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大人穿六零

第64章 叶家赢麻了!

八月底, 暑假快过完的时候,除了机械厂需要的机床还没到位,制衣厂、小家电厂和食品厂都开了起来。

一切都走上正轨后,又传来一个好消息, 试行的经济特区转为正式设立, 叶秋他们高兴不已, 说明他们的判断没有错。

九月马上就要开学了, 在厂里帮忙的其他人都要回学校上课, 就算是读大专的族人也还有一学期才毕业。

叶秋他们还有一年半才毕业, 要顾及学业和工厂, 根本忙不过来。

叶秋他们跟族里求助,族里十几个没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在县里工厂上班的族人们辞了县里工厂的工作, 去沿海自家工厂帮忙。

叶定国媳妇儿说:“咱们现在年纪也不大呀, 我和叶伟他们去沿海闯一闯也可以吧。”

“你差不多得了,把你的地种明白就不错了, 别整天做美梦了。”

“唉,比起去工厂上班, 种地可累人了。”叶定国忍不住长吁短叹。

特别是五月份的时候,他们县开始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他们家就他一个壮劳力,要种好几亩地, 辛苦着呢。

“行了, 有这个空闲唉声叹气,还不如赶紧去睡一会儿。“

”等到太阳下山, 咱们去地里把花生挖一挖, 今天早上我去看了, 地里的花生苗都黄了。再不挖,等到下雨花生该发芽了。”

“水稻估计还要十来天才成熟,错开时间忙得过来。”

夫妻俩絮絮叨叨说着地里的活儿,这么多年都习惯了。

等到九月初收稻子的时候,叶定国忙完自己家的活儿,又去缺劳动力的族人们家里帮忙。

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叶伟身上的担子也轻了不少,他忙完家里也去别人家帮忙,忙完后去河里洗澡,碰上在水里扑腾的叶定国。

“哟,身上都红了。”

“可不是么,被稻草叶子割的。”

“现在村里年轻人要么去外地读书去了,要么去沿海打工去了,咱们种地缺人手啊!叶朵朵那个丫头搞了个机械制造厂,不知道能不能研究一下收稻子的机器。”

“回头打电话,你跟他们说说。”

两人闲聊了会儿,洗洗就回家了。

叶朵朵他们机械厂的生产线还没到位,叶朵朵跟叶秋他们商量后,决定先搞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应用宽,搞得好的话,能最快速度回笼资金。

工程师们都觉得,比起高精尖的机床、发动机之类的活儿,农业机械不算太难。加上高价请来的工程师里面本来就有几个搞农业机械的。

叶秋联系了学校的老师帮忙,从香港那边联系上德国的供应商,跟人谈判也要了一些不太机密的农业机械设计图给他们参考。

很快,张收割机、耕地机的图纸弄出来了。

叶朵朵他们手忙脚乱地忙活了大半年,过年都没回家,终于赶在八一年春耕前,把生产的第一批农用机械运回叶家村。

九岁山脚下这片土地十分平坦,各种耕地机器、播种机、收割机使用起来都很方便。

村里犁地准备种植水稻时,耕地机第一次试用,全村人都去看热闹。

机器发动起来时,吓了大家一跳,声音太响了吧。

许静一把扶住今年已经九十岁的太婆,太婆连忙拍拍胸口:“朵朵那个小丫头搞的这东西动静挺大的哈!”

机器生产出来后,已经下地试用过了,叶朵朵学校开学了没空回来,带着机器回来的是叶家族人叶昌,今天也是他负责教大家使用机器。

耕地机发动起来,一亩地很快就耕完了,要是用水牛耕地,这块地不得忙活大半天。

族人们都激动起来:“这个机器好用,有这个机器,咱们全村的水田一两天就耕完了。”

叶朵朵送了十台耕地机回来,叶渠公社一共十个大队,每个大队分一台,快着呢。

“那个谁家的小子,这个玩意儿做什么用的?”

