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级画师的古代科举日常

第77章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对慕书玉倒不太适用。

毕竟慕书玉没有参加殿试之前,便在京城里较为出名了, 如今, 只不过是“知名度”更为提高。

黄金屋书坊的许愿墙还被更名为了“状元墙”,倒引得更多人前来挂木牌。

而慕书玉在琼林宴过后,得了天晟帝亲自取字, 表字“琳琅”。

这一殊荣, 也无疑令慕书玉名声大涨。

具体表现为,外出有人围观,且多是女子, 就算在家里, 安定伯府上最近这几日也是来来回回的踏进了几波人。

无一例外, 皆想找安定伯谈一谈有关于慕书玉的婚事问题。

十六岁,年龄在古代来讲是不小了。

不过幸好安定伯每次都笑容满面的接待客人, 却一次也没有答应过,俱都含糊过去。

毕竟慕书玉的婚事可能牵扯的利益不小, 需得慎重决定。

这倒令慕书玉暂时松了口气。

安定伯府她看也是不能待了, 便每天前去老师尹道元的府上躲着,反正离任职还有几天。

一甲状元授修撰, 担任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品秩为从六品, 主要的职责是掌修实录, 记载皇帝言行, 进讲经史, 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等。

总得来说, 这官职要干的活不轻松, 品阶也低,在皇帝身边做事,一言一行都要谨慎,就连说话也得思量再三。

相当于受苦受累终于科举及第,就算是一甲三名,也还得再从底层做起。

所以,一般官宦子弟,世家贵族等少有参加科举的,倒不如父辈蒙荫来得更为直接。

不过,寒门子弟想要为官却只有这么一条路可走。

好在官场有句话,叫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努把力,说不定还能拼上阁老的位置。

而如慕书玉这般的情况,诸多名誉加深,却是古往今来都少有的。

更别提,慕书玉才考中状元就入了陛下眼里,亲得陛下取字,前程怕是不会差的。

琼林宴结束后,慕书玉又给姚芷娴去了一封信件到青州县,告知她京城这里的一些情况。

至于有关于娘到底要不要回来京城,目前,慕书玉还没有确切的决定。

所幸,最近的事情接二连三,安定伯暂时没有空闲再来找慕书玉说这件事。

因为殿试过后不久,便是太后的六十大寿。

这天,京城的城门处低调的驶入进来一辆马车,街道上熙来攘往的,人数不少,是以,这辆马车只能慢吞吞地往前挪着。

“小姐,咱们总算是到京城了,这一路上我可是提心吊胆的,生怕出什么事情。”

马车里,丫鬟看了眼外面便放下手中的帘子,转头说道:“小姐,小姐?您快别看了,马车摇晃,当心眼睛受不住,陪红月说说话么。”

崔绾闻言,无奈地放下手中书本,抬眼笑道:“你呀,聒噪的和只鹦鹉似的,这一路上都没有停下来过。”

“再者,怕什么,进京城前不是有驿站驻军护送我们么,能出什么事。”

“你就是胡思乱想,瞎担心。”

倚靠在马车软垫上的女子穿着一身水绿色淡雅裙装,宛如一朵盛开的青莲,秀雅温柔,清澈似水,眉眼间自有一股叫人移不开的魅力。

一眼便知,这是气质更胜于长相的女子,才貌兼备。

热闹的吆喝声、叫卖声不断地自马车外面传来。

崔绾放下书后,不免也被街道上的喧哗所吸引,便掀开一点帘子看了看。

红月在一旁道:“小姐,我们直接先去瑞亲王府吗?”

“嗯。”崔绾轻轻应了声。

崔澜有两儿一女,女儿便是裴妙珩的母亲,瑞亲王王妃崔翎霜。

大儿子为崔凌宏,是清河崔氏下一任的家主。

二儿子崔凌枫,也是年龄最小的,崔翎霜为崔凌枫的姐姐。

崔凌枫在扬州为官,官职为按察使司按察使,正三品,主要职责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

