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动乱
随着南洋的战火越演越烈, 夏国底层也开始不稳定起来。
这些年夏国的工业发展速度极快,农业方面进展也不慢,许多高产良种以及化肥农药, 都进行了推广, 按理说百姓的日子应该好过了才对。
但是贪污腐败的问题一直存在, 一层层的搜刮之后, 农民能剩下的东西真的不多。再加上土地兼并情况严重,老百姓手里的良田越来越少,不少人只能成为佃农长工, 或者背井离乡去打工, 日子过得越发艰难了。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导致夏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陈昭想了许多办法, 但是都不起效,她手里能用的人还是太少,权利也不够大。最关键的是, 夏国虽然这些年发展了不少,但是骨子里是腐朽的, 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阶级层层相护, 真正办实事的官员太少了。
而陈昭教出来的学生, 累计起来也不超过千人, 其中大半是搞科研的,另外的便是在中央六部任职的多些,地方官员少之又少。而且人心善变, 这些年来, 大家的思想也逐渐分化, 有些更坚定了,有些却被官场腐化, 与旧友同窗分道扬镳。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昭终于相信了谢飞的话,腐肉生蛆,唯有刮骨疗伤才能根治。
一味的求稳求和,只会让创口越来越大,最终病入膏肓。
所以夫妻俩深思熟虑之后,觉得还是要革命。
第一步,便是借东风。
趁着周边各国都在动乱,而民间起义也层出不穷,谢飞联络了一批他从前培养的人手,也扯起了起义的大旗。
第二步,便是劫富济贫。
如今乱起来的地方,在南方沿海一带,那处因为濒临港口,所以建起来许多工厂。
这里本就人多地少,再加上工厂的工钱高,许多农民为了多赚点钱,便纷纷进厂打工,更有甚者把家中良田都变卖了,此消彼长之下,农田便进了地主的手里。可这些日子东洋、南洋和西洋动乱不休,这些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了去处纷纷倒闭,厂里的工人们就没有了工作。
民以食为天,没有工作的工人们填不饱肚子,自然要闹起来。
因为离着海城近,所以谢泽领了镇压刁民的旨意。
不过在谢飞的暗示下,他倒是没有对这些老百姓下死手,只是象征性地放了些空枪,把人吓跑了就不管了。至于拨下来的枪支弹药,还有军饷粮草,留足基本的量后,都被谢泽暗暗扣下来,悄悄运到了西南山区。
那里地广人稀,丛林广袤,藏着谢飞这些年训练的数万私兵。
这些兵可都是吃钱的大户,陈昭夫妻俩赚得钱,一多半都投进练兵和组建根据地上去了。如今有了朝廷这个冤大头,谢飞算是狠狠地薅了一次羊毛,给自己补充了不少物资。
至于第三步么,便是占山为王了。
自从儿子和儿媳出息后,谢飞的父亲为了不挡了他们小夫妻的路,早就卸任不干了。前些年谢泽护驾不利那事儿发生,谢家上下都处在灭顶之灾的恐慌中,虽然最后平安渡过,但是老两口提心吊胆之下,索性出海转了一圈,大大开了眼界。
后来谢飞借着出使的由头,和父母碰了面,废了好大力气,才说服老两口跟着他“造反”。
谢父一辈子从县令做起,卸任之时已经是正二品的总督,政权兵权都抓在手里,治理地方的经验十分丰富。谢父便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直接把父亲忽悠到了西南,帮他去管理根据地去了。
事实证明,谢父干得十分不错。
根据地的基本制度,谢飞直接照搬了他第一世经历的,谢父又因地制宜改动了一些,就更适合当地发展了。至于根据地所属的地方官员,也都是谢飞和陈昭精挑细选的,属于他们组织的第一批骨干成员。
历经几年的发展,根据地如今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工业体系,完全能实现自给自足,而且防御体系也建的差不多了。
趁着全国起义的风,他们也拉起了革命大旗,宣布从夏国独立。
夏国到处都是战火,在这样四面楚歌的时候,云若华宣了陈昭入宫。
从前无话不说,引为知己的师☆仙☆女☆整☆理☆徒俩,如今见面却良久不言。
陈昭在心中暗叹,权利真是腐蚀人心的毒药,如此轻易便叫人面目全非。
从前的云若华骨子里有勃勃生机,有不屈的野心,有想要改变世界的壮志。可是现在的她,眼睛里的光彩消失了大半,反而充斥着欲望和蔑视,对下位者的蔑视。
如今的陈昭对于她而言,就是下位者。
尽管云若华刻意做出一副和气的样子,陈昭还是能敏锐地察觉到,和当初柳轻眉给她的感觉一样,这婆媳俩最终还是走向了同一条路。陈昭想着自己和柳轻眉见的最后一面,觉得对方真是有先见之明,早早的便看到了今日之景。
“老师,你说为什么百姓要反呢?”
