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

第二章 当心商家的陷阱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消费经济学

居家过日子,谁也少不了买办个东西,添置个物件,在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与商家打交道那是在所难免的。商场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商家和消费者都暗地里差较着劲呢。商家琢磨着咱们口袋里的钱,怎么能更快更多的到他手里去,而咱们消费者惦着的是怎么能既省钱又买到合意的商品。有道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年轻的你也当回无间道,看看商家的葫芦里到底藏着哪些药。

2.1为什么“买的没有卖的精”信息不对称

购物时,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的商家服务质量越来越好,而真正给消费者的实惠却越来越少?有时候去路边的小店购物,商家的那份热情真是没得挑剔,一进店门,就有售货员微笑的迎上前来,美女帅哥的招呼着你,不厌其烦地介绍各种产品,无微不至地回答你的问题,这个时候你还真有点当上帝的感觉,有些飘飘然了。

不过当付完钱回到家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买回来的东西并没有商家推销的时候说得那么好:说是搞促销让利,其实是快过保质才便宜;说是国外某名牌的出口外贸尾单,其实只是一般的小厂货。没办法,谁让我们买的时候并不知道呢。难道,商家对商品的比我们清楚得多,我们就只能“束手待毙”吗?

可以说,从有市场出现以来,就有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中国古代就有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个卖柑子的人,把存了一年的柑子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他保存得很好,所以虽然柑子的里面已经变质了,但柑子的外表看上去象黄金一样光泽鲜亮,买的人并不知道这些,于是份份出高价抢购。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形容商人卖的货物表里不一,或人徒有其表。

社会发展到今天,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商品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包装越来截止精美,还有供货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想要看清商品的真假优劣也就越来难了。更有甚者,如果不法的商家想故意隐瞒商品的缺陷,或夸大商品的功用、美化商品的质量,我们就更不能了解商品的真实情况了。

确实,在生活中,有许多商品都是肉眼看不出好坏的,比如超市里用保鲜膜封好的鲜肉、录音、录像带等,这些都无法用眼睛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需要闻气味或是播放。有些商品的内容很难在购买时加以检验,比如瓶装的洒类,盒装的香烟,香烟、带壳的鸡蛋等,人们根本看不到商品包装内部的样子。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商品的产地、商品的进货渠道,等等。这些都是只有商家才知道,而且又会影响商品价格的信息,而不知情的消费者,就只能听商家说什么是什么了,无从考证了。

可见,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买者和卖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卖者比买者更清楚产品实际的质量情况。这种情况被经济学称为买者和卖者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从经济学方面解释,就是指交易一方对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这时卖者很容易依仗买者对产品内部情况的不了解欺骗买者。

有名的阳澄湖大闸蟹,因产于江苏苏州地区阳澄湖而得名,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名产。阳澄湖大闸蟹,个大体肥,一般三只重500克,大者只重250克以上,最大者可达500克,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十肢矫健,蟹肉丰满,营养丰富。自古以来,阳澄湖蟹,历来被称为蟹中之冠,令无数食客为之倾倒。但是近年来,在上海市一些水产批发市场,很多大闸蟹摊位都打出了“阳澄湖”的字样,到底哪些才是真货?这些假名牌蟹不但让消费者上当受骗,不能品尝到真正的阳澄湖大闸蟹。也让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者损失了很多市场。因为我们一般的人,区分不出哪个是真正的阳澄湖大闸蟹,哪个是假的,而且假冒的阳澄湖大闸蟹比正宗的要便宜得多,所以很多人就会倾向于购买价格更低的,也就是假冒的阳澄湖大闸蟹。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治理,真正的阳澄湖大闸蟹卖不出本应得到的好价钱,而只能把价格降到和假冒阳澄湖大闸蟹一样的价钱,或是退出市场。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由于水产市场的卖大闸蟹的商人都把自己的蟹说成是“阳澄湖大闸蟹。对消费者隐瞒了产品的真实产地信息,造成买卖双方在交易时的信息不对称。而且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加上价格因素的作用,使得买蟹的人选择假冒的蟹而不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原来应该更受欢迎的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受到市场的冷遇,而假冒的阳澄湖大闸蟹却横行于市。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

如此看来,消费者的地位相当脆弱,对于掌握了“信息不对称”武器的不法商贩我们就毫无招架之术吗?其实也并不如此。

因为生意人都知道,欺骗只能是一时的伎俩,他们如果他们不诚信,那么做完这一锤子买卖后,很快就会被消费者识破,他们也就失去所有的回头客了。所以要想做成长期的买卖,靠的还是诚信。聪明的生意人都不会贪图一时之利,他们有长远的眼光,希望生意越做越好,并有所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对顾客造成的疑虑心理,促进顾客购买的信心,甚至还会主动的多向顾客展示一些有关商品的真实信息,主动证明自己产品的优质质量。当然这种商家的产品质量也确实是响当当的,不怕检验,不怕曝光。

比如,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为了解决阳不法销售商冒用阳澄湖大闸蟹招牌欺骗消费者的问题,将在阳澄湖大闸蟹的批发、零售企业中使用统一的店招,在批发、零售、餐饮企业中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营标志。与此同时,原来的戒指式保护防伪标识也将继续在阳澄湖大闸蟹身上使用。

再比如,有些卖羊毛衫的商家,为了证明自己的羊毛衫是真货,主动向顾客介绍,如何辨别真假的知识,他们用火烧多余的小线头,告诉顾客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灰烬用手指一压即碎,就是纯羊毛,如灰烬压不碎、结块,则是化纤织物。还有,在农贸市场中,有些卖鸡蛋的人手中都拿着一个手电筒。每当顾客买鸡蛋时,就主动用手电筒检查鸡蛋的好坏。在北京百货大楼,某一生产鸭绒制品的公司开设了一个透明车间,当场为顾客填充鸭绒被,消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国外,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公布财务帐目,并邀请中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加以审计,这些都是增强股东信心、吸引投资者的明智之举。

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购物时,要多了解一些相关产品的信息,不要只听信商家的一面之词。当我们去买自己不太熟悉的东西时,可以找个懂行的人一起去购买,或是请朋友介绍信得过的卖家。我们还可以尽量到大商场去购物,并且选择一些品牌信誉比较好的商品。因为大商场和大名牌的信誉都是靠多年的诚信经营才赢得的,他们也不会愿意再失去,所以为了保住留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产品质量方面也会更加重视,对我们消费者来说也就更有保障一些。

据说,美国银行巨子摩根在晚年时酷爱艺术品收藏。但他购买价格高昂的艺术品时,从来不正眼看一下,而是直视卖者的眼睛。有人评论说,“这就是他如何达到金融界顶峰和取得成功的决窍”。正是因为他把贷款对象的品格看得比其它条件都重要,他才成为了银行界的成功者。我们在购物的时候,是否也可以练就这样慧眼,看穿商家的把戏呢?

