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普渡

第798章 有教无类 (二合一章)

 随着洪玄机与玄衣卫士的离去,小院中终于不再剑拔弩张。

 李神光与一众文人学士,这才一拥而上,纷纷拜见。

 此时,已无人再疑洪辟是否那位引得诸子百圣共鸣的文道新圣。

 洪辟连忙道:“诸位大人,不必如此,我只是市井一小儿,哪里敢当诸位大人如此大礼?”

 李神光肃容礼拜道:“虽未能与小圣人畅谈,但这短短半夜,却已得数句圣人之言,寥寥数言,得益匪浅啊。”

 “李大人折煞小子,小子虽书读得不少,但圣人之说,如今还言过其实,”

 洪辟拱手环礼:“我名……陈辟,诸位大人直呼其名便是,实不敢当圣人之称。”

 他倒不自谦,只说如今,未说往后。

 如他所言,如今确实言过其实,可再过不久,他会让这个称呼当之无愧。

 “不然!”

 李神光正色道:“圣人之名,乃诸子百圣共鉴,出陛下金口,师出有名,名正言顺,我等怎能擅越?”

 “且以阁下之能,圣人二字,当之无愧,还请圣人不必过谦,为文道将盛,受我等一礼。”

 说罢,也不管洪辟答不答应,就率一众文人学士肃容躬身下拜。

 眼见洪辟面露无奈,谢文渊连忙道:“哈哈,这礼也见了,”

 “李大人,既然圣人不喜繁,依老朽看,便折个中,往后称一句先生足以,既足见对圣人尊重,也不令圣人为难,如何?”

 李神光眉头微蹙,还真的认真考虑起来。

 眼前之人虽是圣人无疑,但纵观史书,似乎诸子先圣,也还真没有当面一口一个圣人称呼的。

 可若效诸子,称其一声陈子,那也是不能的。

 诸子之名,不仅是有能传世的不朽精神与道理,还有着能影响天下、足以为万世规尺的德行,和教化万民的传世功绩。

 立言、立德、立功,有此三不朽,方才被人尊称为“子”。

 如今这位小圣人却只是得诸子百圣共鉴,算得上是立言,称一声圣人无妨。

 功与德却未能见,当不得一个“子”字。

 而且小圣人确实年幼,太过招摇,也未必就好。

 李神光当即便道:“既如此,我等恭敬不如从命,便依小先生之言。”

 他一发话,别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再者对方虽说有名有实,但毕竟是一稚童。

 话说的是学无先后,真要让一群老头子对着一个几岁稚童一口一个圣人的喊,莫说对方别扭,他们也有些不自在。

 “小先生,适才所言,可是当真?”

 定下称呼,一文士才迫不及待地问道。

 他所问的,自然是适才洪辟说要立儒门一事。

 且不说要毁洪玄机理学之说这种“大话”能否实现,有这份心就已经足以令他们欣喜。

 至少新圣是站在他们一边的。

 洪辟点头道:“自然。”

 “可有章程?何人能入小先生门下?”

 一众文士都期盼地看着他。

 能在此时赶到这里的,不说都是一心向学,却也是心中有坚持,醉心学问之人。

 自然想要一窥那能令诸子百圣都共鸣的文章道理。

 但学问道理,并非轻传。

 哪怕一部普通经书被人得到,也会奉为至宝,轻易不使外流,代代传家。

 世上多有人得一部经书,三两代后,便成为治学世家,书香名门。

 何况是得诸子百圣共鉴的圣道经典?

 在场之人,都还算是有德行的,还没有那个脸面开口讨要。

 但若是小圣人开宗立派,那就是皆大欢喜了。

 洪辟笑道:“束脩之礼,入我门来,听我之道,有教无类。”

 欲立儒门,便要先立根基。

 根基之始,就从一个礼字开始。

 他虽不贪图财物,却需立下礼法。

 且法不轻传,学问若是太过廉价,甚至不需要一分一毫的代价,反令人轻贱。

 “果然是上古遗风,圣人典范!”

 众文士大喜:“何时讲道?”

 “每日辰戌二时,晨暮皆可。”

 他在这大年来,每日都是如此在院中为人讲课解惑。

 如今也没有更改的意思。

 众人大喜:“太好了!我等明日定当携束脩前来,只盼能拜在先生门下,恭聆圣道!”

