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在匣

第28章 碰面

◎敢问将军贵姓◎

卫明姝提裙踏上马车才发现, 这辆马车比自己平日坐的马车要高一些,猛然意识到这不是自己侯府马车。

车夫本也是刚准备离开, 见到卫明姝折返欲言又止。

卫明姝顿时一噎, 脸色稍缓,语气平和地解释道:“忘记拿了些东西。”

卫明姝回到国公府,便直奔库房而去。

她的嫁妆和贺礼是她自己看着清点的, 自然是知道放在什么位置,她也还没来得及看这些贺礼。

卫明姝先翻到的是县主送她的花开并蒂图。

她暗自感慨,还是县主送的礼物比较正常。

随后她就看到了锦盒中的一张小字条。

“明姝虽已成婚,但勿忘承诺之事。”

“......”

她这都是些什么朋友?

卫明姝卷起那副画, 很快又寻找到了那只木匣子,打开便看见一支玉钗下压着几本薄薄的书。

她拿起一本想确认一番。

“啪!”卫明姝只翻了几页便快速合上了那本册子。

老天,这都让她看见了什么。

她嫂嫂婚前予她的那本, 她也扫了几眼, 可相较于这本可以算是九牛一毛。

她眼下只能想到香/艳二字来形容。

幸好她发现的早, 这东西是万万不能留在这国公府的。

“夫人?”一道声音从身后传来, 把卫明姝吓得不轻。

“嬷嬷。”卫明姝双手背到身后,连带着那本书也藏了起来。

“嬷嬷怎么来了?”

“刚才看到夫人来库房,想着是不是有什么事, 可是要搬什么东西?”

卫明姝眼睛乱瞟了瞟,恰巧瞥到自己的嫁妆,“房中的那架梳妆台似是有些老旧,嫁妆里正好有一架新的,便想着拿出来换了。”

安嬷嬷总觉得卫明姝反应有些奇怪。

这姑娘和杨英真是颇为不同。不仅难伺候, 生病了也不愿让府里人知道, 每次煎药也只在自己院里煮, 还总派身边的丫头嘱咐她莫要把生病的事说出去。

什么事都要偷偷摸摸的, 都是一家人,也不知道这些事有什么好遮掩的。

安嬷嬷心里虽这么想,可终究听了卫明姝安排,“那老奴差人来搬一下。”

“嗯。”

卫明姝趁着安嬷嬷在叫人的路上,匆匆将书放在匣子中合上,将匣子藏在库房最角落,想了想又有些不妥,又将一个大箱子摞在上面。

等下次趁着人不注意,她得想办法把这匣子移回娘家。

卫明姝出府的时候又捎带了一把伞,那伞柄上雕有细致的云纹,伞柄下挂有一串玉色珠穗。

这天阴沉沉的,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落雨。

她又回到了药铺,任玉荷正在药铺中抓药,见到卫明姝来了,便向任医正打了声招呼,两人又回到了里间。

“刚才叫你都叫不住,至于这么大惊小乱。”

卫明姝避而不谈,“你不是说要同我说正事吗?”

“哦。”任玉荷清了清嗓子,“明姝,你可说对了,咱们药铺最近还真多了许多胡商来采买药材的。”

卫明姝从容问道:“可有记住名号?是哪支商队?”

胡商与普通商队不所不同,胡商若来长安做生意,除该有的通关文牒外,还会有吏部授其的身份文牒,商队中每个人来京城采买都需佩戴,以便官府随时查验其身份。

而胡商采买运输的所有物品,也需要逐笔报于户部清点,再由户部下发文书,方能安排运送出京。

“按你的嘱咐,除了利特商队的那批商人,其余的全都记下了,其中还有几支刚来京城的商队。”

大黎初定之时,西蕃正值内乱,自顾不暇,利特商队本是西蕃之外的游牧外族,因着战乱在古道上经商贸易。

早些年,古道上行走的商队几乎全在利特商队名下,近些年西蕃战乱不断,古道贸易时常被阻截,利特商队受到了不少影响。

如今西蕃十四部统一,安排了不少自己的商队来长安做买卖,利特商队逐渐淡出古道,但仍还存在,但这来往商队的性质也逐渐变了。

“他们可有大量采买药材?”

“未曾,不过倒真也有几个来采买伤药的,都没卖给他们。”

“嗯,那就好。”卫明姝抬眼,想了想又道:“若下次再有新来的胡商,不论买什么,都直接找些理由打发了,如今这关口,这种生意咱们能不做就不做。”

西蕃不同于北凉,早些年大黎分崩离析,西蕃因着内乱不断,没有如北凉般趁虚而入。

大黎新政之后,需要大量钱财恢复民生,便打通两国古道,互通贸易,西蕃每年也都会派使者前来进贡朝拜。

如今西蕃十四部稳定统一,北凉既灭,西蕃日渐强盛,不免**。

但如今边境虽常有摩擦,也没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明面上还是邦交,况且两国商队来往密切,盘根错节,也不好明着不做人买卖。

可看局势至此,怕是之后难以避免一场战事,这生意能少做便少做,总不能凭白惹上是非。

现如今看来,西蕃怕是要有一番动作,他们侯府其他的生意,她也该如此嘱咐下去。

“好。”任玉荷又想到什么,“对了,阿耶说要给你换个方子,等你家郎君回来,问问他看什么时候去趟你府上去?”

卫明姝皱眉,“好端端的,为何要给我换方子?”。

这事何必还要问沈轩?

