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古往今来皆炸逼(3800字章节,求订阅!)
由于冰棺事关重大,甚至可能涉及到异空间的存在。
因此这次除了林立、王蔷等人之外。
包括负责防御符箓研发的华君、武器研发的唐聘、化学研究小组的张慕,曾谷成、李百安以及陆朝阳、潘建伟院士等人都随行来到了现场。
除此以外。
营地方面还有一些新晋专家也亲临或者通过转录设备观看着现场。
这种大佬云集的情况可谓牌面十足,上一次见到还是在上一次。
总而言之。
科研力量拉满,全是最顶尖的那批人就是了。
当众人穿着无菌服抵达现场时,冰棺已经被放到了NBDX实验室靠中心的一处圆台上。
圆台与地面的高度大约十公分,直径五六米的样子。
圆台上能够站立十几号人,并且可以视情况升降正负一米。
等研究结束还可以就地建起一个圆柱形的透明隔断间,算是一个比较全备的地面设施。
进入了NBDX实验室后。
林立先带人来到了主控台前,对王蔷问道:
“小王,冰棺扫描过了吗?”
王蔷点点头,从桌拿起一份报告,递给林立:
“老师,这份就是扫描结果。
根据我们的检测,这具冰棺重量大约四吨,比莫家密室那具冰棺要重很多。
此外冰棺外部没有检测到任何划痕、放射性元素、指纹以及落石尘埃。
因此我们初步判断它可能具备一定的自洁功能。”
林立顺手接过报告看了几眼,随后表情一肃:
“嗯?两具冰棺的长度完全一致?”
王蔷重重点了点头,解释道:
“没错,这也是我们认为外部可以收集到的最重要的信息:
两具冰棺的长宽高一模一样——这里的一模一样不但指代大尺度的计量单位,我们还将这个精度精确到了纳米级,最后的数据依旧没有变化。”
林立见状沉思了几秒钟,将报告递到了下一位专家的手中。
待众人先后看完,现场的气氛顿时凝重了不少。
纳米。
也就是10的负9次方米。
一般一根人类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轴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1纳米。
而在工业领域,纳米级的精度是什么概念呢?
这种精度对于一些轴承、潜艇的螺旋桨、洲际导弹上的机械陀螺仪来说勉强不算很难。
在资金足够的情况下,花些成本基本上可以做到。
还有比如薄膜沉积设备的要求。
这种设备基本上都是要在三百毫米直径的晶圆上,平整的沉积出一层几纳米厚的膜。
这层膜呢,最厚的地方和最薄的地方基本上不能差出0.1纳米。
另外一个原子的直径,差不多在0.1纳米这个量级。
但对于冰棺这种体积的物件来说,纳米级别的精度还是比较困难的。
起码如果单靠神念,几乎没可能做到这种地步——不久前指挥部曾经托马宁找到杨正初,让他用神念加工了一个磨具。
最终精确的单位是微米级别,远远不及纳米。
因此很明显。
两具冰棺是一个模板产出的物品,并且来自那个先行文明。
也就是可以排除存在另一个新文明、或者本土机缘巧合出现冰制棺材的可能性。
而这也很符合兔子们不久前对那个先行文明作出的定义:
卡尔达肖夫指数1.8-2.0之间,具备星际航行的能力,疑似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与修行手段,也就是真正的科技修仙。
当然了。
这是针对200万年前的先行文明作出的定义,并且很可能根据后续的发现进一步的调整表述。
随后林立想了想,对随行而来的明眸问道:
“明眸老师,当初你看到的棺材是这种模样的吗?”
明眸闻言走上前,对着冰棺看了几眼,很快摇摇头:
“不太像,那时候我看到的是朱红色的棺材,不是透明的。
并且以行星为对比的话.......
