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六章 站稳人民立场,推进为人民造福事业_四、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四、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第一,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情系群众、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也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人民的责任。解决好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使人民学习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的根本宗旨。因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利益,除此之外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党的立场,也是党的政策立场,除此之外党没有任何自己的其他立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党的历史使命和执政活动的明确目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解决民生问题,要倾听百姓声音,真正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使每一个决策、每一项工作,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要坚持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各项决策政策,使之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要在思想上贴近人民群众,在行动上服务人民群众,在感情上温暖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十大民生问题,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是坚持中心工作与改善民生相统一,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要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应当看到,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助力。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能为改善民生提供更加丰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民生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力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形势下,解决好民生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加快发展、加大投入,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做大蛋糕”,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确保有能力去做改善民生的工作。“分好蛋糕”,就是要加大民生投入,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实现国强和民富的统一,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是坚持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相统一,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定这个远大理想不动摇。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党最现实、最紧迫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现实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力量,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胜利而奋斗。

“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提醒我们,实现中国梦这个现实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大民生问题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我们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统筹规划又突出重点,以当前中国的具体实际为依据,踏石有印、抓铁有痕,对十大民生问题,一个一个研究,一个一个解决,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把解决民生问题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真抓实干,少说多做,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二,在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我们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

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一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开辟和坚持的一条发展民主政治的新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发展方面的重要展开。其基本内涵主要是:(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4)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二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所选择的路径和模式,它明确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本要求、制度架构、重点任务等。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具有决定性意义。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当是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能够团结人民朝着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不断前进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开辟和形成的。这一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近现代100多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性巨变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实发展是历史发展的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之所以最符合中国的国情,之所以能够把中国亿万人民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关键在于它不仅具有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而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共识。符合本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和指明正确政治方向,是这一政治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功效。坚持这一政治发展道路,对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一政治发展道路,发端、奠基于共和国成立之初,历经探索、曲折,形成、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它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巨大的政治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不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拥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共同理想追求,形成共同团结奋斗的坚实思想基础;确立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体制机制,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组织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团结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发展目标前进;实行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分工与协同、监督与支持、制约与效率、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保证国家机关依法协调高效运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引导社会成员合法理性地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及时化解消极因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面向未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当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具有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开放包容的品格,不断从新的实践中获得生机和活力,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停滞、不封闭、不僵化,不断开拓民主政治发展新局面,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和光明前途。在政治发展进程中,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同时必须认识到,世界上并没有“普世”的政治模式。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绝不能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和两院制,绝不能放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所强调,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第三,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一是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优秀人才。正如党9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所昭示的,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离不开优秀人才,党要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离不开优秀人才。从革命年代到执政年代,我们党正是凝聚了中国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优秀分子,从而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改善、素质显著提高,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已经实现了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向人才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宏伟目标,就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这一理念,建设人才强国,继续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二是集聚优秀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当前,迫切需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所在,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久发展的高度把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集聚优秀人才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这个崇高原则就是要为一切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人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我们要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群贤。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各地各部门都集聚了一批人才,既有在国内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又有在国外学习工作和回国创业的人才。我们要敢为事业用人才,对优秀人才不拘一格、唯贤是举、大胆使用,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

四是集聚优秀人才要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是新时期“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立身之本,领导干部在任何条件下,都要把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作为必修课。“为民服务”是好干部为政之道,领导干部更应“公”字当头,以“民”为先,懂得“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勤政务实”是好干部履职之要,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力戒空谈,做到决策条条算数,工作件件落实。“敢于担当”是好干部成事之基,领导干部要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是好干部正气之源,领导干部应该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好干部”标准从灵魂、作风、品质、做人、做事五个方面对好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德才兼备,最终目标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总之,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