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将在七零

第71章 出行

张彧随后又说喂兔子要注意的事,都很简单,他虽然很少动手喂,但该知道的还是知道。

凌江听了很心动,可以把自家正房右侧通道整出来,前面垒半堵墙,就能养,这很容易,兔子吃的草自己和堂弟妹妹们去割草,又不难。

每天割点草喂,按兔子这长的速度,除了留繁殖的公兔母兔,两三个月就能杀来吃肉,简直不能太好。

沈秋阳心微动,不过想到很爱干净的奶奶,打消念头,吃肉和张彧换好了。

封谚觉得自家也可以这样养,二叔自己就能从山里套到活兔,不用从张彧家换。

沈秋阳听到猪叫,去看下猪圈,过来说:“张彧,你家三只猪,长得圆嘟嘟”,年底又能和他换肉,张彧家的腊肉很香。

凌江细看张彧的菜园子,什么菜都有,长得郁郁葱葱,吃菜真方便。

张彧去摘几个黄瓜,回来分给每人一个,自己拿起来就吃。

收完麦子还要种稻谷和玉米,还是在农忙中,张彧吃完黄瓜说:“我们摘点菜,晚上我做饭”。

沈秋阳一听张彧说他做饭,马上说:“张彧,你会做吗?”。

张彧说:“能入口,你们嫌弃没法了,大队赶着种下一茬庄稼,我娘不能早回来做饭”。

凌江说:“没事,能入口就行”。

封谚说:“熟了就行”。

沈秋阳看两人,看张彧去摘番茄,不再提。

张彧摘了番茄,红豆角,黄瓜,蒜苗,番茄摘多一些,每人拿一些到前面厨房。

烙饼,擀面条,张彧都不会,二米饭他会煮,于是晚上主食就是二米饭,玉米碴和大米。

他先洗三斤玉米碴放到大陶锅里,加多些水煮,煮半个来小时后,洗三斤大米放进去一起煮。

等放大米时间里,在铁锅里煮一条腊肉,腊兔肉,腊鱼,煮软拿出来清洗。

然后切红艳艳的一半番茄,放小盆里,撒入白糖腌,一个菜就做好,多简单。

张建设割兔子草回来,向厨房看一眼,见是三哥在做饭,吃一惊,在厨房门口喊:“三哥,你做饭?”。

“嗯”,张彧应声:“喂兔子去吧”。

听说是喂兔子,凌江三人跟着去看。

林三丫下工回家洗手就能吃上饭,看桌子的菜,番茄炒鸡蛋,蒜苗炒腊肉,腊兔肉炖豆角,蒸腊鱼,糖渍番茄,凉拌黄瓜,看着不错,有点惊呆。

沈秋阳笑说:“阿姨,都是张彧做的,阿姨你平时都教他吧”,看张彧一样一样做出来,他们都惊呆了。

林三丫微笑说:“我做饭有时他就看看,没有教”,儿子挺厉害的,看着就会做。

这几个菜都容易做,又不是多了不起的事,张彧说:“吃饭”。

菜看着不错,味道也可以,沈秋阳向张彧伸出大拇指。

三人在张彧家住一晚,第二天吃完早饭就回去,村里还在忙,他们不好再留下。

次日张彧上学,课间凌江小声和他说:“我昨天回来去书店查看养殖书,又问了几个人,有个叔叔说公母兔种不能同出一窝,不然生出来的兔崽有问题”。

这个张彧还真不知道,他养的兔子是两窝,早混在一起分不清,他说:“这样,放学后我可以去山里熏两窝,弄两只公的,你家要换?”,问得这么清楚,看来是有心要养。

凌江说:“我奶奶想换两对,有吗?”,沈秋阳和封谚可能要换,还有他村里的,怕不够。

沈秋阳转过来说:“我奶奶爱干净,不能养”。

封谚小声说:“我二叔会套”。

足够,张彧说:“可以,什么时候要?”。

凌江:“后天”。

下午放学回家,张彧去找张清川,和他说兔种公母不能同出一窝的事,张清川感激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多谢彧哥”。

“不客气”。

张彧回到家,就去砍竹子回来,砍成小节,剥成半,编两个竹排,把兔圈隔成三小间,两只大肚的母兔放一间,公的放一间,母的放一间,隔开来,张建来割草回来,看三哥把兔子分开,问:“三哥,为什么分开它们?”。

张彧说:“听人说同一窝的兔子生的崽子不好,把它们隔开来,你喂完兔子和鸡,去和队里养兔子的人家说一声”。

还有这样的事,张建设应:“哦,好”。

张彧第二天上午放学就回家,放了书包进深山里熏两个兔子洞,大兔子收起来,大肚子的两只母兔和五只半大就绑脚放篓子里提回家。

回到家,五只半大的他做了记号,公母分开放兔圈里养,两只大肚子母兔第二天一早上学前,他提到凌家,和起来的凌家人打过招呼后,和凌奶奶说:“凌奶奶,昨天下午进山弄的,这两只母兔不同一窝”。