叶昌笑着说:“奶奶,我是叶平湖家的小子,我叫叶昌。您说这个啊,这个是收割小麦的。”

“那个呢?”

“哪个是收水稻的机器。”

“哟,你们准备得挺齐全嘛!”

“这不是运输一次挺麻烦的嘛,就把咱们村里能用上的都运过来了。”

叶伟拍拍用料厚实的机器:“他们厂也才半年多吧,这么快就把这些生产出来了?”

叶昌道:“从德国那边进口的机床好用,加上这些农用机械在西方好多国家早些年就用上了,叶秋姐跟人谈判的时候就给了一些图纸,咱们拿过来改一改就能用。”

“德国人这么好说话?”

叶昌嘿嘿一笑,当然没那么好说话,里面还有一些其他事,就不说了。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些机器,咱们就不怕劳动力不够用了。”

“您说得是。”

叶渠公社用上了机器种地的消息传出去,附近几个公社的人都来看热闹。

看着叶定国开着耕地机,嘟嘟嘟地开过去,又嘟嘟嘟开回来,转了几圈后,地就耕好了!

一群老农盯着机器睁大了眼:“叶定国,你下来让我试试。”

叶定国得意:“不给试,我们的地还没耕完,忙着呢。”

“叶定国,你太小气了吧!”

叶定国扬起下巴,轻哼:“别使激将法,没用!想用啊,自己买一台去!”

“我们都没用过,都不知道好不好,怎么敢随便花钱买?”

“是嘛,是这个理!”

“那个机器是铁做的,又不是豆腐做的,让我们碰碰又不会坏。”

围观的人都跟着起哄,叶定国不情不愿地让开:“那你们来看看吧。”

看看有什么意思,肯定要上手试试。

亲自上手试过之后,大家对耕地机动了心思,问叶定国这个卖多少钱?

“你们想买?”

如果不是太贵的话,凑钱也能买。

去年才开始搞家庭联产承包,时间太短,大家还没从大集体的氛围中出来,纷纷觉得,如果以大队为单位买农用机械也可以。

叶定国一拍脑袋,这样还真行。

叶昌把这事儿汇报给叶朵朵,叶朵朵和财务算了一下成本,觉得老远从沿海把机器运回县里成本太贵不划算。

而且,就算他们肯少赚钱,叶朵朵他们给出的报价也很贵,就算以大队为单位购买,社员们也受不了。

叶朵朵他们现在卖的这些农用机械,都是卖给附近的农民。

从沿海卖回玉竹县?这不是门好生意,只能算了。

叶南音听说投资的机械厂搞出东西送回来了,专门下山去田里看过几回。

看过后,叶南音觉得这个钱花的很值,专门表扬了叶朵朵,夸奖她有远见,还说等过年的时候她可以提个要求,只要不过分,都能满足她。

叶朵朵听说后人都疯了,拉着叶秋他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不知道该提个什么要求。

小姑奶奶说了,她这辈子都是大富大贵的命,她啥也不缺,能要个啥?

叶秋他们都建议叶朵朵问小姑奶奶要个护身符,那才是真正有用又珍贵的东西。

“你的命是好命,要是在老家,肯定安安生生过到老。但是吧,咱们现在做生意,谁知道会不会碰上什么人渣暗算咱?”

叶秋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说叶石吧。叶石原来在县里罐头厂工作,去年秋天厂里缺人,叶石和他媳妇儿从罐头厂辞职到家电厂上班,因为他特别会搞管理,叶秋就任命他当家电厂的副经理,主管生产。

上个月叶石去谈生意回来,在家电厂附近被车撞了,车撞了他没说下来看看情况,调转车头又要碾过去,很明显人家就是想弄死他。

要不是撞的地方就在工厂不远处,听到动静的叶家族人赶出来,叶石说不定就没命了。

张林劝道:“你的这个机械厂有人才有技术还有钱,发展壮大早晚的事情,肯定会招来很多嫉妒的人。”