2.2开心购物、购物开心消费者剩余

年轻的女孩大都喜欢购物,为此她们愿意花上一整天的时间,走了东家走西家,进出于各大商场之间,穿梭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寻找中意的商品。而女孩子选择商品的标准,不但要看得顺眼,用得舒心,还要有让人动心的价格。不是吗?买到既喜欢、价格又划算的东西才是女孩子购物乐趣的真谛。只要女孩们觉得买得值,即使忙累了一天,花去不少银子,大包小包扛回家,她们还是带着胜利者的喜悦。很多男生不能理解,这有什么好开心的,为什么她们能把购物当成一种娱乐呢?而且有的女生还特别爱讨价还价,说是很有成就感,那么这份成就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买的东西很值,这其实是因为在买这件东西时我们所花的钱,比自己预期的要少。

比如,你看中了一款上衣,试穿之后非常喜欢,做工精细,款式时尚,更难得的是它正是自己衣橱中早就想拥有的那一件。但是年轻的你是个月光族,时值月底,正是囊中羞涩,于是打算等到下个月发工资再去买下来。过了几天,工资终于到账了,你马上直奔商场而去。发现商场那天正在搞活动,心仪的上衣价格优惠变成了400。你心里窃喜,这下可以省下100元了。而更让人开心的是,你在商场又被抽中成了幸运顾客,所购商品又打了个8折,这下又省下了80元。这么一算下来,本来想花500元买的上衣,最后只花320元就买到了,一共省下了180。

这种感觉是不是就像是白赚了180元一样?其实这个数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在现实买卖行为中,存在两种价格:一种是由收入和偏好决定的消费者价格,另一种则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前者遵循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后者则遵循着供求规律;前者之和体现了消费者购买某一物品获得的效用之和的总量,后者则体现了消费者为获得一定的效用总量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量。消费者剩余的本质,实际上是消费者价格与市场价格两种价格之差。

所有的人在买东西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好商品,除去商品质量这个因素,我们希望买的东西越便宜越好,在我们选购商品的时候,也往往是以价格低做为我们考虑是否购买的最重要的因素。有许多商品卖得好,销得快,也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的这个要求,让我们得到最大化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在研发新产品和定价时也会把这作为市场策划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据报道:目前,小灵通已经覆盖了全国310多个城市,用户数超过1100万,其中2006年新增的用户就达到750多万。而在固定电话2006年新增的用户中,小灵通就占了近20(百分号)。

为什么小灵通在国内能够如此畅销呢?它自己的一句广告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用市话的价格打手机”。是的,小灵通就是因为价格便宜,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拥有了如此大的市场份额。

小灵通属于一种无线市话业务,它具有利用已有的固定电话网络,实现无线接入的功能。换句话说,使用小灵通相当于把家里的固定电话揣在了自己兜里,而且可在市内随便走动,非常方便。其最主要的优点是资费低廉:每3分钟才0.2元,月租费只有15元至25元,并且单向收费,话机价格更为低廉,不少地方都是由运营商“送机入网”。虽然其具有无法漫游、在有的城市信号不太好等缺点,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小灵通在价格上的巨大**使其弱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省钱是最实惠的。

因此,小灵通火暴的秘密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原因就在于其提供了较多的“消费者剩余”。

与消费者剩余相对应,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生产者剩余。比如上面那件上衣,成本是200,最后卖出去是320元,那么生产者(假设制衣厂自己卖衣服)剩余就是120元。

作为消费者,我们一般只关心消费者剩余,不太关心生产者剩余。其实了解生产者剩余对我们日常生活也是很有用的,当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如果能够了解商品的实际成本,我们在还价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了。我们划价的时候,可以以实际成本为底线,把价格尽量压低,但注意不要低于厂商的实际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让让自己尽可能多的获得消费者剩余,同时也让厂商获得他想要的生产者剩余。而如果你还的价低于厂商的实际成本,那么这笔交易不但达不成,厂商说不定还会说你太黑,不给他留一点利润。

知道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后,我们再了解另一个名词,那就是总剩余。总剩余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和。

任何人付出货币,无外乎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满足需要,花钱买个称心如意;二是买个合算,不光使用遂心,而且可以发挥更大效能。比如手机,就花3500元买个三星,不仅通话方便,而且可以录音、拍照、摄像、发彩信,给用户带来许多好处。而对生产者来说,每卖出一个手机就赚了一笔,资金快速回笼,便于再投入下一轮的开发。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心理:“买就赚”,“赚就卖”。有消费者剩余的机会就抓住。市场的总剩余就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

欧盟《罗马条约》中,假定消费者是条约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的最终受益者,说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是等价交换、平等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是消费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经济是人们的物质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是产品消费的主体,而厂商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和价格需求,而消费者剩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知道了这一点,聪明的商家自然会下一番功夫,尽量让消费者剩余为正数,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由此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商场和超市总是时不时地的举办一些让利的活动,让我们消费者得到更多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商家不想赚钱,而是这样他们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因为这些聪明的商家,懂得经济学的原理,只要有生产者剩余,越多人来购买,他们的总利润就会越多。