一具棺材的大小,恐怕不会低于咱们的辽宁号渔政船。”
林立微微颔首,随后又环视了周围一圈,说道:
“诸位,冰棺的外部信息就这么些,所以大家调整一下精神头儿,咱们现在就开棺吧。”
众多专家自无异议,陆续做好了准备。
过了五分钟。
两台械臂移动到了冰棺上空,操作台周围也开启了阻隔带晶阵。
各方就位后。
林立按下了一个启动按钮。
嗡嗡嗡——
圆台周围先是升起了一个比棺盖要大些的缓冲模块,防止可能出现的意外坠落情况。
随后械臂像是娃娃机一样从四角扣住棺盖,齐齐向左侧开启。
与此同时。
操作台的王蔷众人也在做着诸多数据检测与汇总:
“报告,械臂拉力负载无异常!”
“报告!棺内暂无特殊气体逸散!”
“棺内温度极低,当前约为零下117°!”
“光动力设备获得反馈,棺内暂无‘真空’迹象!”
随着一道道风险的解除,棺盖被拉开的幅度也越来越大。
十五分钟后。
棺盖被全部拉开,展**了内部的景象:
冰棺内部的空间与外面看上去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棺壁与棺低洁净如新,空无一物。
但这只是肉眼——或者说宏观角度看上去的正常而已,毕竟空间这种东西肉眼难以辨明其实很正常。
真正蕴藏有珍贵信息的......是微观领域!
只见在棺盖被掀起的一瞬间。
潘建伟院士与陆朝阳等人所在的物理副操作台上,立时有大量的仪器有了反应。
其中一位负责Eynim测序的女研究员忽然一推眼镜,举起了手:
“报告!有粒子的位置矢量被检测到了!”
潘院士连忙走到她身边:
“小彭,位置算符能做数乘吗?”
这位全名叫做彭紫研的姑娘点点头,手指飞快的在键盘上敲击着:
“足够了,波函数在计算中.....出来了,是一个正定的厄米矩阵!”
“本征矢量对应的本征值呢?”
“都是正数,并且在2以上!”
“2以上的正数吗......”
潘院士脸上的表情肉眼可见的低落了几分,似乎想说些什么。
然而还没等他开口,彭紫研便猛的瞪大了眼睛:
“等等,潘院,有新情况!
您看下这儿,有个基态场的存留对易后.....
算符的本征矢量可以构成希尔伯特空间的完备基底!”
潘院士连忙凑到操作台边,顺着彭紫研的指向望去。
看清屏幕上的信息后顿时大喜:
“还真是啊,小彭,你这次立功了!”
众所周知。
正规矩阵等价于本征矢能构成的一组完备基。
但是对于把一个态矢展开成某个算符本征矢的叠加这种操作,并不意味着这些本征矢是完备的。
比如很典型的湮灭算符。
它的本征态是相干态,而相干态是非正交超完备基。
因此这就牵扯到了另一个概念——态定义的离散时间。
这玩意儿啥意思呢,有个例子可以很简单的解释清楚:
比如一位原本还是正常更新的作者,忽然挥刀切书了——我们随便取个名字吧,就叫他李古丁好了。
那么这个过程就存在一个定义上的改变:
挥刀前他是正常人,挥刀后是大内总管。
某个东西从人体上掉落的刹那,就是态定义的离散时间,人的性质变了。
搁在历史上可以套入崇祯上吊、小日子过得不怎么好的邻居宣布投降这些事情里。
真空场的激发态必然会有粒子偶联场出现,而2以上的正数本征值却代表着离散时间为0,也就是说冰棺内一直是一个状态。
因此根据最开始的波函数迹象,冰棺内是不存在现有真空场条件的。
也就是最开始如何,现在依旧如何。
但随后算符的本征矢量表明可以构成希尔伯特空间的完备基底,这却可以说明离散时间的节点是存在的!
也就是过冰棺内的微粒基态,可以分成两个断层节点:
一个节点是不存在真空场的现在,而另一个便是存在真空场的过去。
因此眼下兔子们可以石锤一件事:
冰棺提供氦化亚铁微晶体能量的,就是零点能!