凌家人看两只大肚子的母兔更高兴,凌奶奶脸上更是喜滋滋,笑说:“张同学有心,听说你昨天下午就请假回家,落下的功课让凌江教你”。

张彧微笑说:“好”,其实差下午两节课没什么影响。

时间不早了,张彧和凌江还有他妹妹堂弟妹们一起出来去学校上学。

之后张彧开始为出远门做准备,在一个星期天,他去县百货大楼买手表,手表票年后叶昆就给他带来,只是年后他一直没去县里,就没买。

买了手表校准,让售货员教会看表,才从百货大楼出来,去黑市找票贩子,年前出了人命,黑市也没见有什么变化,从票贩子手里买到三斤全国粮票。

这是不够,不过他有储物空间,听说火车上买饭不用票,到了地方也可以拿肉去换当地粮票,吃当地美食。

时间过得快,天更热,转眼到期末考试,考完试,凌江小声问张彧:“你打算什么时候去上海?一个人去?”。

张彧说:“就这几天,你也想去?”,早去早回来收山里的玉米,收完玉米后翻地,种一半土豆一半红薯,家里的安排他心里也有了打算。

凌江说:“我和你结伴去吧”。

也好,张彧说:“好,我第一次出远门,很多事不懂”,尽管详细问过叶昆和贺知文,没经历过,心里没底,有个人相伴照应也好。

凌江不好意思地说:“我去最远的地方就是市里,也没有出过远门,火车站也没有去过”。

张彧说:“也可以了”,他对县城外的世界是一头雾水。

沈秋阳也转过来小声说:“我想和你们一起去上海,可是早说好要去我三叔那里”。

张彧说:“下回吧”,他想去的地方很多,总有机会再出门。

沈秋阳说:“我发现你过得很潇洒,有点羡慕”,张彧在家能当家作主,林阿姨都听他的。

凌江点头认同,他爸都五十岁的人,家里还是爷爷奶奶当家,奶奶做饭,每个人每顿吃多少,规划得清清楚楚,张彧家两人粮食够,没有做饭规划一人吃多少一说。

封谚也转过来:“凌江,能帮我买双解放鞋吗?”,他也羡慕张彧过得潇洒。

凌江说:“可以,你要多少码的?”。

“四十一”

“……”。

张彧当天傍晚就去大队部找大队长开介绍信,赵明兴看了看他个头说:“去年放寒假没去,我以为你打消念头了,一个人去?”。

张彧说:“和同学一起”。

那还行,赵明兴边给他开介绍信边说:“去外面人生地不熟,小心些”。

张彧说:“自然”,随即又问他:“大队长想买什么吗?”。

赵明兴说:“晚上我回去问问,如果要,明天和你说”。

开了介绍信,晚上吃饭的时候,张彧和林三丫还有张建设说:“介绍信我开了,后天走,和凌江一起去”,去上海的事,他之前就和两人提过。

张建设羡慕三哥能去大城市玩,决定好好练武,以后挣到钱,他也要出去玩。

林三丫听儿子说和凌江一起去,心里松口气,儿子没出过远门,一个人去她担心,凌江是城里孩子,有他一起更好,她细声说:“你们两个去外面有事要一起商量”。

张彧应:“好,我会托华明伯,还有铁万伯,清川他们照看一下家里,有事去找华明伯和清川”。

林三丫应:“嗯”。

晚上天黑后,张彧去张华明家,拜把他帮忙照看家里,张华明笑应:“这是自然,市里老李答应教你开车,学车的事你有什么打算?”。

张彧说:“等我回来后再计划,华明伯,要帮你从上海带什么来吗?”。

张华明说:“有,帮我带个梅花牌手表,我问问你明伯母要带什么”。

“好”。

记下张华明要买的东西,收了钱,张彧又去张铁万和张清川家,拜托他们照顾家家里,也帮他们捎东西回来。

次日张彧进山里查看一下玉米地,到水谭边把储物空间里三只野猪处理好,分拆收起来。

消息传得快,这一天,队里都知道张彧去上海,傍晚有不少人来托他买东西,有钱给的就应记下来,

没钱给又叫带东西的他就记在另一个本子上,和人家说:“我先记下,钱还有就买,没有就不买,我买回来有钱拿钱来换,没有钱拿麦子来换”。

给了钱的人在一旁听到,就说:“哎呀,铁蛋,还可以这样?那我还想买两斤毛线,要亮的颜色,有钱你就帮我买回来,回来我拿麦子来换”。

张彧应:“可以”。

先前托买东西的人本想让铁蛋先帮忙付钱买回来,自家以后再慢慢还钱,听了张或的话心有不满,有旁人在,却不好说什么。

托张彧买东西的还有知青点的人,男女都有,他也应,收钱记下。

等到差不多九点,才没人上门,张彧看了看清单,要帮带的东西零零碎碎的还不少,他决定大部份寄回来,随身带一点就行。

他收了本子,和一边的亲娘说:“明早不用准备车上吃的东西,天太热放不住,我有全国粮票,听说火车上买饭不用票,我不在家,你做饭也不要省”。

林三丫细声说:“我知道,你们路上小心”。

“嗯”。

夏天行李带得少,第二天早上,张彧和凌江到县城,九点坐上去市里的班车,县城离市里有三个小时的车程,路上还算顺利,两人都没有晕车。

在市里下车,在汽车站附近的国营饭店吃碗面,和服务员问怎么坐车到火车站后,两人坐公交车去火车站。

从公交车上看出去,张彧发现市里的房子比县城好很多,车里的人,路上行人穿的衣服也比较好。

两人到火车站,看火车站上面的牌子,去售票口买票,买到下午四点的票,座位号是连一起,是直达上海的过路车,下午四点上车,预计后天早上到站,在车上的时间是一白天两个晚上。

拿到票从窗口前出来,张彧问凌江:“离上车还早,要去转吗?”。

凌江摇头:“我不想,你想去转?”。

是有点想,不过可以下回再来,他说:“算了,我们去候车室”。

下午四点半,张彧和凌江进站上火车,上车前,张彧向火车头看看,又向后看了看,车很长。

两人上车,车上人不算多,他们票上的座位没人坐。

坐下来后,张彧说:“之前听叶昆说他回家,车上人挤人,我们运气不错”。

凌江笑说:“年底肯定挤”。

坐上车十来分钟后,火车开动,很稳,和坐汽车完全不同。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