面对云若华的询问,陈昭迟疑片刻才回道:“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太后娘娘早前在学院上课的时候,咱们学过的。‘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云若华凝视着她,满心不悦地问道:“老师的意思是本宫无道,所以百姓才纷纷起义造反?本宫虽然不敢说自己励精图治,但是这些年也算是勤勤恳恳,夙兴夜寐丝毫未曾懈怠,又不将就吃穿用度,不曾叫百姓纳贡增税!”
她越说越是愤怒,可陈昭的面色却丝毫未变。
半晌,等到云若华情绪平复下来,陈昭才说道:“太后娘娘,您是励精图治了,但是夏国疆土何止千千万,为官者又岂止千千人?您怎么能保证每个人都如您这般?多得是搜刮民脂民膏,逼得百姓卖儿卖女之人,如此,他们岂能不反?”
“老师是说,地方官员不作为?这怎么可能,本宫每年派出去那么多御史钦差,就是提防这些人欺压百姓,难道全不中用吗?”云若华霍然起身,厉声呵道,“难不成朝廷没有给他们发俸禄吗?这群狗胆包天的败类,误我大事!”
“官官相护乃是常态,再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俸禄怎么能满足得了他们的胃口呢。”
“那依老师来看,该如何解决此事?”
陈昭抬头看了云若华一眼,斩钉截铁地说道:“杀!”
“乱世需用重典,如今这些贪官污吏已经扭成了一团,即便是派些钦差大臣下去,要么就是同流合污,要么就是死于非命。要想根治,唯有连根拔起,刮骨疗伤,才有一线生机。早在三年前,乱象初显的时候,太傅等人就告诉过太后您,不可姑息养奸,需得从根子上定好法度,只可惜……”
云若华听了这话,却显得十分犹豫。
这些官员盘根错节她当然知道,一直隐忍也是因为忌惮他们背后的势力,害怕贸然动手会引起朝堂动乱,反而叫她自己地位不稳。
但是陈昭却没有这个顾虑,她都已经决定要反了,何谈什么朝堂震动,时局不稳。
如今越是不稳,才越有利于她下一步的规划。
再说了,杀了一批官员,就得补上一批新的官员,她手里可还有许多学子摩拳擦掌,等着上位呢。
云若华犹疑再三,眼看着民间起义的火越烧越大,她实在无法听之任之。捡着闹得最凶的地方,云若华下令杀了几个知府知县,算是给百姓一个交代,也算是敲山震虎,警告那些人不要做得太过分。
可惜这举动作用不大。
若是云若华从前听从陈昭等人的建议,防患于未然,如今倒是还有挽救的可能,可是如今早就不成了。
不过趁着这个时机,陈昭暗地里筹谋,总算是把她早就培养好的几个人,安到了空出来的位置上。再加上朝廷大出血了一笔,免除了这些动乱之地三年的税款不说,还额外给了百姓安家银子,让他们好歹能活下去,就更利于陈昭行动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些人背后有陈昭撑腰,到了地方后第一件事就要开仓放粮。
可惜衙门的粮库里头空空如也,都被前任官员给贪了个精光,非但如此,当地的豪绅地主们也都纷纷抵制新官员,让这些人空有满腹豪情,却丝毫没有行动之力。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其中一个新官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公示了罪名,又从朝廷借了兵,把这群蛀虫连根拔起,抄家的抄家,杀头的杀头。
至于查抄来的金银珠宝,房屋商铺,一部分上交给了国库,另一部分作为灾民救济款,分给了当地的百姓。除此之外,大片大片收上来的良田更是派上了大用处,按着当地户籍百姓的人头划分,家家户户都能分得到几亩良田。
如此一来,百姓手中有了钱也有了地,就不再嚷嚷着起义造反,都安安生生地静下心过日子去了,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
对于云若华来说,杀几个地主豪强就能解决麻烦,还是顺带收一笔财富到国库,实在是再划算不过的买卖。所以在她的支持下,其他新上任的官员纷纷效仿,居然提前实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