 洪辟却连忙摇头:“诸位愿听小子胡说,那听便是,拜师却不必,我立儒门,只为广传吾道,广育英杰,并非立教开派,”

 “我早已说过,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故有教而无类,却不需定师徒之份。”

 讲课、传道,他都可以做。

 但定了师徒名分,那便不一样了。

 他自己都还是个宝宝,可不想再奶着一群。

 众人哪里知道他真正心意?

 一个劲地夸赞:“圣人心胸可比天高,可容渊海,我等敬服!”

 寒暄许久,李神光才站出来止住热情高炽的众人,向洪辟辞行:“我等本欲向小先生讨教,不想今夜有小人烦扰,我等也不好再多烦劳小先生,”

 “请小先生先行安歇,定立儒门之事,还请稍缓数日,”

 “这几日,我等定让儒门之名,遍传中州。”

 “虽说小先生不在意虚名,但儒门定立,乃是我文道兴盛之大事,恩泽万民之举,还是需要让天下都知晓此等盛事,才名正言顺。”

 洪辟闻言,微微考虑了一瞬,便点头答应。

 这一群老头子都是于大道求索的狂热之徒,既然他们愿意折腾,洪辟也无意阻拦。

 何况这都是他的助力。

 众人离去,一夜喧闹,此时终于尘埃暂落。

 那个画风有些奇葩的理国公,在离去之前,也是拉着他说了一通好话。

 最后又说起他的武道修为。

 直接点出他修为虽高,但所炼体之法,似乎有些只得其形,未得其法。

 给他留下了一本秘籍,说是此行本就是为景雨行拜师之事而来。

 既然他要立儒门,广开言教,那这秘籍就当作是景雨行提前给他的束脩。

 言语虽然十分热情,但洪辟却看得出,这老头是个老奸巨滑之辈。

 虽然在洪玄机面前,为他出头,却始终没有真的得罪洪玄机。

 说是此行为景雨行拜师之事而来,此时见他要立儒门,却根本没有提一句拜师之师。

 洪辟倒也不以为意。

 这种历经朝代更迭,有着改天换日的滔天功劳的老家伙,若没有一点处世之道,又怎能安稳?

 送走所有人,洪辟才拿起理国公送的那本秘籍。

 “虎魔炼骨拳……”

 这是出自大禅寺的无上炼体秘法。

 与之并称的还有一部牛魔大力拳。

 这两部拳法,虽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威力。

 但却是大禅寺锻炼筋骨皮膜,铸就无上根基的炼体秘法。

 理国公所说的话,并非无的放矢。

 这个问题,其实不必他说,洪辟也已早有所觉。

 在此之前,他只是凭借自己强大的积累,摸索修炼,不断试错,慢慢试出最正确的方式,从最根本、最直接的层面,去熬炼肉身。

 不过洪辟慢慢发现,这种直接的熬炼,却始终和此世流传的武道有种无法言喻的差异之处。

 理国公那老头所说的话,只得其形,未得其法。

 不能说对,却也不算错。

 只是因为他并不了解洪辟所修炼的法门。

 此世人仙武道,虽说是在肉身上开发到了极致,却也并非简简单单地锻炼肉身。

 而是要炼到肉身有“神”。

 道术的念头化神,武道的穴窍藏神。

 才这个世界修炼之法的最深邃的奥妙。

 道中有神,自然神妙无比,有种种不可思议之能。

 武道修炼到人仙境界,就是炼窍。

 炼到高深境界,每一寸血肉中都有了“神”。

 才能了千变万化、血肉重生,种种在洪辟看来,也不可思议的神通。

 他原本修炼的武道,虽然有人仙武道所没有的精妙,在这方面,却是远远不及了。

 仅仅只是单纯地将肉身炼到极致,还谈不上尽头。

 把每一滴血、每一寸皮肉,都炼出“神”来,才是真正的极致。

 理国公送来的这本秘籍,虽只是一部分炼体之法,也没有什么恐怖的威力,却正是他所需。

 能从中参悟出血肉藏神的奥秘来。

 ……

 暂且不提洪辟翻阅虎魔炼骨拳。

 洪玄机离开大通坊后,并没有返回武温侯府,而是径直来到皇城之中,面见乾帝。

 这位高深莫测的乾帝正笑容满面地安抚洪玄机:“玄机啊,你可是怪朕阻你?”

