到半年以前,油价才刚刚达到146美元的历史峰值。六个月前新增贷款还是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突然间要忙着向冰岛贷款21亿美元,向匈牙利贷款125亿美元,向乌克兰贷款165亿美元,并与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展开贷款谈判……

这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其所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然而,就在东西方经济一片萧条之际,中国却以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全世界感到震惊。2009年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骄傲地宣布:“我们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达到7.1%。”

同时,中国的敢于担当也给世界带来了惊喜。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中国的出色表现使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未来十年哪个国家会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一场近百人参加的投票中,中国得了67票,除中国以外的亚洲19票,北美5票。“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变革和转型,各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温家宝总理对世界经济现状的判断切中肯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向世界打开大门,中国就开始了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条件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环境下,随着中国自己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中,并长期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已经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中国,这是三十多年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2001年4月,由中国主导并发起成立了“博鳌亚洲论坛”作为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同年6月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这是在中国主导之下创立的首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同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三件大事标志着自2001年起中国的国际地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8年11月,中国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首次首脑峰会,在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6月,中国参加了“金砖四国”领导人首次峰会;在此前后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加勒比地区经贸合作论坛,以及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中国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并将在2012年进一步提高到6.39%,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10年中国在联合国正常预算中的会费比例提高到3.189%,比1999年的0.97%提高了两倍多。这一切都显示出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204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派出了代表团,有6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了这届奥运会,从而成为有史以来参加国别和运动员最多的运动会。全球45亿观众见证了迄今为止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聚会。还有80多位外国政要出席开幕式。布什是第一个在任期内出席他国举办的奥运会的美国总统,他认为,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告诉中国人民我们尊重你们的传统、尊重你们的历史的机会”。福田康夫是20年来第一位到国外观看奥运会的日本首相,他祝福北京奥运会“成为载入史册的和平盛会”。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将北京奥运会称作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重大事件”。

2010年,中国在上海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博览会总投资达450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同时超越70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会之最。这两次国际盛会为中国赢得了荣耀,也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总量上不断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由1978年世界排名第十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中国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加速了世界的多极化。加上中国在这个快速的发展和赶超过程中,在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利用了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竞争关系,因此,一些国家对中国这个新兴大国存在着疑虑和担心。中国有必要打破这种对中国发展存在的误解和疑虑,说明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中国还不断增加对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中国领导人多次表示,中国要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减免关税和债务,提供优惠贷款,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此外,中国不断引导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朝着更加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扩大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当中的代表权和影响力。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提出的,它突出展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全方位的和谐和发展。可以相信,和谐理念一定会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社会主义建设也必将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