同时随着这个结论的确立。
NBDX实验室里应该可以多加上狄拉克和卡西米尔的骨灰盒了——毕竟他们如果在天有灵,说不定真可能欣喜之下揭棺而起来着。
与此同时。
一旁的陆朝阳忽然想明白了什么:
“等等,我懂了!
冰棺下方的入口.......
很可能就是通过零点能给炸出来的!”
..........
第四百六十五章 真相,破灭的上古神话地!(3600字章节,求订阅!)
实验室内。
看着朝自己看来的众多专家。
陆朝阳战术性的整了整衣领,随后说道:
“大家应该都知道,所谓真空,指的是一个系统的能量最低点。
通俗一点说....唔,比如1立方厘米的真空吧。
按照经典力学的观点,其中是什么都没有的。
没有波,没有粒子,质量,场,更不谈什么能量。
但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
就算这空无一物的空间,内中仍旧是具有一定能量的——例如里面仍旧有特别短寿的粒子自然产生和湮灭。
而著名的兰姆位移与卡西米尔效应便间接的证实了这种猜想。
这也是零点能的核心支撑之一。”
在场众人同时点了点头。
这种概念传播度很广,哪怕是跨学科他们都略知一二。
本土或许是由于很多民科以及yy流网文的影响,很多人以为量子力学是个不可信、甚至不存在的科目。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这句话的嘲讽力度,基本上和‘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差不多了。
但实际上。
量子力学是一个非常严谨、并且出了很多成果的科目。
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都不知道诞生了多少。
比如每个人的手机、电脑上面都有量子力学的现实技术衍生。
哪怕是潘院士如今在搞的量子计算机,很多人纠缠也不过是后三个字的定义权而已——当然,那个方啥啥的除外,他是盯着你的人去黑,黑的也不止是潘院士一个人。
另外。
量子场论更是目前本土能排名前三的理论,只不过衍生出来的牛鬼蛇神太多罢了。
比如什么永动机啊、曲率引擎啊、内衣透视啊都往上面扯。
搞到最后。
量子力学这种国家每年都要投入数百亿以上、各个大学都有设立专业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却和佛学一样成为精神幻想了。
这也是挺挺搞笑的。
当然了。
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于如今的nbdx实验室内,因此陆朝阳很快便继续说道:
“能激发真空零点能——咱们姑且不去管他们是怎么激发的,一个星际级别起步的文明掌握这种技术没啥离谱的。
总之,能够激发零点能,便说明它们已经触摸到了零点态之内的领域。
这点大家都能理解吧?”
众多专家再次很配合的点了点头。
随后陆朝阳继续说道:
“而零点态领域是非常不稳定的,很可能因为空间基态能量降低而出大事。
小彭她们得出的离散时间波峰非常非常短,短到基态场的存留几乎连我们最顶尖的设备都差点检测不到。
这只能说明一点:
真空是在一瞬间消失的,并非一点一点的被消磨。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种情况呢?”
陆朝阳对着众人一摊手:
“只有爆炸!”
接着他又顿了十来秒,给了众人一个缓冲的时间:
“真空这类空间的爆炸......我们依旧是姑且不去讨论冰棺的防御力有多强。
但只要它是正面冲击棺壁,就一定会有其他偶联场可以被发现——宇宙大爆炸导致的红移现象我们都能观测到呢。
而我们的检测并没有丝毫这种偶联场的迹象,因此显然不是发生在冰棺内部。
‘上面’的空间不可能,那么自然只可能是......
‘下面’了。”
随着陆朝阳最后这句话的出口,整个现场顿时陷入了寂静。
很明显。
陆朝阳的判断很有道理,起码理论上是能够站得住脚的,端的起客观二字。
而这也代表了另一种可能:
冰棺‘下方’的那个洞,恐怕不止是一个出风口那么简单。
从真空爆炸的能量上来估计,那处空间可能要比青城山天宫还要大。
随后林立轻咳一声,说道:
“好了诸位,既然理论方面有了足够的支持,咱们就来研究研究那个出风口吧。
小王,你们那边检测到风向流动了吗?”
