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艰难时日2
11月10日,邓小平找胡乔木谈工作时,邓小平谈起他因转刘冰的信而受到批评。胡乔木对邓小平说,不只是转刘冰的信的问题,可能对于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做法,**早就有意见。他们二人对于形势的看法,已经越来越清楚。批评邓小平,是基于更深刻的政治原因。这场风波,是不会停息的。
在这个期间,原来由**以“帮助工作”的名义派到上海的王洪回到了北京。王洪走前,是由王洪主持中央工作。王洪走后,由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现在王洪回来了,邓小平便于11月15日给**写信。邓小平在信中写道:“现洪同志已回,按例,从即日起,中央日常工作仍请洪同志主持。近日召开的十七人会议,亦应请洪同志主持。”**看到邓小平的信后,当晚即在邓的信上批示:“暂时仍由小平同志主持,过一会再说。”**没有借王洪回京的机会让邓小平去职,表明他还没有下定决心去掉邓。**没有让王洪重新主持工作,表明他虽然让王洪回京,但却不想把权力交给王洪,或者说交给“四人帮”。**虽然开始对邓不满意了,但对“四人帮”的不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邓小平是否还能主持中央的工作?如果不能了,就要换人。要换人,换谁呢?**还在观察,还在考虑,还没有想好,因此“暂时仍由小平同志主持”,因此“过一会再说”。**此时的心态,应该说是复杂的。
不久,形势急转直下。
这期间,除了毛远新的作用外,已经病入膏肓的康生,也趁机向**进谗言,说邓小平“想翻化大革命的案”。加上前几次开会的时候,邓小平采用的是一副绝不妥协的态度,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使**认为,到了这个时候,问题已不只是“统一思想”、“加强团结”这样简单,而变为有人想翻“革”的案这样严重的程度。**下定决心,要在他的生前,铁板钉钉地为“革”作出定论,让那些不满“革”的人永远不能翻案。
1975年11月20日,政治局召开会议,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十七人会议,专门讨论对“化大革命”的评价。**希望通过这个会议,在如何评价“化大革命”这一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会前,**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中央作出一个肯定“化大革命”的“决议”。按照**的说法,这个“决议”的基调应该是:对于“革”,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让邓小平主持作这个决议,一是让邓小平这样对“革”有看法的人来作这个决议,可以堵住对“革”持异议人的嘴,让人不敢再唱反调。二是,**再给邓小平一个机会,让邓小平改变观点。**对邓小平,真应该说是“仁至义尽”了。分析**的内心,他既真心地赏识邓小平的才干和品格,又恼恨邓小平对“革”的态度。他对邓小平一再留情,是希望邓小平能够就此妥协,顺从了他这一个最后的心愿。**实在是太老了,太疲倦了,这一番“安定团结”的政治格局,是他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所进行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想再变动了。但是,令**悲哀的恰恰却是,邓小平具有和**一样的性格,也是一个在原则问题上绝对不会让步的人。在**这样殷切的期望下,邓小平没有接受**的这个建议。邓小平明确地说,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邓小平的意思说得明明白白,九年“化大革命”,他被打倒了六年,作为一个脱离运动的“世外”之人,对于“革”,他既没有参与也“不了解”,因此“不适宜”由他来写。其实,最根本的,他不愿意违心地主持写一个肯定“化大革命”的决议。
邓小平这种完全不让步的态度,使得**下决心进行“批邓”。在**政治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要坚定不移地捍卫“化大革命”,他不容许任何人对此存有非议,更不容许任何人翻“革”的案。这是他所坚持的最后原则。
根据**的指示,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名为“打招呼”的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向党政军高级领导层传达**对刘冰等人的信等有关指示。因为此时,还是由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所以在召开“打招呼会”的会前,由邓小平将中央草拟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报送**审定,并将开会的方式向**作了报告。11月21日,邓小平在给**的信中写道:“遵照主席指示,向一些同志打个招呼,免犯错误。现拟了一个一百三十六人名单,并拟了一个打招呼的谈话要点,都是由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了的,现送上,请审阅批示。打招呼的办法是,把大家召集到一块谈,政治局同志都出席。政治局商量,准备把谈话要点发给各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以及省市委第一书记,也给他们打个招呼,此点也请主席批准。”
对邓小平的报告,**批示:“很好。但不仅只是老同志,要有中年、青年各一人同听同议。如同此次十七人会议那样。即也要对青年人打招呼,否则青年人也会犯错误。请政治局再议一次,或者分两次开,或者先分后合。”在写这封信的次日,可能是经过了一番考虑,**的想法有所改变,他又给邓小平写信,说:“还是你们议的好,先给老同志打招呼。青年问题暂缓。因有的还未结合,有的在打派仗(如七机部),有的貌合神离(如清华),召集不起来。”
1975年11月24日下午,中央召开“打招呼会”。后来称这次会议为“第一次打招呼会”。参加会议的有全体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党政军机关一些负责的老同志,共一百三十余人。会议由仍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主持。邓小平先讲话。他说:“今天开的是打招呼的会议。在北京的政治局委员都到了,还请了一百多人。先念一念**批准的政治局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简短的开场白后,邓小平宣读了**亲自审阅批准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要点》内容如下:一、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等诬告迟群、谢静宜,矛头实际上对着**。根据**指示,清华大学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就刘冰等同志的信展开了大辩论,并已扩大至全校师生。二、**指出:刘冰等人来信告迟群和小谢,“动机不纯,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的指示非常重要,清华大学出现的问题绝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有些人总是对化大革命不满意,总是要算革的账,总是要翻案。通过辩论,弄清思想,团结同志,是完全必要的。三、**指示,要向一些同志打个招呼,以免这些同志犯新的错误。
念完《要点》后,邓小平讲:“下面稍微说明几点。”他所作的“说明”,主要是以下几点:一、“三个正确对待”的问题,也就是**所说的要正确对待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二、**说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党的基本路线,有一种提法,说以**“三项指示为纲”,这是不正确的。阶级斗争是纲,其他两项是目。三、要正确对待新生事物,应该支持和肯定,不要指手画脚,教育界和各行各业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四、老中青三结合,特别是对青年干部,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不对。最后,清华这场大辩论很快要扩大到全国,至少扩大到教育、化领域。
邓小平传达的《要点》和他的讲话,实际上是“奉命”把**对他的批评向老同志们做个通报。而**指示召开这次会议,则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让邓小平在传达的时候当众作个检查;二是要通过这次传达,切切实实地给老同志们“打个招呼”,要大家都知道**的态度,让老同志们回头转弯,不要再“犯错误”了。
11月26日,**中央发出通知,将《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扩大传达到党政军各大单位负责人,并要求进行讨论,将讨论情况上报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