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策略

第二章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

巴菲特在选择股票时,从来不会把自己当做市场分析师,而是把自己视为

企业经营者,在巴菲特看来,只有把持股公司的股票当成自己资产的一部分,像

企业老板一样对待投资企业,才能获取收益。

在证券市场上,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利用股价的波动来获取利润,一些技术

派人士甚至光凭图表就可以进行股票的买卖,而从不去了解投资企业的真实情

况,他们对股票的实质意义当然就不会去深究。而巴菲特显然深得个中三昧在

他的投资哲学里,股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每一个份额都是企业不可分割的

部分,是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象,其实质是股票持有人拥有和管理企业的权利。

巴菲特正是充分了解并利用了这种权利使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巴菲特投资的过程中,他基本不直接参与投资对象的企业经营活动,但是

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管理者来看待。从研究财务报告、分析行业动态开

始,他就始终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他就

已经把投资对象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甚至成为了该行业的专家。对geico

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格雷厄姆对该公司投资时,巴菲特就对该公司

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研。正是由于对geico公司以及保险业的

深人了解,他在geico公司濒临破产时果断投入重金。事实证明,巴菲特是正确

的,这部分投资随着geico公司经营的好转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投资和经营企业每什么两样,投资时所做的一切,要像

一个真正的企业所有者那样,明白企业的优势在哪里,知道它下一步会怎么做,

并了解它的管理层。

巴菲特建议,投资者想要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时,一般从以一vjl方面人手:

首先,审查泼企业前几年的年度报告,特别要注意当时管理层对未来战略的

部署。

其次,将当时的部署与如今的结果进行比较,看看他们在多大程度实现了当

初的规划。

第三,将几年前的战略与今年的战略和观点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观念上的

改变。

第四,将该企业的年报与同行业其他类似企业的年报相比较。

34

要投资不要投机

投机者不可能长久获利

巴菲特致富的核心武器是投资,而不单单是长期持股。巴菲特笃信投资,一

贯反对投机。在他看来,投机者是不可能长久获利的。、

投资和投机这两个不易分辨但又迥然不同的经济概念,在巴菲特的投资哲

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区分。

首先,投资看重的是长期的稳定回报,而投机仅仅是短期对风险因素的技术

性套利。如果巴菲特在原油期货市场上一掷千金、几进几出获取巨额利润的话。

那么这种榨油机式的行为绝对可以说是对能源市场的投机。但事实上,巴菲特并

没有试图利用能源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而牟取暴利,他是通过投资、经营基

础产业的形式增加能源市场的供给,以促进能源市场价格稳定的手段,谋求长期

的、整体行业的成长性获利。这种目光长远的投资战略绝非鼠目寸光的投机者所

能想出的。

其次,投资追求的是“双赢”发展路径,而投机在利用风险的同时,创造了更

多的经济不确定性。能源市场近几年来的价格波动,用市场眼光来看就是“供不

应求”的直观体现,巴菲特进军能源行业无异于给“看不见的手”提供了助力,供

求在趋于平衡的过程中,不仅减轻了能源风险的负面影响,也给巴菲特旗下公司

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投机势力擅长的不过是损人利己的方式,在推

波助澜、兴风作浪获得暴利之后抽身而出,只留下身后满目狼藉的一池碎萍。至

少,巴菲特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市场的崩溃和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

巴菲特曾将其在股票市场的生财之道总结为:“当我投资购买股票的时候,

我把自己当作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证券分析家或者宏观经济学家。”

巴菲特在股市的成功,倚仗的是他对“基本面”的透彻分析,而非对“消息市”

的巧妙利用。正是因为有巴菲特这样老实本分的投资者,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成

为世界上最稳定、最成熟、最有活力的金融市场;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美国资

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又反过来对经济产生了良好的反馈作用,成为美国经

济长期保持强势的根本保障。

可见,投资才是巴菲特致富的真谛,而并非是投机。只有投资者明白了这一

点,才不会只表面化地记住了“长期持股”,在被套牢后,索性学起了巴菲特,做长

期投资者了。没有了投资这个前提,或者说前提错了,盲目的长期持股损失可能

更为惨痛。

生意不熟不做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股

巴菲特为了追求资金的稳定增长。提出了著名的能力圈原则,其核心思想为

投资者一定要把自己的投资目标限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不熟悉的坚决不买,

“能力圈”是巴菲特在1996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不熟不买,不懂不做”。在巴菲特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他一直坚守这一原则。只

要观察一下他长期持有的股票,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在这一原则上的坚定性。

巴菲特认为,衡量是否理性投资的关键,就是看他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内投资。他说过:“你可以选择一些尽管你对其财务状况并非十分了解,但你对其

