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做刘禅

第497章 让子弹飞一会儿

姜维遗憾之余,远在成都的刘闪也在思索。

在春秋时期或以前,南船要想北上,只能由长江东行入海,再北上后逆行入淮水。

这条水道虽能北上,却绕了很远的路,还要冒着入海航行的风险,十分不便。

到了汉代,淮水以北的水道四通八达,而长江与淮水之间,也有了两条水道相连。

第一条,自然是西汉时期形成的濡须水、巢湖、施水和肥水水道。

此时,这条水道因为两国贸易的原因,暂时不能通航战船。

第二条,就是邗沟。

在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长江边的广陵之邗口向北,经由数条天然湖泊,在末口镇入淮河,但直到东汉末年直至现在,这条航道并不通畅。

去年的灭吴之战结束后,大军急需休整,再加上两国之间贸易扩大的原因,刘闪与姜维经过慎重考虑,与魏国划定了巢湖贸易区,这给大汉带来了丰厚的贸易回报。

姜维多次向刘闪保证,巢湖的水道不影响东线大军的北上战略:汉军虽然失去了这条水道,但在同时,魏国的合肥、寿春防线也付之一炬。

东线大军的战线东移,水师的优势难以发挥,后勤补给也变得压力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刘闪又在朝上提出开凿运河的建议。

“陛下!我与魏国正在大战,运河的开凿需要数年,远水难解近渴,此时不宜开凿运河啊!”

“陛下,此时的大汉,国力比几年前强盛数倍,但开凿运河需要动用数十万徭役。若是强行开凿,民力难以为继,请陛下慎察!”

“蒋大人,顾大人,朕只想挖条小河连接淮水和长江,并非只为战船北上。运河一旦开通,对促进杨州、徐州的农田灌溉和航运大有助益,将有数十万百姓获益。以我大汉现有的国力,挖条小河应该不难,众卿为何如此反对?”

“陛下,我大汉正在对魏用兵,此乃复兴大汉的关键时期,应该集所有民力于军事作战和农业生产,此时开凿运河确实不妥,陛下,切不可强为啊!”

“陛下,开挖运河耗时日久,绝非三五年可以为之,耗损民力至少以百万计;我大汉国力虽强,但与魏国相比仍有差距,若强行开挖,国力必然衰退。微臣以为,只能等到北复中原,国力强盛之时方可为之,恳请陛下三思!”

“既然如此,那……朕就先不挖运河,征调百姓拓宽邗沟,这应该不难吧?”

“陛下,此事也不可为之……”

“罢了!”刘闪有些生气,喝止住顾雍,然后将目光转向孟光:“孟大人,依你之见,拓宽邗沟或是开挖运河,究竟是利是弊?”

“陛下,依臣愚见,不论是拓宽邗沟还是开凿运河,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然,此时确实不宜大兴水利,请陛下慎察之。”

“孟大人,连你也反对开挖运河?”

“陛下,微臣惶恐……以微臣愚见,若要开挖运河,至少十年后方可为之……”

“罢了,散朝!”刘闪不悦地说道,确实有些生气。

“陛下,微臣还有事上奏!”张休上前说道。

“何事,速速奏来!”刘闪耐着性子说道。

“陛下,成都城内,太学生请愿之事,还请陛下速速彻查。若不彻查,恐会愈演愈烈,恐会蔓延至其他郡县,届时……”

“不必查!”刘闪不悦地说道:“朕说过,此事与黄局长绝无关联!张大人,你身为御史中丞,身负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之职,对于朝中或地方之事,自当鉴别真伪。黄局长掌管全国之科技和教育大事,这乃大汉强盛之根本,岂可妄加弹劾?”

“陛下,微臣惶恐……此事牵连甚广,影响甚大,还需尽快查明,以正天下之视听。陛下,绝不可徇私……”

“张休!你好大胆!”刘闪指着张休喝道:“黄局长已经否认此事,你还纠着不放?还敢说朕徇私?你到底几个意思?没事找事是吧?”

“陛下恕罪……微臣只是依照汉律,请陛下公正彻查。若黄局长与此事无关,自当公告天下,以正视听。”

“好,好,好!朕查,朕查!这总行了吧?”刘闪确实气得怒火攻心,当即令道:“御史大夫向朗,一月内查清试卷泄密之事!在这之前,谁敢对黄夫人有半点不敬,朕诛他三族!”