不是吗?商家让利,我们多买,总剩余增加,这也算是两全齐美的双赢局面了。

2.3博物馆的门票定多少合适?需求的价格弹性

如果你是一个爱喝可乐的年轻人,你可能不希望可乐涨价,因为你对可乐的偏爱,使你即使涨价还是不愿放弃天天喝可乐的习惯,为此你每天的支出都得增加了。不过如果只是一种品牌的可乐涨价,那对你又没有什么影响了,因为如果百事可乐涨价,你可以选择可口可乐、非常可乐等来替代。所以虽然商家都希望自己的商品卖高价,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敢随便提高价格,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根据商品价格的变化来调整我们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看来,只要这种商品不是独一不二,不可替代,离了又生活不下去的,涨不涨价还真吓不到咱消费者呢。

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商品涨价了,似乎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还是会照买不误,而另外有些商品如果涨价,我们就会减少购买或放弃购买这种商品。所以商家在给商品涨价前,都会进行考量,哪种商品可以涨,哪种商品尽量不要涨。如果你是一个博物馆的馆长,门票价多少,是否可以涨价,都不是随便决定的。

我们先举一个通俗的例子:

比如有一天你拿着列好的购物清单,去超市购物,清单上有大米,盐,牛肉、沙拉酱,你先去买米,发现米从2.0元一斤涨到2.2元,你虽然有点心疼,但这是你每天必吃的主食,而且你只吃大米,不习惯面食,所以还是按原计划买了10斤,然后你去买盐,又发现盐从1.5涨到1.65元,这次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按原计划买上一袋,因为一袋盐能用三个月,多花这么点钱,你根本不当回事了。当你来到牛肉的冷冻柜前发现,牛肉从20元涨到了24元,你原来打算买2斤,现在改变计划,只买了1斤,虽然很喜欢吃,但这么贵就少吃点吧。最后当你去买香酥鱼罐头时,你发现沙拉酱也涨价了,从10元涨到了12元,这个只是你想尝尝鲜,吃着玩的,既然涨价,就决定不买了。

上面的例子中,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把每一种商品的价格的涨幅都设定成了10(百分号)。不同的商品,虽然价格变化涨幅百分比相同,但人们的购买数量的变化情况却大不相同。经济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弹性指的是**度。如果对于某种东西的较小的价格变化,人们买的数量有很大变化,说明人们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很**,就说这种东西的需求有弹性。而如果某种东西价格变化很大,但需求量却没有什么变化,说明人们对这种商品的价格不**,就说这种东西的需求缺乏弹性。

只要弹性系数大于1,即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就说需求是有弹性的。只要弹性系数小于1,即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小于价格的变动幅度,就说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举个例子,如果鸡蛋的价格上涨了10(百分号),使得人们想买的鸡蛋数量减少了5(百分号),需求价格弹性就是5(百分号)除以10(百分号),即0.5。而如果面包价格上涨了10(百分号),使得人们想买的面包数量减少了20(百分号),需求价格弹性就是20(百分号)除以10(百分号),即2。

现在,你肯定很想知道,为什么不同的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其实,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受三个因素影响:

已知替代品的可用性。消费者在面临更高的价格时,通过寻求替代品以达到节约的目的。任何东西都有替代品,但有些东西比另一些东西有更多的已知的替代品。替代品越多,需求弹性越大。替代品越少,需求弹性越小。

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越小,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度就越低。需求就越缺乏弹性。如果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较大,消费者就会变得更细心,精挑细选,他们对价格变化的**度就越高,因此需求就更有弹性。

时间。人们对价格变化调整的时间越长,需求弹性就越大。你能看出时间和已知替代品的可用性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吗?我们常常需要时间来考虑和发现适当的替代品。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中开头的例子中的商品。为什么大米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因为在你的主食只吃大米的情况下,大米是不可替代的。而对于盐来说,不仅是不可替代的调味品,同时,在我们生活支出中的比例也非常小,三个月用一袋盐的钱,这比预算在我们的生活消费中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盐的需求价格弹性也是非常小的。牛肉涨价以后,我们会少买牛肉,改买一些猪肉、羊肉、鸡肉等,所以牛肉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大,涨价后,人们会少买,并用其他更便宜的肉类来替代。最后,是沙拉酱,这件商品是用来满足人的好奇心的,买的目的只是想尝尝鲜,赶赶时髦,虽然不算太贵,但类似于奢侈品,而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大的,在价格上涨时最容易被人们舍弃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决定某种物品需求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各种因素对不同物品需求弹性的大小都有不同的影响。而且,一种物品的需求弹性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在变化的。同时,对不同消费者集团而言,由于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偏好,所以对同一种物品的需求弹性也是不同的。

商家在给商品定价的时候,往往就会从需求价格弹性的角度来考虑,给产品确定多高的价格会实现最大的利润?答案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提高某种物品的价格往往会使对价格**的消费者寻找其他替代品或干脆不用,从而有减少销售量的影响。

如果你是一个大型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你的财务经理告诉你,博物馆缺乏资金,并建议你考虑改变门票价格以增加总收益。你将怎么办呢?你是要提高门票价格,还是降低门票价格?回答取决于需求弹性。

如果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提高门票价格会增加总收益。但是,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就会使参观者人数减少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总收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降价。参观者人数会增加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总收益会增加。

为了估算需求的价格弹性,你需要请教你的统计学家。他们会用历史资料来研究门票价格变化时,参观博物馆人数的逐年变动情况。或者他们也可以用国内各种博物馆参观人数的资料来说明门票价格如何影响参观人数。在研究这两种资料时,经济学家还需要考虑到影响参观人数的其他因素天气、人口、藏品多少等等以便把价格因素独立出来。最后,这种资料分析会提供一个需求价格弹性的估算,你可以用这种估算来决定对你的财务问题作出什么反应。

对经营者来说,诀窍是找出实现利润增量和销售量之间每种理想交替关系的一点。

对我们消费者来说,面对市场中商品的涨价,我们的应对措施也应该是灵活的,有弹性的,如果喜欢的商品涨价了,我们可以试着改变执着于一物的癖好,尝试一些新的产品,爱好广泛些,多有一些替代品。当然如果你就好这一口,那相当于没有需求价格弹性,弹性为零,就只能成为商家的价格指挥棒下的忠实随从者了。