产品非常熟悉的公司。”我们对其产品或服务非常熟悉的公司一般出现在三个圈

内,即:工作圈、生活圈、交际圈。巴菲特所选择的公司股票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这

三个圈。

工作圈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对于我们来说,长年累月地在

一个行业里工作,并与工作相关的公司打交道,那么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熟悉、了

解程度,是很多证券分析师无法相比的,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巴菲特就非常善于

在自己的工作圈内寻找投资机会,例如《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就是他在工作

中发现的。

巴菲特的第一份工作是13岁时送《华盛顿邮报》。他每天要走5条线路递送

500份报纸,通常巴菲特下午5点20分出发,坐上开往马萨诸塞大街的公共汽

车。聪明的他把春谷区的两条投递《华盛顿邮报》的线路和两条投递《时代先驱者

报》的路线结合起来。后来《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了《时代先驱者报》公司。巴菲

特后来又把西切斯特公寓大楼的报纸投递工作揽了下来。

在近4年的时间内,他同时建立了5条送报路线,总共赚了超过5000美元。

巴菲特最初自己当散户做股票,有一半资金来自于送报攒的钱。

时间过了30年,原来的小报童已经成为一个投资家,43岁的巴菲特大笔投

资《华盛顿邮报》,赚到了股票投资中的第一桶金。他投资1000万美元,持有这只

股票37年。挣了15亿美元,上涨了150多倍。巴菲特自己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份

工作,给自己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给自己带来了股票投资中的第一桶金。

生活l劐

生活中也隐藏着许多投资机会,也许很多人会因为太过熟悉而忽略,但真正

优秀的投资者是不会放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投资目标的。巴菲特就有很

多股票来源于生活中,可口可乐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只。

在生活中,巴菲特接触时间最长、消费数量最大的莫过于可口可乐。早在

1936年,他还只有6岁的时候,就去爷爷开的杂货店里就以25美分的价格批发

一捆6瓶的可口可乐,然后到自己家附近去零卖,一瓶卖5美分,这样一捆6瓶

能卖30美分,净赚5美分,毛利率17(百分号),相当高,而且卖得相当快。这样巴菲特从

小就了解到了可口可乐的产品有多么畅销,产品有多么赚钱。

1988年至1989年,巴菲特终于找到一个绝佳的机会,一口气买进了12亿美

元的可口可乐股票,后来这批股票升值到96亿美元,上涨了8倍,是巴菲特赚钱

最多的一只股票。

交际圈

人的一生会结交很多朋友,这些朋友有时会提供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可能

会帮我们做出正确的选般决策。巴菲特好几次都是从朋友圈里找到了大牛股。

1991年,巴菲特购买了3亿美元的美国运通公司可转换优先股。而他之所以

买人美国运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家公司的ceo哈维格鲁伯非常能干,他有

能力领导这家公司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但是,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

让巴菲特感到怀疑。于是,巴菲特决定卖出运通公司的股票。

在已经做出卖出决策但还没有到期真正卖出的那个月,巴菲特碰巧与赫兹

(hem)公司的ceo弗兰克一起打高尔夫。弗兰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经理人,精

通信用卡业务。因此从第一杆开球区开始,巴菲特就不停问他,对信用卡行业怎

么看。当他们走到第二块草坪的时候,一路上听了弗兰克的话,巴菲特就已经明

白,美国运通公司的卡相对于竞争对手有一种惊人的垄断经营权,因此巴菲特决

定继续持股。等到后面的第9洞时,巴菲特对美国运通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变得

非常看好,以至于巴菲特从最初的准备全部卖出转变成了准备大量买人。

巴菲特马上将这部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成了1400万普通股,在短短几个月

内巴菲特又投资424亿美元继续买人。1995年巴菲特再次增持,投资669亿美

元买人217亿股普通股。1998年巴菲特又小幅增持108万股,总持股达到

505369万股。至20021年年底,巴菲特所持股份占美国运通总股票的1130(百分号),买

人成本为1470亿美元,总市值为8546亿美元。巴菲特投资11年总赢利7076

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481倍以上。

38

生意不懂不做

坚决不买不熟悉的股票

除了在自己的能力图范围内选股之外,巴菲特还有一个选股原则,那就是

对于自己不懂的股票坚决不买正是由于巴菲特坚持不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

从而避过了上世纪90年代末因网络股泡沫引起的股市暴跌:

1998年,股市正处于对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的狂热中,在伯克希尔公

司股东大会上,有股东问巴菲特,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

司。巴菲特回答说:“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

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的公司,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微

软和英特尔的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

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这个

国家分析这类企业的优秀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

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能。”