“阿珠,你既已嫁到了国公府,你们日后难道不想着有个孩子吗?”任玉荷问道。

卫明姝一时语塞,摇了摇头叹笑道:“你们倒是管得挺宽。”

“什么叫管的宽,我平日也不说,总和你胡闹,本是想着你不打算嫁人,可如今这般,你这副身子当真该再好好养养的。”

卫明姝若有所思,委婉道:“此事再说吧。”

她这副身子什么状况,她自己清楚,这病的病理过于复杂,一时半会儿恐怕是好不了。

“此事再说吧。”

“什么叫再说,我阿耶好不容易给你调的方子,那里面一副药还颇为难得,还托阮家三郎出城寻了好几日,估摸着最近已经要回来了。”

卫明姝疑惑道:“阮公子?”

“嗯,阮三郎说,你成婚那些日子他在城外忙,没能赶回来,也没能送去什么贺礼。”

卫明姝愣了愣,她以为阮文卿在她没来她的婚礼,是多多少少有些介怀,可若真的介怀,为何又要送她药材?

任玉荷知晓她的心思,叹了叹,“阿珠,有些东西错过了便当它错过了,也没必要因着......无缘无故失去一个朋友不是?”

卫明姝愣了愣。

说的也是,为了一段朦胧的情感,失去一个朋友,当真没有必要。

既然他都不曾介怀,还为着自己寻药,那她又在躲些什么?

卫明姝又想到什么,“你是怎么......”

“我怎么,你的心思我还猜不透?”

她如何不知道她心里的那些心思,阿珠从前一直想嫁给阮公子那样豁达潇洒的人,想让他多带她出去看看。

可她既是答应了与沈家结亲,那沈将军必也是说了什么,她家阿珠才会开口答应、

——————

几日后,国公府收到来报,徐州已定,不日军队便会返回长安。

茫茫山道上,大雨滂沱,山谷两侧泥石滚落,阻断了不少归家人的路途。

沈轩所此去徐州剿匪倒是十分顺利,他本想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却不曾想被这山雨挡住了去路。

“将军,咱们不如绕道而行。”徐副将说道。

沈轩勒马,看了看四周。

此为回京最便捷之路,若要绕路返回怕是要再耽搁一日,而如今亦有不少来往商队困于此处。

他略微思索道:“原地修整,雨停后开路。”

山中气候变化多端,待雨小些后,沈轩便将开路之事安排下去,“你去问问被困此处的商贾,看能不能再多借些凿石铁具来。”

他们行军虽也有这些东西,但多是备着以防不时之需,眼下这情况,若能问行走商贾借一些,他们便都可快些赶回京城。

“将军,前面已经有人在准备开路了。”

沈轩有些意外道:“哦?随我去看看。”

远处塌陷阻断处,一队商贾正着手凿穿巨石,井井有条地搬运着。

一身穿青竹衣衫的年轻男子正指挥着人手,当是那队商队的领头人,男子衣摆上已沾了些泥土,虽撑着伞,袖上已是浸透了雨水。

沈轩上前问道:“阁下可是在此开路?”

男子回过头打量了他片刻,见此人身披铠甲,气宇不凡,身后还跟着一批军士,便知当是路过此地的将领,只是如此年轻的将领似也是不多见。

男子立刻明白了来者之意,也不做推脱,“正是,将军可是需要在下帮忙?”

沈轩见他如此爽快,笑道:“阁下既已安排好,不如我再派些人手协助阁下开路,这样大家都能快些回京。”

男子躬身行礼,“那便多谢将军了。”

仅半个时辰,路中碎石便已清理干净,双方人手皆歇整片刻,即刻准备启程返京。

“将军若信得过在下,可否一路返京,近日山雨频发,怕是沿途还有类似之事。”

沈轩转过头看了眼男子,还是警惕的问道;“阁下是哪支商队?可有通关文牒?缘何带这般少人,”

男子笑了笑,掏出腰间别的银纹铜牌,“在下姓阮,乃家中三子,受父母所托来京城做生意,此为岭南阮家商队。

此次出京,乃是为表亲寻些药材茶种,作为新婚贺礼,也并非为着买卖交易之事,所以带的人手并不多,将军大可放心。”

沈轩仔细端详了几眼纹牌,笑道:“原来是阮家的公子。”

阮家商队遍布整个大黎,北境初定之时,阮家也曾在凉州城有些生意,这家在北境做生意时,常设粥铺施粥济民,倒给他留下了些印象。

“那便同行吧。”

“敢问将军贵姓?”阮文卿见沈轩有些怀疑打量的神色,又解释道:“在下家中幼子,初来京城,人生地不熟,将军肯助我商队开路,在下感激不尽,想趁此机会结识一下。”

“在下姓沈,单名一个轩字。”

阮文卿听后,呼吸却屏住了一刻,手中那把坠着珠穗的伞有些没握稳,下意识往后收了收,又不禁多打量了他两眼,神色微动。

他当然听过此人,卫明姝成婚那几日,他终究是给自己找了些事忙,离了京城,没有见到沈轩。

不想会在这儿遇上。

沈轩却没再看他,“结识倒是不必刻意,在下也是刚回长安,若是有缘,自会再聚。”。

一声令下,队伍快速收拾整顿,朝着京城而去。

作者有话说:

利特商队灵感来源为古丝绸之路栗特商队,私设众多,请勿仔细考究~

本章为随机掉落章

沈轩:有缘不想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