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全书

第83节:亚当·斯密(2)

(Smith, 1976)

这一段是整部书的代表性观点。影响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看不见的手”的观点,实际上指的都是市场机制,尽管他对此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讨论。

作为一名道德哲学的教授,他同时还讲授法学课程。他认为法律与他以前所研究过的贸易、商业、农业和制造业的政策一样,对市场有调控作用。1762—1763年他所做的法学讲座的讲义被保存了下来。这份笔记清晰地显示了斯密早期的经济思想。18世纪30年代在格拉斯哥大学做过斯密老师的弗朗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对斯密的影响十分大,特别是对斯密理论的形成的影响更是巨大。他对重商主义者禁止出口金块和维持贸易平衡优势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后来,斯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分为狩猎时代、游牧时代、农业时代和商业时代,所以经济发展也可分为四个阶段。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重要原则,并对其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进行了区分。但是关于价值的理论,他用稀缺的概念,形象地解释了在特定情况下,水是必要的却是便宜的,而珠宝是昂贵的却是毫无用处的这一悖论。他的观点是:“便宜是产量丰富的必然后果”(1978)。

斯密参观法国的经历使他有机会重新认识重农主义经济学,这一法国流派认为农业是经济的唯一产品来源,政府对经济周期的调控应当最小化。因此,斯密从各个方面搜集了大量资料和数据,准备写一本详细的经济学调查报告。这本经济学报告的全称是《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这个题目很明确地显示出斯密希望分析经济发展的本质。开始,他提到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的多寡,正确的方法应当是产品与人口的比例,这一比例类似现代经济财富的测量工具——人均GDP。斯密把经济发展归结于主要原因——“劳动者的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及其次要原因——高生产效率劳动力与低生产效率劳动力的比率。

《国富论》共分为五册,各册的论题是连续的。他首先讨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和收入分配,然后研究了如何运用资本问题。他调查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经济体系的多样性以及政府在税收和支出方面的做法,从而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论题:经济发展、价值和分配、市场功能、国际贸易以及政府和个人的关系。

人类发展经济的动机是出于“改善个人状况的愿望”(Smith,1976),由此产生了储蓄;储蓄又被用于投资,为雇佣劳动力和劳动分工提供了可能的资金储备。劳动分工是一个基本原则,是“人类本性的某种倾向……即以物易物、物品交换和一物换另一物的交易的倾向”的结果。他形象地以针的生产为例,说明了按照零件构成划分人类劳动、进行分工,就可以提高工人的灵巧度,从而节省一个工序到另一个工序的时间,而机器的运行也可以详尽地分解成不同的工序。不过,斯密确实承认经济发展是有成本的。劳动分工的结果就是使每个人花费一生的时间只从事几个简单的操作,“可能把人变得愚蠢和无知”。

在这本书中,斯密用了他的“四阶段”理论来解释价值是如何被决定的以及社会产品是如何在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的。在经济发展越过早期的发展阶段后,价值的确定发生了改变。只有在最初级的人类社会,即狩猎时代,商品(如海狸和鹿)才会根据需要得到商品的劳动力数量来进行交换。也只有在那个时代,劳动者才会得到他们劳动的所有产品。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金的积累,土地变成了私有财产,地主就以租金和资本收益的形式来分享社会产品。像他之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一样,斯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也比较了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供求比例决定了市场价格,但自然价格是“所有商品的价格不断移向的中心价格”。这个自然价格是通过自由竞争而产生的,被认为是与以租金、利润和工资形式出现的生产成本相等的长期均衡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