巴菲特的这种观点得到查理芒格的响应。查理芒格说:“我们没有涉及高

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及这个领域的能力。我们买进低价传统行业股票的

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而其他股票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

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

争游戏,而不在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巴菲特并不因为自己不懂很多行业而沮丧,他在任何时候都坚持。他常常

说:“当我读完一家公司的这些材料之后,会问我自己:我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却

必须知道的东西?很多年前,我经常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雇员等相

关方面进行访谈……我一直不停地打听、询问有关情况。”

有一次,巴菲特要收购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过来与巴菲特进行交

谈,巴菲特问了一些问题,让这个总经理大吃一惊,他说:“巴菲特比我对自己的

公司还要了解。”

那么,巴菲特是如何深人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呢?由于报道水门事件而声名

大振的鲍伯伍德沃德有一次问巴菲特:应该如何分析股票。巴菲特是这样回答

他的:投资分析就像如何写出一篇新闻报道一样。他为此要询问很多问题,挖掘

出很多事实,他会深入了解这家传媒企业,投资分析就是这样。巴菲特深入了解、

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多读上市公司的年报;二是多与外界人士聊天;三是多进行实地调研。

市场先生理论

勿受短期波动影响

投资市场不可能是平稳向上的,它总是动荡不安,股价的波动也在所难免。

真正的投资者不会在意每日股价的波动,只要对投资企业的竞争力、获利能力、

发展前景等做出客观地分析评估后,需要做的仅仅是等待,,

“市场先生”理论

对于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提出了“市场先生”的

概念。

格雷厄姆说:“你必须想象市场报价来自于一位特别乐于助人的名字叫‘市

场先生’的朋友,他是私人企业的合伙人。‘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报出一个他

既会买人你的股权,也会卖给你他的股权的价格,而且从未失灵。即使你拥有的

企业可能有非常稳定的经济特性,‘市场先生’的报价也会有各种可能,这个可怜

的家伙有心理脆弱的毛病。有时候,他的心情会非常乐观,只看得见对合伙公司

有利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报出非常高的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盯上他

的股份;而在另外一些时候,他会变得很沮丧,只看得见对合伙公司不利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报出一个非常低的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将自己的股份脱

手给他。”

对于格雷厄姆的观点,巴菲特非常赞同,不仅如此,巴菲特还对“市场先生”

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还有另外一个非常讨人喜爱的性

格:他从不介意别人对他的冷漠。如果他今天的报价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么明

天他又会重新报出一个价格,交易与否完全按照你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他越

是急躁不安,你越是有利。

此外,巴菲特也指出:…市场先生’可以服务你而不是指导你。对我们有

意义的,是他的钱袋,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有一天他表现得很愚蠢,你完全

可以忽略甚至利用他;如果你受到他的影响,你会很惨。如果你不能确定你比

‘市场先生’更了解合伙公司的运作情况,那么你最好不要参加这场游戏。就

像他们在纸牌里说的那样,如果你玩上30分钟,还不知道谁将是替死鬼,你

便将是替死鬼。”

颠覆有效市场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学家尤金法默最早提出了有效市场

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充满信息交流和信息竞争的社会里,一种特定信息能

够在股市上迅速被投资者知晓,随之而来的金融产品市场竞争,会在价格上充

分、及时反映这种信息,从而使得投资者根据这种信息所进行的交易排除非正常

报酬,只会赚取平均市场报酬率。简单地说就是只要股票市场上能够充分反映现

有全部信息,股票价格就能代表股票的真实价值。所以,这样的股票市场是有效

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持续取得超出市场平均业绩的投资回报,除

非凭运气。

巴菲特对市场有效理论是嗤之以鼻的。在他看来,那些信奉市场有效理论的

观点,只不过是投资者与所谓的经济学家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在巴菲特眼里,市

场是瞬息万变的,它时刻都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而偏离正常状态,不可能给你想

要的答案。

如果有效市场理论是正确的话,除非靠机遇,否则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或团体

能取得超出市场的业绩。任何个人或团体更不可能持续保持这种超出寻常的业

绩。然而,巴菲特在过去几十年的骄人业绩就是确凿的证据,并且还有其他几位

步巴菲特后尘的聪明投资家,他们也打败了市场,其经验也证明了产生超出市场

业绩的可能性。这对于市场有效理论意味着什么呢?