2.4你被商家宰了吗?价格歧视

第一次去爬一座高山前,你也许会想,爬完山会口渴,要不要带上一瓶水。但随后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放心吧,现在市场经济,人有需求,就有市场,肯定有卖的。于是你轻装上路了。到了山顶,大汗淋漓的你,果然看到了卖矿泉水的山民,你赶紧买了一瓶解渴。这水喝起来比平时任何时候都解渴,不过价格也比平时任何时候都贵,市里卖一块钱一瓶的矿泉水,在这高山之巅上居然卖到了20元。你大呼挨宰,但山民却说,如果觉得贵,可以选择不买。于是你没有话说了,因为这个时候就是一百块一瓶,你也会买的。这时,你是不是也开始佩服,山民们也很有经济学头脑呢。

旅游景点的矿泉水比居民区的卖得贵,也许会让你有趁火打劫之感。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生活中这种现象其实是很普遍的,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甚至对不同的人群,常常会有不同的价格。比如,时装刚上市的时候比过季时卖得贵;刚推出的新款手机卖得很贵,但几个月后价格就会大幅度缩水;药店都办起了会员卡,会员购药九折,非会员则不享受九折优惠。

其实,这些都是商家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而玩的把戏,不同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需求程度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偏好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种物品,对不同消费者集团而言,需求弹性也不相同。商家为了最大化的获取每种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对根据不同的人群,对同一种商品制定不同的商品价格。在经济学上叫做价格歧视。

以美国航空公司为例,他们会对出公差的乘客和旅游的乘客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

在美国,各大航空公司之间经常发生价格大战,优惠票价常常只是正常票价的13甚至14。然而,即使是价格大战,航空公司也不愿意让出公差的旅客从价格大战中得到便宜。

但是,当旅客去买飞机票的时候,他脸上并没有贴着是出公差还是私人旅行的标记,那么航空公司如何区分乘客和分割市场呢?原来,购买优惠票总是有一些条件,如规定要在两星期以前订票,又规定必须在目的地度过一个甚至两个周末等。老板派你出公差,往往都比较急,很少有在两个星期以前就计划好了的国内旅行,这就避免了一部分出公差的旅客取得优惠。最厉害的是一定要在目的地度过周末的条件。老板派你出公差,当然要让你住较好的旅馆,还要付给你出差补助。如果度过一个周末,至少要多住上两天,而两个周末就更不得了。这笔开支肯定比享受优惠票价所能节省下来的钱多得多,更何况,度完周末才回来,你在公司上班的日子又少了好几天,精明的老板才不会为了那点眼前的优惠,而贪小便宜、吃大亏。

就这样,在条件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优惠条件就把出公差者排除得**不离十了。

航空公司以正常票价向公差人士提供服务,同时用低得多的机票价格让“可去可不去”的旅客也花钱进人旅游市场,这就是“价格歧视”现象共同的经济学伦理。

也许你会认为,“价格歧视”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则的,是有失公平的表现。但现实生活中,价格歧视的现象却大行其道,甚至受到一些时尚人士和富裕人群的追捧,仿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我们看到时尚手机在刚刚上市的时候,价格一般都非常高。虽然过个半年左右价格就会缩水,但喜欢时尚新奇,追求刺激的年轻人,却往往只愿意买新品。而且他们还是时尚的忠实粉丝,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把自己用的旧手机淘汰掉,换上最新潮最炫的刚刚出炉的还冒着热乎气的新品手机。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富裕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时间非常宝贵,如果要他们花费时间来货比三家,计价还价的话,那损失的时间,可能都能让他们做成一笔大买卖了,对他们来说这是得不偿失。所以这种阶层的人在购物的时候,不会太计较价格,也能够接受较高的价位。

正因如此,商家才可以根据人群的不同偏好,对同一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他们可以针对上面这些人群定高价,实行完全价格歧视,从中得到最高的利润。

实行“价格歧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利润。如果按较高的价格能把商品卖出去,生产者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因此,生产者将尽量把商品价格卖得高一些。但是,如果把商品价格定得太高,又会赶走许多支付能力较低的消费者,从而导致生产者利润的减少。这对商家来说是个大难题,对此,我们来看看麦当劳是怎么做的。

麦当劳连锁店一直采取向消费者发放折扣券的促销策略。

他们对来麦当劳就餐顾客发放麦当劳产品的宣传品,并在宣传品上印制折扣券。为什么麦当劳不直接将产品的价格降低?

回答是折扣券使麦当劳公司实行了三级差别价格。麦当劳公司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愿意花时间将折扣券剪下来保存,并在下次就餐时带来。此外,剪折扣券意愿与顾客对物品支付意愿和他们对价格的**相关。富裕而繁忙的高收入阶层到麦当劳用餐弹性低,对折扣券的价格优惠不**,不可能花时间剪下折扣券并保存随时带在身上,以备下次就餐时用。而且折扣券所省下的钱他也不在乎。但低收入的家庭到麦当劳用餐弹性高,他们更可能剪下折扣券,因为他的支付意愿低,对折扣券的价格优惠比较**。

麦当劳连锁店通过只对这些剪下折扣券的顾客收取较低价格,吸引了一部分低收入家庭麦当劳用餐,成功地实行了价格歧视采取了三级差别价格。并从中多赚了钱。如果直接的将产品价格降低,不带折扣券的高收入阶层的高意愿消费而多得的收入就会流失。

实用价格歧视,对商家来说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以较高的商品价格赚得富人的钱,又以较低的价格把穷人的钱也赚过来,这就是生产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价格歧视”产生的根本动因。

如果由于扩大市场,使生产者能够得到规模经济利益,在满足了付高价的消费者的消费之后,可以降价再满足一部分只能出低价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使整个平均成本进一步下降,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好处。因为通过这种策略,厂商可以依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将其分为不同的消费群,分别定价,赚取更多的利润。