一旁的王蔷指着屏幕,飞快的点点头:
“虽然我们肉眼看不清入口的存在,但观测设备却不会说谎。
冰棺底部有很明显的阵风出现,差不多五级到六级之间。
根据模型判断。
这些风应该是通过棺盖的缝隙溢出的,再通过分子平均动能的差异升降、然后与尽头撞击折射。
最后形成了洞内风。”
“那么入口呢?”
王蔷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洞口肉眼难以辨明,应该和冰棺的拟态特性有关。
目前我们检测到的出风口有七处,分布在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圆内。
不过每处出风口的大小要比我们预计的小一点,大概三四厘米左右,很明显是进不了人的。”
听到王蔷的这番话,林立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一股既视感:
“等等,这不就有些类似青城山天宫吗?”
潘院士此时正好走到了他身边,闻言立刻道:
“是有些相似,不过两者性质可能不太一样。
青城山天宫是因为年代久远出现的灵气和y粒子外泄,说直白点就是封印的保质期到头了。
而冰棺入口嘛.....
我个人更倾向于是正在发生着‘自愈’。”
学过物理的朋友应该知道。
空间有张力。
这种张力既可能让它扩张,也可能让它自我补全,具体要取决于是在内部还是外部。
就像一桶水,你把桶身去除消失,水就会四散。
而如果你在水中用手指戳了个洞,等你手拿开后洞就会被填满。
冰棺洞口便是后面这种情况——当然了,较真的话肯定没这么简单,但概念上也差不了多少。
只不过冰棺中这部分缺失的能量很大,空间自我愈合需要的速度又很慢,因此需要的时间很长。
漫长的岁月过去。
空间入口便形成了如今这种肉眼不可见、但依旧有气流流出的情况。
随后林立想了想,问道:
“那么潘院士,那么现在要上xicc++重子与特殊光子的等离子浆吗?
就像当初破开青城山天宫那样?”
潘院士看了眼不远处的冰棺,摸了摸自己有些稀疏的头顶,说道:
“这个先不急,咱们可以先用粒子成像设备探进去看看情况。”
粒子成像设备。
这是由杨zn老先生提出过的原理、配合一种破译后符箓制作的新科技。
当初在青城山天宫的时候便出现过,还起到了大作用。
整套设备的通讯粒子使用的高密Ωccc++重子,信道粒子是铍离子。
二者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摄像机+线缆的作用。
至于林立提到的xicc++重子与特殊光子的等离子浆,则是当初爆破残损空间的材料。
还是那句话。
目前兔子们肯定做不到单独开辟空间,但对存在一定缝隙的空间进行爆破还是不难的,定点灌能量就行了。
不过比起当初的手段局限被动,兔子们如今则要从容的多。
既可以选择直接爆破,也可以选择先用成像设备进行探索。
同时随着技术的更新进步。
眼下潘院士团队能架设的信道长度,也从八百米提高到了三千米。
潘院士的建议相对比较稳妥,很符合兔子们的一贯作风,因此很快便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同意。
半个小时后。
一台离子信道仪准备并且调试完毕。
随后在潘院士亲自操作之下。
离子信道被铺设进了那处肉眼难辨的空间入口。
与当初青城山天宫的信道架设相比,这次的操作除了距离升级外,难度方面也要低上许多:
当初青城山天宫像是个蜂窝煤,灵气只能通过小缝隙出入。
而冰棺能够吹出五级到六级之间的风,洞口显然是要大上许多的。
毕竟老司机都懂,越松越好进嘛。
因此没多久。
粒子成像设备便采集回了一些画面:
这是一处看不见尽头的空间,四周有着低矮不一的山峰。
但无论是高山还是矮峰,无一不是草木枯败,荒无人烟。
整处空间一片灰暗,与青城山天宫一般,满是残垣断壁。
除此以外。
地面还可以看到不少动物的骨架。
或者说......
狐狸的骨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