“命好也挡不住坏人有心陷害,还是弄个护身符保命最好。”

说到这儿,叶秋都有些羡慕了,要是小姑奶奶也给她一个护身符就好了。

张林鼓励媳妇儿:“你好好干,小姑奶奶对你满意,肯定会给你提要求的机会。”

叶朵朵北叶秋他们说动了,决定好了要问小姑奶奶要个护身符。

第二天,叶朵朵爸妈打电话过来,就跟她说一个事:“比起你的命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一定要问小姑奶奶要护身符。”

没想到,她爸妈和叶秋姐想到一块儿去了。

“爸妈,我本来也想要护身符。”

“既然你决定好了,回头我就跟小姑奶奶说,不用等到年底了。”

“对对对,护身符早一日拿到,我和你爸在家也放心一些。”

叶朵朵嗯了一声:“听爸妈的。”

叶昌为了教族人使用这些机械,在族里待了将近一个多月,他回厂里的时候叶朵朵爸妈把从小姑奶奶那儿求来的护身符交给他带过去。

“对了,小姑奶奶说你们在外地做事也不容易,拿了些平安符给你们,你带过去记得分给大家。”

护身符非常珍贵,平安符比起护身符容易得到多了,一个木盒子里装了几十个平安符。

叶昌连忙接过来:“叔,婶儿,你们放心,路上我肯定看好东西,好好交到朵朵姐手里,人在东西在。”

“别胡说,护身符重要,你的命更重要。”

叶昌嘿嘿一笑:“叔,婶儿,我走了。”

“走吧,有空多回来。”

“好。”

叶昌走后没多久,叶文正升职了,被提拔到西洲市当副市长。欧直人顺位升职,成了玉竹县的副县长。

上任后,叶文正开的第一个会就是关于如何培养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提高省里的税收。

从今年开始,全国开始搞财政分级包干制度,除了按比例上缴给中央的,地方上赚到的税收都是地方的。

要想搞好民生,修路修桥,都离不开钱。以后得靠地方自己干了!

按照省长会议上讲的那般,人家沿海搞改革开放,引进来的外资都在沿海落地生根了,他们西洲市在内陆,整个省都以农业为主,干农业需要人啊,人口都被沿海吸走了,他们西洲市还有什么搞头?

省长发话了,以后吃不吃的上饭,吃不吃的好,只有靠他们自己想办法。

“谁要是能把经济拉起来,我退下去后,我保举他当省长!”

这话大家伙儿也只是听听罢了,到省长这个位置,就算是西洲市再偏远,那也是个封疆大吏,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定下来的。

不管怎么说,省长把意思传递到位了,搞好经济才有出路!

散会后,第二天上午市长召集市里几个重要岗位的领导开会。

“昨天的会议上,省长把今年的工作重点说得很明确了,想了一晚上了,大家对这事儿有什么说法?”

大家都在抽烟,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搞钱哪能那么好搞哦。

叶文正第一个站起来:“何市长,我有个建议。”

何市长笑着说:“哦,咱们叶副市长先说说。”

叶文正刚从县里提上来还没一个月,何市长原来没期待他能说出什么好意见,不过年轻人既然有想法,就要鼓励嘛。

叶文正的意思,他们西洲市毕竟是农业大省,搞经济要搞,不过最好还是先把他们的优势发挥好。

“什么优势?”

“当然是农业!”

叶文正也是最近从族里得到启发,要想提高产量,仅仅靠人力效率还是有些低,各种农用机械必须用起来。

“你说拖拉机和抽水泵?”

“不止!”

叶文正先是给所有人介绍现在国外的机械化农业发展到什么阶段了,介绍从耕种到收获会用到哪些提高效率的机械,又和国内现在纯靠人力耕种的现状进行对比。

“据德国那边统计的数据,美国那边运用机械化最高的地方,一个农民可以养活75.8个美国人。”

农业局局长惊讶:“这么高?数据准确吗?”