刘闪说罢,愤愤地拂袖而去。

年初,一批吴国旧臣归降之后,在蒋琬、费祎、董允等老臣的举荐下,启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吴国旧臣,张休就是其中之一。

张休,出自吴国吴郡的士族张氏,其父正是已故的吴国重臣张昭;

张休现任「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大夫」之下的属官;

其兄长张承被封「奋威将军」,此刻正跟随诸葛瑾征战于雍州;

张休之族弟张奋,亦获得蒋琬和顾雍的举荐,遥领着九江郡太守之职。

在汉军平定江东之前,刘闪常年在外「御驾亲征」,朝中琐事皆交给蒋琬全权负责;

如今,三路大军皆在北伐,刘闪终于得闲,这才回朝「亲政」。

然而,朝中琐事经常气得刘闪火冒三丈。

张休所说的「泄密」事件,自然是指年初的太学生选拔考试之后,成都城内突然出现的榜文。

这些榜文并未张贴在治所内,而是被人张贴在大街小巷。从榜文的内容看,有人认为考卷的内容已经提前透露给某些人,使得这部分人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太学,暗指太学生的选拔中存存舞弊行为。

榜文贴出后,此事在大学生中迅速传开,大批落榜者聚焦在各县治所请愿,要求公开泄密真相并严处泄密者,矛头直指科技和教育局的局长黄月英。

“饭桶!不学无术的饭桶!大学生不明事理,做官的也不明事理!简直气死我也!”

刘闪离开大殿后,骂骂咧咧地往园中而去,来福引着几个内侍紧跟在后。

“陛下放宽心,向将军已在城中排查,只要抓住张贴者,很快就能真相大白……”

“哼!敢让朕不舒坦,他也别想舒坦!如果姓张的前来求见,不用通传,一律不见!”

“诺!”

“再去告诉那些大臣,就说朕身体不适,近日不上朝!”

“诺!”

“告诉向朗,如果一月查不出真相,就把姓张的砍了!”

“诺!”

“陛下……”

“免礼!”

刘闪胡乱地在园中乱穿,见到王贵人,胸中之气很快就消了一大半,揽着她的腰就往雅竹殿而去。

“陛下,可是朝中之事烦恼?是否需要臣妾抚琴一曲,助陛下静心顺气……”

“不必了。那个老东西一死,朕自然顺气。”刘闪说罢,端起桌上温热的茶水一饮而尽,气又消了一大半。但一想到张休的面孔,又感觉这碗茶白喝了。

“陛下,朝中之事,臣妾不该过问,只是……”

“爱妃,但说无妨。”

“陛下,朝中众臣,若全都是阿谀奉承之辈,自然不会惹陛下生气。”王伊若谨慎地说道,见刘闪并未反对,又接着说道:“陛下,众臣皆是食君之禄,他们犯不着惹陛下生气。若真惹怒了陛下,必是事出有因;其实,敢惹陛下生气的臣子,远比趋炎附势者要好得多。”

“爱妃所言极是,这个道理朕也明白。只是……如此简单的道理他们却不明白!”刘闪仍然气愤难消。

在刘闪看来,黄月英整日呆在科技馆,还要抽出时间培训小学、大学和太学的西席,哪有心思去泄密考卷?

再者,黄月英只是偶尔跟马忠有往来。除此之外,她从未见过朝中众臣,若说她泄密考卷内容,这对自己又有何用?

二人正在殿内闲谈,向宠领着几个宿卫兵匆匆赶来。

“陛下,今晨,末将又在城中发现几张榜文,已经全部取来,暂未抓到张贴者。”向宠说罢,将几张榜文递给来福。

刘闪打开一看,几张榜文的内容各有不同,但都表达出同一个意思:太学生,对兴邦治国毫无关系。

“哼!自作聪明!”刘闪将榜文揉成一团,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陛下……莫非……已经知道幕后主使?”

“哼!敢跟朕玩小花样,他们还嫩了点!”刘闪笑道:“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向朗……恐怕处理不好。”

“陛下的意思是……”

“来福,传旨:长沙郡守朱熹,速来成都复命。”

“诺!”

来福离开后,向宠一脸懵逼地说道:“陛下,张贴榜文者仍未抓获,末将是不是再加派人手……”

“不必!”刘闪肯定地说道:“不用再搜捕,让他们贴!最好将成都城全部贴满!先让子弹飞一会儿,这也不错。”

“子弹……陛下,这……”

“呃……这东西太深奥,说了你也不懂。对了,这几日怎么没见刘璿?”

“回禀陛下:近日,太子一直在城外练兵,少有回宫。”

“新征的大军,不是已经发往关中和襄阳了么?哪里还有兵?”

“陛下,张翼将军的两万兵马,一直驻在城外,从来未曾调动……”

“哦,你不说,朕还差点忘了!”刘闪恍然大悟。

前几年,成都城接连发生两次叛乱,在这之后,刘闪确实在城外驻了两万兵马,由后将军张翼统领;

后来,吴国战事吃紧,张翼被调往前线,这支兵马却一直驻在城外。

向宠见刘闪并未怪罪,赶紧解释道:“陛下,自张翼将军调走之后,这支兵马无人统领,军纪涣散,太子就……”

“无妨!朕并无怪罪之意。太子尚武,喜好军旅,亦是我大汉之幸。如今,成都城再无叛乱之险,这支兵马可转为后备军,令太子勤加操练,随时支援前线。”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