现在你还让为价格歧视是一种单纯的商家宰买家的行为吗?我们发现在商家的定价策略中其实既考虑到了富人的时间需求,也考虑到了穷人的经济拮据。其实挨不挨宰,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可以选择的。那就是富人愿意挨宰,而穷人则不要打肿脸充胖子,没钱就不要赶新潮,追时尚,也不要不用心理财,不加比较,思考就乱花钱。经济适用形的顾客可以多花一些时间,来货比三家,或是精打细算一些,相信商家也为这类顾客准备了合适的价格。市场经济中,卖家和买家永远是一对相互依存的伴侣,商家既是我们的对手,也是我们的合作者,就看你能不能心领神会了。

2.5奇怪,标价越贵越有人买凡勃伦效应

年轻的男孩子,第一次去女朋友家见未来的老丈人、丈母娘,一般都会带礼物,你会选择怎样的礼物呢?假设女朋友的父亲喜欢喝两口,你可能会想买一瓶白酒。虽然平时过日子,你买东西都是希望越便宜越好,那这个时候,你肯定不会这样了。白酒柜台走一圈,那些什么简装的二锅头,你肯定觉得拿不出手,你挑选白酒的时候,第一眼先看价钱,低于500元一瓶的先pass掉,然后再选什么度数,香型了。因为现在是你表示对未来老丈人尊敬的最好机会,既不能让未来的老丈人看轻了你,也不能让他觉得你看轻了他。这可不是一瓶酒的问题,这是事关个人面子的大问题。看来,有时候有些商品还真就是越贵越有人买呢。

平常人居家过日子,总是喜欢货比三家,拣便宜的买。但那指的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油盐酱醋茶。如果说年轻的姑娘们要结婚了,肯定想拥有一个最亮最耀眼的大钻戒,只要条件允许,钻石越大越好,价钱越贵越好。为什么,因为这对新娘是一种象征,无价的爱情,需要有形的寄托。这颗钻石虽然不能用来消费,但却可以让新娘每一次看到都感到幸福,也许这也是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都很舍得铺张浪费一次的原因吧。

其实,消费者购买钻石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生活中就是这样,有些东西是用来消费的,满足我们生活所需的,而有些东西是用来满足我们心理的感受的。这些用来满足心理享受的东西,我们一般称之为奢侈品。对于奢侈品来说,它的价格往往不受市场当中的价格越高购买的人群越少这条规律的限制,而是反其道而行,越贵越有人买。人们愿意出这个高价,是因为人们需要高价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比如让自已变得有档次、送礼更拿得出手、可以在别人面前炫耀,等等。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在京城某家玉器商店,店老板让营业员把两副相同的玉镯标上不同的价格出售,其中一副标价200元,一副标价500元。年轻的营业员觉得奇怪,就问老板:“同样的东西,谁会多花300元钱去买?500元的那副能卖出去吗?”老伴笑而不答。

不一会儿,一群外地游客走了进来,五六个妇女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一位妇女拿起那两副手镯,比较来,比较去。营业员也不知说什么好,干脆不予介绍。看了一会儿,那位妇女说:“这副500元的手镯我买了,给我包起来。”她的另一个同伴说:“这副看起来和那副200元的没啥区别。”买镯子的顾客看了同伴一眼,自信地说:“有区别,质地不一样。”

顾客走后,老板看看营业员说:“怎么样?”营业员说:“她为啥要买500元一副的?这不是明摆着当冤大头吗?”老板说:“我也不知道为啥,反正我知道愿意当冤大头的人还真不少!”

我们可以把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炫耀性商品,一类是炫耀性商品,非炫耀性商品仅仅发挥了其物质效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炫耀性商品不仅具有物质效用,而且能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使消费者通过拥有该商品而获得受人尊敬、让人羡慕的满足感。正因如此,消费者都会不遗余力、毫不犹豫地购买那些能够引起别人尊敬和羡慕的昂贵的商品。

据英国路透社报导,在欧美日奢侈品牌市场被金融危机折磨得普遍萎缩之时,中国奢侈品市场却异军突起,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25(百分号),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日本。在金融危机的前提下,欧美日奢华品需求普遍呈现萎缩状态,中国奢华品市场却反其道而行之,其“风头甚至盖过了阿拉伯王室”。

中国的面子化,早已深入人心,好面子,也就造成了有些人喜欢炫耀,当然,每个人人的炫耀东西可以不一样,有人炫耀权势,有人炫耀地位,有人炫耀才学,有人炫耀金钱。现在的中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可见,炫耀财富的现象特别突出。就是这个原因,造就了炫耀性消费不贵不买,越贵越买。

不过,如果你也是炫耀消费中的一员,那可就要小心,提防商家给你布下的“凡勃伦效应”陷阱。因为有些商家是很喜欢有顾客玩高价揽生意的游戏的。比如在服装店里,有一件标价不高的衣服挂了很久也没卖出去,商家一看,没人买,肯定是因为价格不够吸引人的眼球,那就在价钱上的数字后面加个零。而之后,说不定就真有一个信奉高价代表高品质的冤大头赶上商家这狠宰人的一刀。

现在,许多商家利用“凡勃伦效应”,来加强自己商品的营销。他们通过作广告和在媒体宣传等途径努力将自己的商品打造成知名品牌。并特别在宣传时强调,拥有这种商品将会是消费者身份的象征,财富的象征,等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高档”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很多高消费品都打着这样的广告:“送礼就送”、“尽显尊贵”、“用,才有面子”,等等。确实,当铺天盖地的广告中都是宣传一种消费方式才合适的时候,如果你不加入,似乎就显得太没档次了。但是,使用这些商品,人的档次就提高了吗?让别人看到自己能够用上这些商品,就代表自己全面发展了吗?我想大家其实心里都很明白,这只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

我们年轻人经济基础可能还不太雄厚,往往也很要面子,所以更要管好自己的钱包,理性消费。以后有了经济实力的时候再购买喜欢的奢侈品,不能太冲动的看到lv的包包打折就去买来。买东西的时候,从实用的角度来选取商品,才能物有所值。

2.7商家的广告打动了你吗?广告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看电视的时候,特别是看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时,紧张的剧情,让你也投入其中,与剧中人物共悲喜,但是忽然画面一转,插播进一条广告,令人大煞风景。这种时候我们是最烦广告的。

但是电视台却不这样认为,越是收视率高的电视节目,投放的广告就越多。有些观众为了自己喜欢的节目,也只好忍了。如果不是很喜欢的节目,我们一般是在听到,“下面是广告时间,不要走开,马上回来”后,马上走开,不再回来。不过现在的广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要想完全躲开,也根本不可能。不管你承不承认,广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什么现在的商家这么乐衷于做广告呢?广告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的呢?