巴菲特之所以说市场有效理论不成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智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投资者采用了所有可信

的信息后,就会在市场上定出理智的股价来。可是,可笑的是投资者不可能都是

理智的,理智的投资者也不可能总是理智的。

其次,即使有关股票的信息是充分而有效的,投资者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利

用也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尤其是他们不可能根据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来确定股

价,而通常会采用其他更“便捷”的方式决定股价高低。

第三,即使投资者是理智的,也确实是根据公司内在价值来决定股价的,股

价也是反映“当前”而不是“长远”的内在价值。

理性投资

情绪是投资的最大敌人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这是巴菲特写给股东们信巾的一句

话、这句话充分阐述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也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接受。

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信投资股市的人都听说过。某个证券营业部的炒股高手

既不是带点神秘色彩的私募基金,也不是那些神通广大的所谓“消息灵通人士”,

而是营业部门口看自行车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每次均能在低点买进,高点卖

出,屡试不爽。有人问其秘诀,老太太说:“很简单,当这里没有自行车看时,说明

股市很冷清,到了最低点了,我就在这个时候买股票。当这里的自行车多得没地

方放时,说明股市已到高点了,我就在这个时候把股票全抛了。”

这位老太太不懂投机经济学,也不懂金融学,但她能在大起大落的股市中赚

钱,正好应对了巴菲特那句著名的名言:在别人贪婪是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人们的心态往往是用错误的思维决定自身的行动:当股市高涨时,人们往往

买人股票,其实股市早巳孕育着极大风险;当大厅里人员稀少时,股市下跌,人们

纷纷抛出股票,其实正是机遇所在。贪婪和恐惧是人性最大的弱点,假如在股市

里无法弥补这样的弱点,十有**会成为股市的牺牲品。

巴菲特认为,当股市大跌时,即使那些非常胆大的投资者也会变得缩手缩脚

起来。因为,股市的下跌使人们趋向保守,内心的避祸心理占据主导地位。即使遇

到好股票,也很可能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这时,就是考验我们面对恐惧时的胆量

了。巴菲特在前期分析挑选的基础上,会果断地出手,大量买进早已看好的公司

的股票。耐心等待股票的上涨。

相反,当股价大幅度上涨后,不仅激进的投资者,就连保守的投资者都增添

的股票。股评家也不断地推荐“好”的股票,这时候,人们受到股市环境的影响,会

变得过于兴奋和乐观。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是最聪明的,自己的决定是最正确的。

越来越多的钱投入到股市中来,大规模的投机买入又全面抬高了股价,让投资者

感受到了财富增加的快乐。财富的增加又反过来刺激更多的资金投人到股市中,

形成股市泡沫。但巴菲特却认为,此刻投资者更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因为此时的

股市处在一种狂热的状态中,随时都会有崩盘的危险。在这个时候,巴菲特总是

会果断卖出手中的股票。

巴菲特常说:只有设法在别人贪婪的时候保持谨慎,才能在别人都谨小慎微

的时候勇往直前。

丑8

独立思考

永不被别人所左右

巴菲特认为,投资是门学问,投资者要想战胜股市,首先要战胜自己,而战胜

自己的主要途径就是独立思考和独自行动,不被别人所左右。

巴菲特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坚

持独立思考的态度。

巴菲特不相信证券公司的报告

证券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将所有股票列入三个等级之一:应该买人的好股、应

该继续持有的中等股和应该卖出的坏股。大部分股票分析师都附属于证券公司,

而证券公司的生存能力,还取决于股票的交易量。因此,为了增加营业额,股票价

格的极度波动对证券公司是一大好事。这使得证券分析师的投资建议,显得漂浮

不定。巴菲特把这些分析师称为思想和行动上过度情绪化的老鼠。他曾说:“只有

在华尔街,你才会看到有人开劳斯莱斯上班,却听取搭地铁上班者的意见。”

巴菲特从不相信技术分析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技术分析不能为你长期赚钱。他说:“你看过技术分析师

鼓励他的孩子以他的技术分析法选股投资的吗?但他们可能会鼓励孩子学他当

技术分析师,尤其是当你明白这个行业可以不停地吸引到还未烧到手的人一试,

而且每个课程你都可以每人收取几百甚至上千元的学费。每个技术分析师都深

懂期货经纪人也懂得的致富秘诀:只要自己不玩肯定发达。”

巴菲特一贯反对多元化投资和短期持有

巴菲特一直坚持长期投资,反对多元化和短期投资,这一点在本书第七章有

详细的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巴菲特坚持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一般人眼里,凭直觉投资往往意味着草率、盲目,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

师也会这样“草率”、“盲目”吗?其实不然,巴菲特凭直觉感到这家企业的经营状

况令人满意,认为这家企业的股票值得投资时,他才不去关心目前的股市行情和

所谓点位高低呢。因为这家企业的内在价值通过直觉告诉他,这只股票值得投

资,这时候还有什么必要关心股指高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