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

第五十六章

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品质,鼓励大家用自己的东西换取别人的东西玩耍。

一天,念念拿了一支破旧的毛笔,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这个毛笔真好玩,可以刷什么多东西,还可以刷脚趾头缝,是我用小汽车和胖胖换的。”

妈妈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玩具汽车换破旧毛笔,是不是太不等价了。但是,妈妈没这样说,而是说:“嗯,看来是很好玩,过两天把你的小汽车换回来。”

“不,我可以拿着毛笔换其他东西。”念念回应道。

妈妈还是很有教育意识的,她并没有把“不等价”的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并要求孩子拿回自己的物品。而我们从念念的反应中看出,他正在享受分享的喜悦,比起拥有的物品而言,更吸引他的是“交换”本身。一旦孩子享受到这种乐趣,他自然就会把东西分享给别人,因为,他已经感受到,共享比独享更让人快乐。

所以,我们不但不能用物品等价的观念来约束孩子的交换行为,而且要鼓励他去交换,使他有机会通过交换“享受”分享。

告诉孩子,“享”是一种礼貌

“分享”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孩子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出去,而另一方也很愿意“接受”,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分享。孩子学会了“分”,也要学会“享”,如果面对伙伴热心分给自己的食物、书籍或玩具时,孩子直接说:“不要!”那岂不是令对方很尴尬?而是应该说:“不用了,谢谢你。”

如果对方执意要给孩子,孩子却固执地不肯接受,那气氛就会显得不够融洽,如果对方因此而不高兴了,那就更不好了。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委婉的拒绝是一种礼貌,而当别人强行要给的时候,接受也是一种礼貌。反过来,如果孩子分东西给别人时,若对方执意不肯要,孩子就不要强行分配了。总之,孩子只有尊重别人的选择,体谅他人的感受,就不会因不妥当的分享而破坏彼此的情谊。

59.我们孩子之间的事,请您别插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矛盾

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总会遇到各种类型的人际问题,而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处理问题,保持与他人友善关系是孩子必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练成的,但是,我们是否用插手的方式使孩子失去了练习的机会呢?

在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创作的连环漫画《父与子》中,有一幅描绘的是,两个小孩打架,打完之后都各自回家告状。不一会儿,孩子带着各自的爸爸见了面,爸爸们开始评理,接着开始吵架,最后升级为打架。打着打着,转过身一看,咦?两个孩子像没事人一样,又一起玩耍了!

这幅漫画带给很多父母不小的启示,它让我们知道,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根本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大,而且是特别容易化解的。但是恰恰因为我们爱子心切,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担心孩子不会处理,于是不顾一切地挺身而出,用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殊不知,我们的插手不但锻炼不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让他因越加依赖我们的保护而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样发展下去,孩子不但会变得更脆弱,也因不会处理矛盾而感受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渐渐成为不善社交的人。

因此,面对孩子间的冲突,我们不要插手,给他们自己解决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沟通协调,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

别袒护自己的孩子,指责别人的孩子

插手孩子之间的矛盾原本就不是我们该做的,而袒护孩子更是错上加错。

2009年6月15日,家住苏州市某小区的刘女士,把《父与子》中的漫画复制到了生活中。

当天,她得知儿子被邻居家的孩子毛毛打了之后,不但训斥了毛毛,还用食指点毛毛的脑袋。毛毛回家后向妈妈告了状,矛盾迅速升级为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冲突。发展到后来,两家的爸爸和爷爷才参与了进来,最终成为一场邻里大战。最后,刘女士丈夫的头被打破,毛毛爷爷的眼睛被打青,无奈之下,刘女士拨打了110。

刘女士错就错在不该仅听儿子的言辞,就去训斥毛毛,当然,毛毛的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欠妥当。他们的行为不但没有帮孩子解决矛盾,还增加的新的冲突,真是没有智慧。

所以,如果孩子遇到的问题不是相当严重,我们就要鼓励他自己解决,而不是我们出面摆平,更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袒护孩子,而指责别人,那只会让孩子更加无能。

用正确的心态和方式面对孩子遇到的问题

当孩子和其他伙伴玩耍遭遇到问题时,比如其他孩子插队玩滑梯,不按顺序荡秋千,等等,我们要不要上去及时制止,来保护自己孩子的利益?

如果我们离得很近,可以以成年人教导小朋友的心态,告诉大家:“咱们按顺序玩耍,每个人都能玩到。”此时,孩子学到的是“把道理讲给不懂规则的伙伴”,如果对方不服从,我们不要继续说教或指责,否则性质就有所改变。

如果我们离的比较远,那就不必特意过去疏导,而是静观其变,看看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都是怎么做的。如果孩子没有能力处理,跑过来求助,我们就鼓励他给对方讲道理,如果对方不服从,管好自己才是该做的。最重要的是,不要与不守规则的人争抢,否则就会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