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做刘禅

第284章 帝王之威

由于江陵的外围有无数的轻骑兵在巡逻,魏、吴两国的哨探自然无法看到这一幕。

就在重装骑手日夜训练的同时,魏军仍将樊城和魏延的大寨团团围住,已有破敌之法的刘闪自然不急,他的注意力仍放在陆逊和诸葛谨身上。

刘闪「假戏真做」占领蕲春,本意是诱出诸葛谨和陆逊,但是陆逊仍旧按兵不动,诸葛谨也没有夺回蕲春的打算。

刘闪的最终目的并未达到,心头失望之余,也有点进退两难:战线拉得太长,运粮不便,这是用兵的大忌!

既然预订的目的没有达到,就应该迅速退回,不过刘闪却舍不得失去东进的机会。

“报……”

“陛下!孙权亲率5万大军从陆路来援,已至安庆地界!”

“安庆?”刘闪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急忙查看地图。

从安庆至蕲春大约四百余里,一路上皆是平坦易行的大道,刘闪的目光停留在黄梅以东的雷水。

“难怪陆逊和诸葛谨敢按兵不动!”刘闪冷哼道:“传令:令关索兵进寻阳,然后在雷水一线设防,不许孙权越过雷池一步!”

“陛下,我刚取蕲春,立足未稳就兵进扬州,会不会太冒险了?”蒋舒惊恐地问道。

刘闪未置可否,却问了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蒋将军,依你之见,如果我主力在蕲春按兵不动,孙权将会如何?”

“若是这样,孙权很可能以寻阳为据点,与诸葛谨隔江呼应,将我大军阻在江夏郡。”

“这不就对了!”刘闪笑道:“与其被孙权阻在江夏,不如我主动进兵,先占寻阳,再以雷水拒敌,使孙权跟诸葛谨不能聚兵一处。”

“陛下,话是不错,但是……”蒋舒的目光落在了夏口,不无担心地说道:“我主力兵进寻阳之后,如果陆逊主动放弃夏口抢占蕲春,我岂不三面被围?”

“蒋将军,你说得没错!我军主力已占蕲春并且兵进扬州,夏口再无坚守的必要,陆逊必会回师扬州!蒋将军,你认为陆逊会走哪条路?”

“黄州至蕲春一线有我骑兵巡逻,陆逊必不敢走这条路;我军守着鄂县和黄州,又以铁索浮桥阻断长江水道,陆逊也不可能走水路;陆逊要回师扬州,必走黄石、下雉一线。”

“不错!陆逊必走这条路!”刘闪哈哈笑道:“朕本没打算这么快就进扬州,今恰逢孙权引兵前来,我就猛打孙权,迫使陆逊从下雉方向回师救援!”

“陛下,陆逊与诸葛谨会师于下雉之后,若陆逊走水路袭我寻阳以西,我主力仍会三面被围,对我军也不利啊?”

“蒋将军未思胜先虑败,用兵果然谨慎!”刘闪称赞后指着地图说道:“陆逊要往下雉,必先过江;待他行至黄石附近,我蕲春的骑兵可经浮桥绕至长江以西袭其后路。

届时,我再以鄂县、黄州、沙羡的步卒从后方掩杀,陆逊的前方又有张翼将军的2万大军阻截,他如何与诸葛谨会师?”

眼看蒋舒未再说话,刘闪继续说道:“待陆逊的步卒过江之后,我再令魏容、魏昌和王训将军攻取夏口空虚的吴军水寨;

然后除去拦江铁索,以两千条战船攻取下雉水寨。至此,我战船就能到达寻阳,就算寻阳的步卒三面被围,有了战船便可进可退,有何忧虑?”

刘闪的部署确实没什么问题,蒋舒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一时间又说不上来,于是不再反驳。

“杨州是孙权的老家,孙权不会容许杨州有失。只要我兵进寻阳,陆逊随时都会回师。

传令:立刻给张翼将军加运粮草军资,确保一月之用。蒋将军,这事由你督办,不得有误!”

“诺!”

蒋舒领命而去,刘闪仍然盯着地图,策划着击败陆逊的办法,刘璿突然开口了:“父皇,太傅经常在儿臣跟前提起你。太傅说,你只有在下达军令的时候,才有帝王该有的威严。”

“太傅真这么说?”刘闪扭过头盯着刘璿:“向将军的意思,是那些将领都觉得朕不够威严?或是私下阳奉阴违?”

刘璿肯定地点了点头后说道:“父皇,可能是太傅觉得这样不妥,又不敢当面提出,这才通过儿臣之口进言。”

刘闪不知道以前的刘禅是如何与众将相处,或许除了上朝议事之外,刘禅从未与将士们相处过;

或许刘禅从来就没有真正地上过朝议事,他一直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刘闪则不同,他不想做个孤家寡人!

他虽是一国之君,却希望有真正的朋友,更希望与众多的将领们成为朋友。

在平时,刘闪经常与将领们一同喝酒赌博,经常与他们一起做烤鱼吃火锅,以朋友的身份与众将相处,不希望那些将领始终保持战战兢兢的状态,刘闪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刘闪似乎明白了向宠的本意,因为那日在船上,刘闪跟向宠吐露了立刘璿为太子的意向。

宣室殿内的治国方略刘闪并未细读,他也没学过这个时代的「为君之道」。

现在的刘璿并未正式册封为太子,他也不能学这个时代的为君之道。否则,必会被朝臣认为有谋逆之嫌。

这段时间里,刘璿与自己朝夕相处,身为太傅的向宠可能在担心,他担心刘璿变得跟自己一样大大咧咧,担心他将来没有皇帝该有的威严。

想到这里,刘闪正色说道:“璿儿,正所谓「不怒自威」。为君者,其威严并非来自言行,而在于「志向」。”

“志向?”刘璿侯懂非懂地咀嚼着刘闪的话。

“不错!为君之道,始于立志。志不立,人不成。所谓志也,上及天,下通地,气魂寰宇,刚柔并济,渡众生,平天下,方为志。无志,不君。无志而位极,家国大祸。类如此者,不胜枚举。”

刘闪没在意刘璿是否听懂,接着说道:“君,乃是天下之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何以为道?道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父皇是想推行无为而治?”

“这是谁教你的?貂贵人?张贵人?还是向宠?”刘闪警惕地问道。

“父皇,没人教儿臣。前不久葛玄道长前来,殿上谈话时,儿臣听他说起过「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此时的刘璿毕竟年幼,刘闪没想到,自己随口说了一句话,轻易就把他给「带偏了」。

刘闪无奈地笑道:“不,朕并不是说治天下的方式,而是说的为君之道。”

“璿儿,你要记住:帝王之威,并非来自于他的一言一行,并非让自己的臣民因恐惧而战战兢兢,而在于远大的志向。”

“不论是开疆拓土还是强国富民,为君者,只要有了远大的志向,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行,这就足以威加海内,震摄八方。”

刘闪正在教育刘璿树立远大的志向,突有快马信使来报:“陛下!大将军的船已出永安;江陵的重装骑兵列装完毕!”

“好!等我重骑兵击退魏国援军,大将军也就到达樊城,满宠也该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