也许在小农经济的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还有些道理,但在竞争激烈,市场风云瞬息万变的商品经济时代,不加强自己的品牌优势,就会不进则退;不主动出击,争取市场,就有可能被别人挤出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家打广告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通过广告,尽可能的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的产品、购买自己的产品,已经成了每一个商家的梦想。

商家做广告,就一定会产生广告费,这个费用早已被商家计入商品的生产成本之中,最后还是得由我们消息者来买单。也就是说,商家做广告的投入,需要靠广告后的销售来收回。那商家怎么能知道,消费者会买他们的账,在收到广告后,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或是接受商家因为广告而提价的事实呢?

据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前这一两分钟的时间,被称为广告的黄金时间。要想在这段时间内做广告,广告费用可以说是天价,以秒来计的话,每秒的价格是好几万,但是想争到这个黄金广告时间的厂商还是大有人在。为什么厂商愿意花这个天价的,他们是如何盘算的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分析:

假如有两个公司推出新品种果汁的广告。企业可能会极为“奢侈”地请某个当红明星做广告。这种广告意在向消费者传递一种信息:我愿意花巨额资金做广告,因为我有实力,我对自己的产品质量有信心。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设想以下这种情况:珍珍公司和美美公司都将推出自己的新品种果汁,每盒果汁的利润都为5元(不算广告的成本)。如果投放1000万元的广告,每家公司都能吸引100万个消费者试用自己的产品。

珍珍公司知道自己的果汁味道一般,虽然广告能使100万个消费者每人买一盒,但是大家很快就会知道珍珍果汁味道较其他品牌逊色,以后不再购买。这样珍珍公司花l000万元广告费得到500万元的利润并不划算,于是决定继续开发口味更佳的果汁之后再推出新产品。

相反,美美公司知道它的果汁质量上乘,顾客尝过之后会在未来的12个月每月都买一盒。这样1000万元的广告费会带来6000万元的利润,于是美美公司决定做广告。

这是企业的决策过程,我们再来看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将尝试他们从广告上看到的新品种果汁,这种行为是否理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消费者决定试买美美果汁,是因为美美果汁做了广告。珍珍果汁不做广告,因为它知道自己的产品口味一般;美美果汁做广告,因为它知道自己产品质量上乘。在这里,企业拥有其产品质量的内部信息,但消费者不知道,存在信息不对称。于是美美公司通过为广告支付货币的意愿向消费者发出其果汁质量的信号。消费者就会想:如果美美公司愿意用这么多钱为新果汁做广告,那么它的味道肯定不错。

由此,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厂商愿意花巨资在央视的黄金时间段做广告,因为广告的内容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让消费者知道这个广告很昂贵。因为如果是花销很少的广告,比如上例,当广告费用是300万元,不管是质量好和质量坏的商家都可以从广告中赚钱。而当广告费用为1000万元时,则只有质量好的厂商才有这份信心和底气,相信自己的产品可以留住顾客,赢回广告费。

可见,消费者不能从廉价广告中得到关于商品质量的信号。但能从昂贵的广告中得到商品质量好的信号。因此,由于相信做昂贵广告的商品的质量好,消费者也会愿意购买。而对那种随便刷在墙上的廉价广告,我们的做法则是不予理睬。

在信息经济学中,广告被视为一种信号,即做广告的企业在向消费者发送关于其产品质量的信号。总的来说,经济学家们认为这种“广告信号论”是颇有道理的,但这并不是说它是理所当然的。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的莫尔西和多伦多大学商学院的霍肯几年前做了个实验,结果表明“信号”理论也许会给人们一些误导。

实验是这样的:受试的一组人经常阅读外杂志,这些杂志上有多类他们不熟悉的商品品牌广告,这些广告在杂志上出现的次数有所不同。虽然这些人并不知道广告要讲的内容是什么,但他们却有这样的意识:广告出现的次数多的商品是好商品。另一组受试者每人把每个广告只看一次,但告诉他们这些广告在其他杂志上出现的频率。虽然这些人能记住商品广告出现频率的数字,但他们却没把广告出现多的商品当作是好商品。

这项研究说明了人们的确把广告同商品的质量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是因为人们理解了厂商试图传达给消费者的“信号”,而仅仅是因为他们看到大量的广告后就想买东西。也就是说,广告的作用与尼尔森的“信号”之间的关系并不大。广告本身在起着作用,人们并不十分在意它背后的“信号”是什么。

如果莫尔西和霍肯的结论是正确的,那就给我们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因为它为浑水摸鱼的商家提供了福音。产品质量不高的厂家也可以通过大量的广告迷惑消费者,创出“名牌”,有些厂家利用媒体大做广告,可谓做到使它的产品家喻户晓,但并不见得真的就是高质量。

广告加强了竞争。同时也迷乱我们消费者的眼睛。

商家不应该过分迷信广告的力量,毕竟商品大多数都是用来使用的,产品的质量才是商家长远发展的基石,是在市场中取胜的最重要的因素。不要象曾经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做过广告的某家商家,虽然一夜成名,短期爆富,但终因没有产品质量的依托而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销声匿迹。

广告只是商品进入市场的一个敲门砖。通过广告,消费者更充分地获得市场上所有企业的信息,这样消费者可以更容易地识别价格差异,因此每个企业的定价权力变小了。此外,广告使得新企业进入市场更容易,因为它可以帮助进入者从现有企业中吸引顾客。但至于最后是否会喜欢上这种商品,并成为忠实的顾客,就要看产品的质量了。

我们消费者面对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坚持自己的理性最为重要,特别是有些广告中有一些夸张、虚假的成分,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比如有些广告,改头换面,以科学讲座的形式出现,打着科学、高科技的名号,某某教授,某某研究院的名头,利用人对科学、权威的迷信,来吸引顾客。还有些广告在广告中渲染一种人人都在使用这种产品的热烈气氛,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引揽顾客。

总之,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做到,广告你打你的,购物则以我自己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任你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当然如果你需要产品来表达一种你的生活理念,那又另当别论,许多有创意的广告就是这样高明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不知不觉成了它的俘虏,愿意为它买单,比如,年轻人喜欢吃哈根达斯,并不是为了解渴,因为哈根达斯的广告告诉你:哈根达斯代表浪漫与爱情。

2.7天天低价的背后超市真的便宜吗?

