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旅研途

第284章

加上柳女士的丈夫比较强势,说话比较冲,搞不好就是医疗官司了。为了安全,想办法送她去更高级的医院继续治疗是合适的。

转到省结核医院。

最初给的诊断:左上肺继发型肺结核,痰涂片(-)初始治疗。

几个专门搞结核病的医生聚在一起讨论了,认为肺结核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完善了其他一些检查,又不能完全确定。最后还是决定,先治疗,观察疗效,如果有效,那就是结核,如果无效,那就不是结核。

签字。

第二天上级医师查房,带着一批实习生、研究生来到柳女士床旁。本来上级医师是想让各位年轻的医生熟悉肺结核的一个诊治流程。但一进病房,一看到柳女士,上级医师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

你们觉得患者这个脖子是不是有点大?上级医师沉着脸问。

管床医生围绕着患者左瞧瞧右瞧瞧,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好像是有点大。但,又不是太明显。

此时正好是冬天,柳女士之前都是穿着厚厚的衣服,而今天可能是稍微热了点,她穿少一些了,露出了脖子。

正巧被上级医师看到了。

患者脖子有大,说不定甲状腺是有问题的,查过了没有?上级医师发问。

患者刚入院,没来得及查。管床医生一边狂冒汗一边回复问题。

这不应该啊,入院常规应该包括甲功能、免疫方面检查的。上级医师继续说。虽然患者是有肺结核可能,但病人不总是只有一个毛病,说不定还会有甲亢,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这些都要警惕啊,咱们结核病医院不单只结核病吧?要被传出去,咱们结核病医院就只会看肺结核,那多丢人?

上级医师显然是发怒了。直接在病人面前数落管床医生。

哎,这是个脾气不好的上级医师。一般上级都会在病人面前维护管床医生面子,维护医生的权威。

他不会。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管床医生除了冒汗,只能一个劲地点头。

你们说,甲亢会不会发热、出汗?上级医师回头问一圈跟着查房的年轻医生。

大家唯唯诺诺,几个胆子大的直接回复“会的”。

这是非常基础的问题,不能掉了基础啊。上级医师这时候才压低了声音

上级医师让开了甲状腺B超,还有抽血查甲功七项,现在就执行。结核病的诊断先放一放,看清楚甲状腺,确定患者没有其他诊断可能再说。

甲状腺B超马上推出去做了,结果登时回报。

双侧甲状腺弥漫肿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看到这个结果,管床医生就更虚了。毕竟自己漏诊了这个问题,这是不应该的。入院查体的时候说明不够仔细。而且,不能否认的是,结核病医院真的多数情况首先考虑的是结核病,其他的问题真的会漏掉。

如果不仔细的话。

柳女士和丈夫知道这个结果后,不知是喜是忧。不满意那是肯定有的,折腾了这么久,老娘甲状腺有问题都没人知道。

现在管床医生担心的是,万一上级医师说对了,患者可能是甲亢引起的发热、乏力、胃口不好,那么肺结核这个诊断就要打问号了。

可是我没有脾气暴躁啊,柳女士说。我听说甲亢的人都会脾气暴躁的。我只是有点咽痛,这两天好像脖子也有些痛了。

脖子痛?管床医生立刻提高了警惕。

是啊,这两天才开始,我也忘了跟你讲了。吞口水的时候更痛。柳女士说。

哎呀,那可能还不一定是甲亢呢。甲亢不会有脖子疼痛(甲状腺区域)的,但是甲状腺炎是会的。只有炎症才会有明显的疼痛。

甲状腺炎?甲状腺还会发炎的?刘女士疑惑了。

会的。等结果出来再看看吧。

甲状腺相关检查出来了。真是有问题!

甲状腺激素T3,T4都是很高,TSH降低,符合甲功能亢进表现,但是碘131摄取率是降低的。

如果患者真的是甲亢,甲状腺细胞都是亢进的,那么碘131摄取率应该是高的,现在这个指标是降低的,说明甲状腺细胞的功能并没有亢进,而是被破坏了,甲状腺细胞被炎症破坏了,所以摄取碘的能力下降了,而甲状腺细胞里面存储的甲状腺激素会直接涌入血中,所以查到的甲状腺激素是升高的。

这是典型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表现啊,不是甲亢,是甲状腺炎啊!

管床医生终于醒悟过来了。赶紧把内分泌科医生请过来会诊。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自限性的甲状腺炎症疾病,多见于女性,起病前1-3周会有病毒性咽炎等表现,会有全身不舒服、食欲不好、发热、肌肉疼痛、心动过速、多汗等等表现,尤其是甲状腺区域会有明显疼痛(脖子痛),可放射到耳部,吞咽时疼痛加重。

问题是,患者不总是会有典型的脖子痛,而且可能是疾病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明显疼痛,最初可能仅仅是发热、出汗、胃口不好、乏力等等非特异表现,非常容易误诊。

这不,柳女士就直接被以为是肺结核了。

幸好及时发现了问题,找到了真凶。柳女士被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而不是肺结核,为什么不是肺结核,因为太多检查不符合了。只有一个所谓的“典型”的临床表现,加上一个CT,不足以诊断。

最后按照甲状腺炎治疗,用了2天泼尼松(激素),马上退烧,疼痛也缓解了。后面用了布洛芬抗炎镇痛,治疗1周后,效果立竿见影。

柳女士终于喜笑颜开。也顾不上找医生的麻烦了,找到问题,治好疾病就行。否则,若真的按肺结核治疗下去,恐怕又是一个悲剧了。

医学是复杂的,医生也是个复杂的个体,患者更加是复杂的,要想一下子抓住主要矛盾也不总是轻易的,犯错难以避免。但如果医生不懈努力、增强责任心、多一些时间跟病人沟通,肯定能降低误诊率。

多给医生理解,医生也多理解病人。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