国内也不是没有收割机,五六十年代就引进了收割机,不过只在东北和华北小范围使用。所以农业局长只是听说过有这个东西,却没实际见过,更不知道具体的数据。

叶文正点点头:“准确性很大。”

何市长敲桌子:“这个数据从哪里来的?”

“何市长应该知道我来自玉竹县叶家,去年夏天我们家族里有年轻人在沿海一带开机械厂,从德国那边买了相关设备,数据是从德国那边得到的。”

“他们也生产农用机械?”

“生产,生产的第一批农业机械通过了试验,今年春耕前已经送回村里用起来了。”

“好用吗?”

“非常好用。我们隔壁公社很多人都想买,但是从沿海运回来价格太贵,不划算,所以这门生意没做成。”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他们立刻明白了叶文正的意思。

“你是想引进这个机械厂?”

“可以试试。”

何市长摆摆手,叫叶文正坐下:“你说的这是个路子,咱们后面再详谈。”

在何市长看来,既然有国营厂已经能做收割机了,他们请东北那边机械厂过来建厂也可以,不一定要用私营企业。

叶文正坐下后,其他几个领导分别提了几条建议,比如说扶持市里效益好的企业,给他们相关政策帮扶;比如市里出资再办几个国营厂,既能增加就业留住人,又能增加税收。

何市长没说行,也没说不行,转头问叶文正:“你看看什么时候有空,咱们一起去叶家村考察一下。”

叶文正连忙道:“我要打电话回去问问,没问题的话,明天就可以去。”

“那你赶紧确定一下,我们早点去考察,行的话咱们再商量后面怎么办。”

叶伟接到电话后,立刻说:“叫他们来,咱们还有一块儿地的小麦没收完,等他们来了我们再收。”

挂掉电话后,叶文正立刻去何市长办公室,何市长叫秘书和叶文正商量明天考察的具体时间安排。

行程商量好后,何市长的秘书联系上午开会的那几位主要领导,又联系报社,明天一早坐车去叶渠公社。

所有事情都确定好后,叶文正给欧直人打了个电话,叫他晚上如果不忙就回叶渠公社等着,明天和叶伟一起接待市里的考察团。

欧直人连忙问他是怎么打算的?

隔着电话叶文正没有说的很清楚,他只笑了笑道:“这事儿弄得好,就是双赢。”

市里有农用机械厂,但是能生产什么?拖拉机?水泵?这些根本不能满足种地需求,这就是叶朵朵他们的机会。

叶朵朵他们搞出了好用的农用机械,因为运输和成本不能做成生意,太亏了,叶文正觉得可以推他们一把。

他们在沿海的机械厂完全可以搞高技术含量的其他机械设备,在西洲市这样的农业大省,就可以对应着搞农用机械,这叫市场对口。

而且,等西洲市的农业真正搞起来,农民交完农业税还能剩下不少粮食,叶秋他们的食品厂也可以在西洲市建起来,通过西洲市的铁路运向全国。

这都是叶文正的后续设想,现在主要看何市长愿不愿意引进他们叶家的机械厂。

毕竟,市里还有个国营的农用机械厂,何市长会不会偏帮国营厂还两说。

欧直人和叶文正共事十多年,叶文正的想法他虽然不能全部猜到,也能猜到一部分。晚上下班后,他坐车回叶家村。

欧直人连家都没回,直接就去叶伟家。

两人关在屋里商量了半个小时,叶伟去公社打电话摇人。

“喂,新庄公社吗?我,叶伟。明天市里领导要来我们公社考察收割机的使用情况。”

“谁来?市长带队来啊!”