现在的大型超市越来越多,就象雨后春笋,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也成了我们日常消费最常光顾的购物场所。而超市也不辜负我们的厚爱,回报加感恩的促销活动几乎是不断档地天天都有,促销的海报一期又一期的发放到我们手中,海报上的商品价格确实也诱人,比市场上的低不少。渐渐地在我们的心中形成了一种观念,超市的东西都是便宜的。

许多家庭已经养成了,周末去超市采购下一周的生活品的习惯,在超市进行一站式购物。节假日里,大超市的火爆场面比商场可一点也不逊色。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超市的东西都比市场便宜,而超市的经营者又采取的是什么经营策略呢?

现在超市低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人们相信越大的超市越是薄利多销,而且大型的超市有较大的规模,进货量比较大,可以从厂家手上拿到非常低的批发价,同时大型连锁超市有自己一整套的物流规范。这些都可以控制成本,使每件商品的成本更低,当然也就可以给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了。而且超市还可以制授权一些厂家生产专门供给超市销售的商品,这样又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

确实,连锁超市也是一种规模经济,可以以规模换取利润空间,因此从整体价格水平看,能做到经营同种商品比其他零散店铺更优惠。

但是有些细心的消费者却发现其实超市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比外面的市场便宜。

方女士最近在某大型超市买了一个电饭锅,花了218元,几天后,在自家附近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商场见到了一样的电饭锅,标价是198元。方女士为自己舍近求远又花了更多的钱买了一个电饭锅感到不平衡:“我一直以为大超市的商品价格比商场便宜,现在看来不能一概而论。”

不久前,张小姐在某平价超市花39元买了一把防晒伞,几天后,却在相隔不远的一家市场看到同样的伞,售价33元。“我还一直以为那家平价超市的商品肯定比吉之岛便宜呢!平价怎么不‘平’了?”

吴女士也有类似遭遇。她隔几天就光顾某大型仓储商场,前段时间发现,那里大瓶可乐的价格,半月之内悄悄涨落两次,从8.4元到8.9元。

为什么超市有的商品反而更贵呢?因为超市要树立“平价”的形象,更要保证赢利。对全部的商品都实行低价是不太可能的,但究竟多少商品“平价”或“不平”?商家基本不愿透露。有的超市公开承诺:全场10(百分号)以上的商品一定低于成本价。也有超市保证:每天都有几百种商品低于市面平均价格。而超市经营的商品品种,一般达到几万或几十万种。

一些经营者并不讳言这是运用价格策略的结果。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其实这是行业里不成的秘密,有些商品的销量不大,进货渠道、价格都和大商场差不多,如果一定低价销售,超市不赔本才怪。只有走货快、进货多的商品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有低价销售的可能。就是这部分商品,超市也经常根据季节和市场变换而调整价格,不断打出“某某商品酬宾热卖”的招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

为何经营一部分平价商品,就能给消费者“平价商店”?的印象?业内人士“解密”说,超市里通常将商品划分为两类:其一是价格**类商品,即那些购买频次较高、价格变动易受关注的商品,比如生鲜类、洗涤用品,其二是不**类商品,即偶尔购买、价格波动不易察觉的商品,比如雨伞。超市将“平价”策略重点用在价格**类和新商品上,这些能给消费者留下鲜明的平价印象。同时,将不**类商品以一般或稍高的价格出售,以弥补全场赢利水平。

而且,即便是**类商品,超市也常常视季节或销售情况调整价格,此消彼涨,平价“冠军”不断替换,撩起消费者的购物**。据说,有研究表明,对超市商品,一般消费者能清楚记住价格的大约只是20个。“平价超市”的价格策略,正是巧妙运用了这种消费心理。

所以我们消费者,千万不要因为商家每天都有在低价促销的商品,就认为超市中的所有商品都是低于外面的市场价的。一些生活常用的物品,比如我们非常**的米面油,洗涤用品,蔬菜鲜肉的价格,超市一般都会定得比较低,可以说是**我们去超市的诱饵。因为消费者对经常购买的日用品价格很**,他们看到这部分商品价格便宜,自然形成其他商品价格也便宜的印象,有几个消费者有那份闲心和精力去考察很少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呢?说穿了,这也是经营者对销售心理学的一种把握。

因为人们一旦去了超市,出于精力和时间的考虑,一般都会把其他需求的用的物品一起给买了,而这些其他的商品的定价可能就不便宜了,当然商家也知道人们一般不会花精力去核对这些东西的价格是否便宜。

曾经有一家位于居民区内的超市因为装修停业了三个月,在三个月后即将开业的时候,派送的海报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米、食用油和猪肉的价格,和市场价格相比,那可真叫一个便宜,想来这个**的信息大家都看到了,于是到了开张那一天,人潮涌动,居民们都奔向新开张的超市,人流洪大,据说开门一个小时后,超市的保安就开始在门口维持秩序,只许出不许进了,随后慢慢控制超市内的人数,每小时才允许一部分人进场。当然好不容易进到超市的人,为了不虚此行,在买了早就想好的大米、食用油、猪肉之后又采购了许多其他生活用品,当然至于其他生活用品的价格是否比市场便宜那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你还认为超市的东西都便宜吗?那些所谓的“特价促销”、“限时促销”、“感恩价”,只是超市或卖场的**性的广告,用来刺激我们的购物神经。相信,现在你会在这些促销广告面前保持冷静,不会再栽入了商家设下的圈套,不会“为了一袋便宜的大米,买回一车不划算的商品”。