 洪玄机躬身肃容道:“臣不敢,陛下既如此行事,自然是心有谋算。”

 乾帝叹道:“还是玄机你了解朕啊。”

 洪玄机躬身道了声不敢,才正色道:“陛下,臣斗胆,还是要提醒陛下一句,此子来历成迷,还需多加提防。”

 乾帝笑道:“朕如何不知?这位小圣人啊,可鬼着呢,他的身份来历虽然多有可疑之处,却根本无处可查,”

 “哪怕他显露出来的身份来历,处处是破绽,”

 乾帝呵呵一笑道:“依朕所料,他也心知肚明,但那又如何”

 “无处可查,无根无据,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乾帝惊叹道:“只不过,不说他一身武道,就几能与玄机你分庭抗礼,”

 “朕虽未能看到他写下的篇章,但百圣齐鸣,连诸子先圣的不朽性灵都为其显现,足见其能,”

 “毫无疑问,这可是一位文道圣人,武道高手我大乾不缺,连大禅寺那等于武道登峰造极的圣地,有人仙坐镇,武圣不缺,五百先天罗汉便号称力可敌国,”

 “可在我大乾兵锋之下,不一样化为尘灰?”

 “只是,我大乾武运虽盛,这文运却未免薄了些,”

 “一位文道圣人出世,至少能为我大乾添一成气运,莫说他是来历成迷,即便他是真有什么不轨,朕也要用他,非用不可!”

 乾帝看着洪玄机,用力地说道。

 旋即又安抚般道:“左右不过是一个人罢了,若连一个人都不敢用,朕还怎么与玄机你一起开创古往今来,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重复上古圣王一言封禅天地的伟业?”

 洪玄机面容肃正,躬身拜道:“陛下圣明。”

 “哈哈,你我之间,就不必说这些虚的了,只是这次,倒是要委屈玄机你了。”

 乾帝笑道:“不过,你也不必太过多虑,朕并非有意阻你,而是这位小圣人如今不过八岁之龄,”

 “这世上多的是小时甚佳,大时了了的成例,”

 “十年之后,他未必就能成什么事,也许泯然众人也未可知,届时,又有何资格与玄机你坐而论道:”

 “他若真是就此才尽,止步不前,朕也不会大用,便封他一个闲职散爵,当作一面旗帜便也罢了,不管怎么说,却也是著下了圣道文章之人。”

 “在此之前,玄机你便委屈些许,不要去与这稚童计较了。”

 洪玄机面含不屑:“陛下多虑了,臣乃陛下亲封之重臣,彼不过一黄口孺子,尊卑长幼有别,又如何能与臣相提并论?”

 “哈哈,正是如此。”

 ……

 匆匆数日过去。

 这几日中,玉京城中喧嚣无比。

 连续两次百圣齐鸣,一次比一次动静大。

 听说第二次,更是将乾帝身边最信任的武温侯,隐隐为当乾第一权臣的洪玄机也被吸引了过去。

 传言这位武温侯爷与那位文道新圣还动了手。

 令人极共震惊的是,那位新圣,不仅书写出了不朽的篇章,还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武道高手。

 竟能与那位隐然为大乾武道第一人的武温侯爷,分庭抗礼而不败。

 虽说后来是因为皇帝陛下下了圣旨劝停,但新圣能于武温侯洪玄机拳下不败,却是传得似模似样,不像虚假。

 更可怕得是,传言那位新圣不过是八岁之龄。

 这就将玉京城,甚至将天下处州之中,耳目通达的大家大派都震惊了。

 尤其是那位不过八岁的新圣,扬言要开立儒门,为天下人开讲学问道理。

 更令天下喧嚣。

 若只是单纯的学问道理,或许便只有文人会感兴趣。

 其他人却未必会当一回事,哪怕那是能令百圣共鸣的学问道理。

 但偏偏在传言之中,那位新圣的学问,可不是寻常腐儒的学问。

 是直指大道的学问。

 不仅藏有能盖压天下的绝顶武道,还有能令人超凡脱俗,成为仙人的无上道术。

 这便令无数人趋之若鹜,纷纷向玉京城赶来。

 短短数日,便将诺大的京城挤得满满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