“我听到的内部消息说,如果市里领导考察通过就会引进机械厂,到时候在市里建厂,你们买这些耕种机、收割机不就容易了么。”

“什么,你们大队的小麦才收割了三分之一?啧啧,人力哪里比得上机器哦。”

”我给你们支个招,明天市里考察队过来,你跟其他大队的书记都跟市长说说,说不定等机械厂建起来了,还能给你们点优惠政策。”

“收割小麦你们是赶不上了,秋天收割水稻的时候你们说不定能用上收割机。”

“就这么个事儿,你知道就行了,来不来看你自己。”

挂掉电话后,叶伟又给几个关系好的公社书记打电话,同样一套说辞,大家都答应要来。

毕竟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不能不放在心里。

可能是怕来的人少,第二天早上,一个公社书记都带了两三个人过来。

等到市里考察团到的时候,考察团一共才二十多人,县里的三十二个公社书记全到了,加上他们带来的人,足有一百多人。

还有看热闹围观的普通社员,好家伙,现场的场面那叫一个壮观。

叶文正感觉到何市长在看他,他只能无奈道:“我只通知了叶渠公社的书记,我也不知道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新庄公社的书记笑呵呵地解围:“昨天下午我过来跟叶伟借收割机,叶副市长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刚好听到,其他公社书记也是我通知的,叫他们过来凑凑热闹。”

“对对对,没错,是这样。”

其他公社书记都是人精,纷纷附和新庄公社书记的话。

就算平日里因为抢好处打出猪脑子,面对共同利益的时候,大家还是一致对外。

再说了,副市长虽然是叶家人,那也是他们玉竹县出去的人,维护叶文正就是维护他们玉竹县的脸面。

何市长没有多问,笑着和叶伟握手:“叶书记带我们去看看新式的农用机械?”

“这边请。”

叶渠公社每个大队都有耕地机、播种机、收割机,现在这些设备都是宝贝,用完后都开进保管室里保存,日常维护保养都在保管室里进行。

三大队距离公社最近,走几步路就到了,叶伟就带考察团去三大队。

三大队的队长正在保管室等着了,见人都到了,连忙招呼人打开大门。

“这个啥机器,可真大呀!”

“这是收割机!”

走在何市长身边的报社编辑,赶紧叫摄照相师过来拍摄。

“几位领导,你们在收割机前面站成一排,我们拍个合照。”

等拍完合照,何市长拉着叶伟问这些机械用起来速度怎么样,好用不?

“速度快得很,就说这个收割机吧,一个人驾驶着一台收割机收割一亩地,驾驶员儿熟练的话,二三十分钟就能收割完,好用得很。”

何市长笑着说:“那咱们开出去试试?”

“行!”就等着这句话呢。

三大队的大队长亲自驾驶着收割机往小麦地里开,照相师连忙抓拍一张收割机开进小麦地里的照片。

“几位领导,这块地一亩两分。”

何市长点点头,看了一眼手表的时间。

三大队的大队长驾驶着收割机轰隆隆往前开,二十五分钟后,一亩二分地收割完成,一捆一捆的小麦在麦地里堆放整齐。

何市长看完手表,夸赞道:“确实不错,三队长算是老手了吧。”

叶伟点点头,没错。

“耕地机咱们也能看看?”

“能,就耕种这块麦地吧。”

社员们迅速把地里收割好的小麦抱走,三队长开着耕地机过来,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小麦地很快被翻了一遍。

领导们站在那儿一个劲儿地盯着耕地机看,报社的记者不停地指挥照相师拍照。

叶文正适时道:“我记得五四年的时候,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就提出了农村现代化,我看,咱们这个就是农村现代化嘛!“

“叫农业现代化也可以!”农业现代化这个提法瞬间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何市长赞许地看了叶文正一眼:“咱们西洲市是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就该咱们领头。”

叶伟给新庄公社书记使眼色,新庄公社书记连忙说:“一枝独秀不是春呐,不能叶渠公社一个公社搞,咱们该都搞起来嘛。”

“对对对,咱们都搞起来,以后咱们玉竹县就是全国示范的农业现代化代表。”