2.8什么时候春运的火车票能不再涨价垄断

每到春节,打算做火车回家的年轻人就得进入战备状态了,票价高涨,可还是一票难求,可以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热点的线路,通过正常的途径去火车站买票几乎根本买不到,更不用说但长长的排队长龙,看起来就让人望而生畏。

买票的旁门左道,也就应运而生了,从票贩子手上买高价的,在网上刷屏等着有人退票的,四处托关系找路子找熟人帮忙的。终于坐上火车了,好歹我们也是消费者吧,可是在火车上确没有一点被服务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想,要有多有几个火车运营商,来点市场竞争,说不定我们乘客的地位能高一些,不过遗憾的是,我们都知道,每个地方只有一个铁路局。

像铁路这种情况我们称为自然垄断,它是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提供一种物品或劳务的情况。

自然垄断的一个例子是供水,为了向镇上居民供水,企业必须铺设遍及全镇的水管网。如果两家或更多企业在提供这种服务中竞争,每个人都必须支付铺设全部水管网的固定成本。显然,这时只有一家企业在为整个市场服务时,水的平均成本最低,也就是自然垄断,因为这个市场对其它的企业已经没有吸引力。当然,当市场足够大的时候,自然垄断很容易转变为竞争市场。

铁路运输系统的运行需要铺设铁路。电信运营系统需要建设信号基站,同上例中供水的例子相同,电信和铁路应该都算是这一种形式的垄断。

2001年“春运”,自1月9日开始至2月17日结束,共40天时间,全国运送客员约16.6亿人次,比2000年增长2.7(百分号)。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数字统计分析,在16.6亿人次中,公路将承担14.9亿人次的运力,铁路春运1.34亿人次,使用这两种交通工具者占有中国春运预计总数的90(百分号)以上。这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最高峰值的一次“春运”。据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的资料显示:仅春运40天时间,竟能够创造一些客运“专业户”本年度至少50(百分号)以上的营业总额;而70(百分号)以上的参加者,在这40天“工作”中所创造的价值可抵本年度价值的120(百分号)以上,甚至可以在未来这一年内什么都不用做也能够正常维持。这一切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涨价。

因为垄断,所以可以涨价,对于我们弱势的被垄断者,只能寄希望于有一天,更多的竞争者介入这些垄断民生的领域。也许到那时,“铁老大”不会再“惟我独尊了。手机的漫游费和双向收费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还有一些垄断是由于某种关键资源由一个企业所拥有,并且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资源造成的。比如一个小村子里只有一口井,那这口井的拥有者,就可以称作垄断。另外,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地出售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权力,也会造成垄断。例如专利和版权等。

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就有很多项专利,别的公司就不能使用这些专利技术,但是捆绑其它软件比如ie多媒体播放器等则是一种不正常的垄断行为,因为这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使其它的浏览器和多媒体播放器软件厂商的利益受到伤害。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大厂商针对微软的这种不正当垄断市场的行为的起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场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直到2007年才有了结果,这一年微软终于吃到了它的第一张“黄牌”。

2007年9月17日,欧洲初审法院裁定,维持欧盟委员会2004年对美国微软公司做出的反垄断处罚决定,包括向这家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制造商开出的4.97亿欧元的巨额罚单。欧盟的这个处罚决定,是近年来微软第一次在垄断问题上的败诉,也是第一次肯定了微软的垄断行为。

有关微软垄断软件市场的争端由来已久。微软曾因在国内同样问题上,不断击败对手并与法庭和解,已获得绝对的市场优势。纽约大学法学教授尼古拉.伊克诺密兹称,“这是微软的重大损失,从此后,微软公司的膨胀可能面临转折。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再也不能像在美国领土上那样,在欧洲横行霸道了。”

欧盟对微软开出的巨额罚单,堪称“欧盟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决定”。欧洲的反垄断官员再次训诫了包括微软在内的跨国巨头们:无论你是谁,只要来欧洲,不守规矩就一定受罚。除了不能再把播放程序mediaplayer与windows操作软件“非法绑定”外,微软还不得不像ibm、甲骨、诺基亚等公司一样,向对手授权并详细说明其各种软件如何在视窗系统下顺利运作。

欧盟的决定对微软可谓釜底抽薪,其背后的法律基础,将对微软今后的经营战略产生深刻影响。要说欧盟的判决“决定未来”并不过分。今后世界上的科技产业反垄断政策如何制定,可能都会以此作为典型的案例。像英特尔、google和苹果在内的科技巨头们,打着“专利”旗号,肆无忌惮地吞噬其他地区市场的行为也将成为历史。

不过最近北京新开通的地铁四号线,给我一点我们这方面的新的启示,北京地铁打破一家独大的局面,将四号线交给港铁公司营运,据说四号线的设施和服务水平都比原有其它线路有了很大的不同,乘客可以享受到更人性化的服务。这可以说是引入新的元素给我们带来的新的血液和活力,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市场的完善和进步。

2009.9.28日,由港铁、京投、首创三家公司合资建设营运的北京4号线地铁开通试运营。4号线在保持了北京独特风采的同时,还大量引入了香港元素,可谓“京味不减,港味十足”。北京四号线全程29公里,途经24个站点,西单、西直门、圆明园、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动物园、中关村、北京南站等商业、人、交通的枢纽全部涵盖在内,可谓京城最繁华线路之一。

据介绍,车厢装有“紧急对话设置”,线内报站的声音也是“香港之声”,而记者看到,车厢内除了“禁止吸烟”的标识,旁边还添加了“禁止饮食”。这些都是地道的“港味”设计。除了车内设计,四号线的站务服务也处处体现香港元素。港铁“地铁银行”的概念首次被引入站内。全线共设置3家银行的100余个atm,可实现水、电、天然气等公共机构缴费服务。

对于一般的行业来说,充分竞争才是市场的最佳选择。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希望看到,企业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不断提高营销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最后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使自己的产品既价廉又物美。厂商可以占有越来越多市场份额,而所有的消费者也将从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质量和服务日益完善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