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全书

第2节:管理科学的界限

管理科学的界限

本书中所涉及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过了狭义管理所定义的范围,其中理所当然包括了泰勒及法约尔的理论,原因是不证自明的,因为这些理论是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事实上,胡克金斯基(1997)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管理思想是所有流派思想的集合,并且各流派的思想根据自己所关注的核心概念来命名,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学派。

无论何时,任何思想流派都遵循自身的一套规则。一些流派可能强调“范式(Pardigms)”(Kuhn,1970),而另外一些则会较少地运用“暗喻(metaphor)”(Morgan,1997)。后者相信“所有的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或者暗喻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暗喻将有助于我们发现组织、理解组织,并以多少与众不同的方式来管理组织”(1997)。如果理论不能使然,那么管理思想就会游离于组织的边缘,而事实就会自行其道,成为主导。

通常,人们只是把有记载的管理理论追溯到19世纪末期直到今天,然而,人类经济活动的出现要远远早于这个时期,并且那种模糊的萌芽状态的“管理”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见Warner,1984;Warner与Witzel,1997)。很早就有了类似Medicis(柜第奇银行)那样的货币兑换银行以及类似东印度公司那样的贸易企业。当时他们究竟是如何实施管理的,时至今日已经无法考证,也与今天我们所说的管理理论大相径庭,但是他们的存在确实对在“管理”成为一门科学之前的管理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那时并没有出现一些名噪一时的“名字”或“大师”级的人物。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现代管理”是20世纪才出现的,而“管理研究”作为一门科学也是新生事物,并且依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定义而内容各异。美国在19世纪晚期把“企业管理”作为大学的一门课程,之后不久德国也把一门内容大致相当的“企业经济学”搬上了课堂,日本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设了高教层次的“商业学”课程(Locke,1996)。管理一词的具体含义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随着学术、专业以及国家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或者是狭义的或者是广义的。例如,在美国的大部分管理学院中,一些学院比较关注所谓“硬的”可定量的学科,另一些学院则比较流行“软的”定性的科学。甚至连MBA课程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在一些国家中甚至完全不开设这门课程,如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中的有抱负的管理者常常是在商业或者产业背景下来学习工程以及技术类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