说起打造全国示范县,从县里领导到市里领导都心动了。

在叶文正看来,今天这场考察及其成功,连农业局的局长都心动了,不停说好话,何市长却一句拍板的话都没说。

并且,还给报社那边打了招呼,先压一压,新闻暂且不发。

回市里后,何市长把市政府的一些琐事交给叶文正看着,他带着农业局和市里其他几位相关领导去东北和华北考察。

叶文正心里很清楚,这是去考察那边的农业机械厂了。

叶文正给叶朵朵打了个电话,把最近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告诉她。

叶朵朵笑着说:“文正叔,让他们考察去,等他们去考察完他们就知道我们生产的农用机械才是最好的。”

而且,东北和华北那边的国营机械厂,人家傲着呢,去年叶朵朵刚开始搞农用机械的时候,专门请人牵线搭桥去那边考察过,人家根本就不搭理他们。

如叶朵朵所料,何市长他们千里迢迢去那边考察,人家照常接待了他们,至于去西洲市办厂?

对不起,没想过。

当地政府听说何市长他们的来意后,派了当地农业局的局长接待何市长,漂亮话说了一箩筐,就是不松口。

何市长一追问,人家就说他们也难办,毕竟涉及到本地税收,就算他同意,市里从上到下的领导都不会同意。

何市长他们没谈成,农业局的局长气愤道:“我们还没嫌弃他们的收割机落后,他们还拿乔,真以为这是他们的独家生意了不成?”

何市长叹气:“这回我算知道了,还是得有咱们本土企业。”

没遇到的事儿的时候,都说全国国营厂都是一家,但是碰到事儿的时候,你家是你家,我家是我家。

时代变了,不是以前吃大锅饭的时候了,财政分级包干制度出来,大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怨不着人。

何市长这样的老干部,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心情低落了一晚上。

到这个份上,后面也没什么好考察的,何市长叫人买票,他们明天就回去。

回到西洲市后,何市长把市里重要部门的领导都叫到一处开会,主要商量该用什么政策引进九叶重工。

对的,叶朵朵他们机械厂取得名字结合了九岁山和叶家,取名九叶重工。

何市长先问叶文正,问他有什么想法。

叶文正说:“九叶重工是叶家族人办的,我也是叶家人,不方便说话,叫人误会我以公谋私就不好了。”

“谁敢说你以公谋私,你叫他来找我,我给你作保!”

何市长下定决心后,明显对叶文正倚重了不少。

“上次开会省长说,谁把经济发展起来,为百姓做实事谋利益,就保举他当省长。我在这说一句,谁要是能把经济发展起来,带着西洲市上一个台阶,我保举他当市长。”

何市长年纪不小了,他如果说这个话,说不准,还真有可能!

何市长拍板,农业局局长站队叶文正,一力主张引进九叶重工。

至于市里那个半死不活的农用机械厂,在场的人谁都没提。

叶文正是个知道避嫌的人,虽然领导信任他,他在和叶朵朵谈到市里办厂的相关事宜时,把农业局局长也带上。

农业局局长也是个妙人,叶文正叫他,他就去。

叶朵朵今年下半年毕业,加上机械厂最近在搞新项目,她时间很紧张,于是她希望能在暑假就把建厂的事情办好。

事情多,时间紧,叶朵朵没办法,就把在放暑假的叶大兵、叶立新、叶凯他们都叫过去帮忙。

因为这次是在市里,不用去深圳那么远,叶凯把好兄弟欧意也叫上。

叶大兵是当过交通局领导的人,深圳那边的机械厂就是他监督着建起来的,在西洲市这边建个分厂,那简直太容易了。

农用机械厂,要考虑到运输的问题,这个厂必须建在交通要道,走公路、走铁路都必须便捷。

因为西洲市给的政策好,叶大兵给分厂圈了一大块地,保准后面就算要扩张,这块地绝对也够用了。

叶大兵管建厂,叶立新就管财务,他以前既在税务局也在财政局干过,他管的账,一点毛病都没有。

叶凯他爸是副市长,欧意他爸是玉竹县县长,他们俩管着人事方面,不管是西洲市本地招的人,还是从总厂那边过来的技术人员,没人敢挑他们的刺儿。

叶朵朵这个厂长在深圳那边遥控指挥,叶大兵他们一个月就把西洲市分厂的事情处理妥当了。

这个九叶重工农用机械厂,是西洲市领导人引进的第一个项目,报社那边三天两头报道,所有人都盯着呢。

不说从头跟到尾的农业局局长,就是偶尔过来看看的何市长,都为叶家的能量惊讶不已。

叶家新一代的年轻人,真是不得了!