崔绾便是崔凌枫的独生女儿。

这次,她一路从扬州过来京城,是由于她父亲崔凌枫要调职回京。

当然,不是现在就调职,想要动身,还得等到太后的六十大寿之后呢。

而崔绾无疑是提前出发,并且很有主意的没有和父亲商量一下便走了。

等出扬州城后,她才派人回去送信,崔凌枫无奈之下,只得让沿路驿站驻扎的士兵一路护送女儿进京。

崔绾虽然外表温雅柔弱,可若是这样以为她好拿捏欺负那就错了。

至于为什么要提前来京城,有两个原因……

时间很快就到了太后寿宴这日。

慕书玉接替上一任的翰林院修撰,已经开始掌修实录的职责三日之久了,另大多需要跟在天晟帝的身边,记载天晟帝的言行,就犹如秘书一样。

这三天过得很是平常。

天晟帝虽然欣赏她,却也不是时时刻刻与她说话。

作为皇帝,无论出行身边必然跟着不少人,慕书玉的职责就是在角落里工作,存在感必须不显眼,安静记录。

否则,人人都看到,那这翰林院修撰之职就没有做下去的必要了。

既已为官,那么如今这日太后的六十大寿,慕书玉就不必作为伯府的家眷出席,而是另有官员一边的席位可坐。

更何况,太后的寿宴也不是什么家眷都可来。

就像是慕书玉的四叔慕正朗,任职正五品户部郎中,可携带家眷参加寿宴,却没有带着郑氏。

慕书玉临出伯府前,还看到郑氏一脸幽怨不满的神情呢。

除却慕书玉担任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外,榜眼姜游和探花郎薛文礼皆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二、三甲进士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等。

此刻,慕书玉便与姜游、薛文礼等人坐在一起,关笙在后面一点的位置,往前倾个身就能够与慕书玉说话。

“书玉,你送太后什么寿诞贺礼?”关笙小声音问道。

慕书玉身体往后靠了靠,答:“贺寿图。”

他们这些人官位不高,坐的位置便离圣前较远。

至于一众官员们送给太后的贺礼,一般在他们进来时就已经被太监给记录在册并收走了,哪里会特意带到寿宴上。

除非是太后的儿子儿媳、子侄等,那才有特殊权利,当场献上寿礼,聊表心意。

慕书玉最为擅长书画,送礼自然就是送的贺寿图。

姜游、关笙、薛文礼等人都是第一次做官,能拿出来的礼物中规中矩,都是祝太后长寿的东西。

他们这些小官员的礼物也就是记个名字罢了。

慕书玉本来是这样想的。

但在天晟帝请出崔澜后,说起崔澜来京城里却先进宫的理由。

“朕请崔太傅来京,是要重编《万恪图录》。”

“《万恪图录》若能够重新整理好,于朕、于大盛朝来说无疑寓意深远。”

“是以,此事极为重要,不能马虎,思来想去,朕觉得唯有崔太傅可担此重任。”

崔澜拱手行礼道:“陛下过誉了,崔清河早已致仕,如今不过一介布衣,当不起陛下的一声太傅之称。”

天晟帝亲自扶起崔澜,道:“太傅一日曾为朕的老师,便一辈子都是。”

“当年你我年岁不差多少,现在,朕和太傅都老了,难道太傅还要与朕计较一个称呼不成。”

“陛下正当盛年。”

“哈哈不提这些……”

天晟帝与崔澜说着话,下面也在交谈私语。

有官员便低声说道:“《万恪图录》并不是一书,而是百书,自前朝便有,传承已久。”

“一代一代的下来,又早已不知往其中增添多少东西。”

“所以,陛下所言重新编修便是必须的,这也是能够会泽万民、传承千秋万代的功德好事。”

“若是由崔老先生牵头负责,那的确再合适不过。”

“曾经的太傅,名满天下,又是世家贵族清河崔氏的家主……”

“但,重编《万恪图录》一事,肯定不止一人参与,不知陛下还会选择谁……”

这虽然必是一件极为耗时间的事情,但如果可以参与编修,哪怕要将精力全部都投入进去,可若留下名字,往后参与者岂不是能在历史留名?

陛下还会选谁呢?

一些官员们不免对此疑惑、或者也想加入,从中捞一把好处。

直到太监高声宣慕书玉上前觐见时,他们心道,不会吧,难不成陛下要将此事同交予这慕书玉?

他才多大年岁,就算六元及第,史无前例,但这种事情也不是他能参与的,资历不够。

陛下,未免也对这慕书玉太过于看重了。

慕书玉也在疑惑,听宣上前,跪拜道:“陛下。”

“起来吧,这是在太后的寿宴上,且放轻松些。”

天晟帝随即转头对太后说:“母后勿怪,朕借此机会在您的寿宴之上说这些事情。”

慕书玉听话站起,借机看了眼太后长什么模样。

老太太慈眉善目,瞧着倒很是和蔼。

太后闻言笑道:“怎会怪陛下,哀家一直好奇这新科状元长什么模样,如今总算是瞧见了,当真是仪表堂堂,当得琳琅美玉之称。”

“太后过奖了。”慕书玉忙行礼谢道。

天晟帝又给崔澜介绍了一下慕书玉。

崔澜瞧向慕书玉的目光有着毫不掩饰的欣赏之意。

他点头道:“老夫进京后便有所耳闻,年少有为,后生可畏啊。”

“陛下能得这样一位状元人才,幸事矣。”

天晟帝:“那太傅觉得,状元可参与编修《万恪图录》一事吗?”

作者有话说:

女主送的贺寿图肯定不一样~下章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