何市长开玩笑似地跟叶文正说起过,等哪天有空了,想去见见叶家这位有远见的族长。

叶文正半真半假地说,老族长年事已高,只是个普通的老人。

西洲市这个地方,传承几百年的大家族不是没有,不过都在那场动乱时被折腾的差不多了。

叶家能完好无缺地度过,还能在那样的年月里,把家族的年轻人培养成这样。

非常了不起!

经过九叶重工建厂这件事,叶大兵他们几个也入了市里领导们的眼。

等到冬天他们就大学毕业了啊,倒是个好时机!

八月初,建厂忙完,欧意回家住两天,郑小容看到儿子黑成这样,心疼的不行:“你傻呀,天气热不知道打把伞遮一遮?晒脱皮了不难受?”

“妈,人家都打赤膊在工地上干活儿,我一个管事的,还是个大男人,哪好意思打伞,这不是让人笑话嘛。”

“叶凯他们怎么样?”

“叶凯和叶大兵他们晒的比我还黑呢。妈你先别心疼我了,赶紧给我弄点吃的,饿死了!”

郑小荣打了儿子一下:“你个臭小子,整天就知道让我担心!”

欧直人倒是不担心儿子吃苦,他知道儿子在认真做事,也知道跟叶家那几个孩子混一起,他儿子以后前途大好!

叶文正说双赢,叫欧直人说,何止双赢!

八月下旬,新生产的收割机、耕地机下生产线了,市里的报纸和县里的报纸大肆宣传,九叶重工生产的农用机械变着花样儿地出现在报纸上,而且都和农业现代化这个提法捆绑在一起。

秋收**时期,人民日报转载了一篇西洲日报发布的“农业现代化就看今朝!”的文章。

锐评:农业现代化看西洲,西洲现代化看玉竹县。

玉竹县,全国农业化重点示范县!

顿时,西洲市和玉竹县一下在全国都火起来,作为玉竹县县长的欧直人,三天两头就能接到外省想来参观考察的电话,每天忙的不亦乐乎。

农业现代化的这个名头打出来后,西洲市上下领导一片喜气洋洋,不忘背后的大工程九叶重工,叶文正这个领路人也得了省长的夸奖,一时间成为了大红人!

叶南音足不出户,每天的报纸倒是都会看看,看到叶家欣欣向荣,每天心情都很不错,连给谭文森写信的频率都高了。

谭文森给叶南音送了一盒叶子做的书签,说秋天香山的红叶特别好看,邀请叶南音去北京看红叶。

叶南音心情正好,就答应了。

回信寄过去一天后,张抱朴和叶清尘过来见他,说他们已经选好了第一个放置阵法的地点。

五六年前,千代家族神社里的灵气被抽干,潜龙谷隧道里的灵气一日日薄了。

从那时候开始,特别行动局就在有意识地寻找新的可以放置阵法的地点,把国外的灵气抽到潜龙谷里,供特别行动局的人修炼。

前些年出国很麻烦,就算他们是特别行动局的人,又和外交部合作,想自由地去国外考察还是很难。

这两年出国容易许多,甚至领导出国访问都会给他们特别行动局一个名额。

这两年几次查探后,他们选出两个地点,想请叶南音去实地看看,选出一个最合适的地方放置通灵阵。

“在哪里?”

“两个地点都在欧洲那边,您去就知道了。”

出国啊,叶南音还是很想出去看看,等她出国办完事回来,想必香山的红叶都落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