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来自未来

第164章 稿费

今天衙门休沐, 张巡抚确实在家。

九月的《安江文集》已经开始出售,他正在读。

这一期的《安江文集》上,依然有黎青执的文章, 这文章他已经看过,也就没有多看, 转而看起别的文章来。

这里面张巡抚最喜欢的,是桃源居士写的文章。

桃源居士跟茕独散人一样, 是有人不想用真名, 于是给自己起的代号。

而张巡抚,正好知道这桃源居士是谁。

桃源居士, 其实就是方山长, 而他的这篇文章,名为《论大同》。

方山长一直想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时常写这样的文章,而他的这些文章,往往以“桃源居士”的身份发表,这样更能畅所欲言。

这次的《论大同》,跟方山长以往的思想一样, 却也融入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那是方山长从《茕独散人》的文章中汲取的。

那黎青执, 当真是与常人不同。

他虽然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学了个透彻,写出来的八股文更是让人找不出一丝错处,但黎青执本身, 其实并不把儒家思想当回事。

要不然, 也不会出现一个茕独散人了。

张巡抚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 但他并未在意。

在他看来,思想主张不重要, 一个人的本性更重要。

黎青执的本性是好的。

将方山长的文章反复读了几遍,张巡抚也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就在这时,张府的门房进来了:“大人,该吃午饭了。”

这位跟了张巡抚多年的门房,现在其实已经不是门房了,而是张府的管家,但他还是整天在门房处守着,然后和他的妻子像以前一样照顾张巡抚的生活起居。

张巡抚合上书,就看到了门房手上拿的食盒:“今天送了什么?老李,你去拿个盘子,分走一半吧。”

绝味斋那边送给他的吃食,他一个人是吃不完的,所以每天都会给他的管家分一半,大家一起吃。

“老爷,今天送了肥肠!里头还有黎公子的东西。”李管家道。

之前黎青执收到张巡抚送的书,曾经写过一封信来道谢,就不知道这次送来的是什么……张巡抚觉得多半是文章。

他之前跟黎青执说过,让黎青执写了文章就寄给他,他可以将之送去安江书院。

至于指点……黎青执现在的文章,已经不需要他过多指点了。

“把食盒放在这里吧,我正好一边吃一边看。”张巡抚道。

张巡抚大部分时间会去外面吃饭,但有时候也会在书房吃。

反正他只有一个人。

“老爷,那我去给你拿饭。”李管家把食盒放下就离开了。

这食盒有两层,张巡抚打开上层,发现里面装了满满一盘炒好的猪大肠。

他已经许久没吃这东西了,还挺想念……张巡抚打开食盒的第二层,发现里面装着的,是一盘子卤味。

鸡肉鸭肉豆腐干,每样都有一点,那鸡肉鸭肉还都是鸡鸭身上的好部位。

他知道这是常瞻特地给他准备的,心里一暖。

将两盘菜端出来,张巡抚就看到了最底下用油纸包好的信封。

这信封上了封口,张巡抚刚将之打开,李管家就来了。

李管家端来一碗米饭,一小碟青菜还有一小碗汤,放在张巡抚面前,又拿出两个空盘子:“老爷,现在天气凉了,这卤味可以留一些给你晚上吃,还有多的,我就不客气了。”

“我晚上随便吃点就行,不用给我留。”张巡抚道。

“大人,人家给您送了,您可不能不吃。”李管家笑道。

常瞻给张巡抚送的菜量不小,他分成了三份,一份给张巡抚中午吃,一份给张巡抚晚上吃,剩下的他带回去跟自己的

妻子分着吃。

张巡抚知道即便自己开口劝了,李管家也不会多吃,就没有多说什么,拿起筷子开始吃饭。

一边吃,他还一边拿出黎青执的文章来看。

黎青执写的文章文笔特别优美,看着这样的文章吃饭,饭都能多吃几口。

然而……

等张巡抚打开信封,他看到了“茕独散人”的字。

黎青执用茕独散人的身份写了文章?

这么想着,张巡抚读起来,而他这一读……

黎青执写的这书,起名为《逃荒录》,这书开篇写了一些茕独散人自己的经历,然后就是他在遇上遇到一个逃荒的老人,那老人说的一些事情:“那水从远处冲过来,就把俺们村所有的东西都冲走了。那水里有锅碗瓢盆,有桌椅板凳,还有已经邦邦硬的人。俺和俺婆娘带着小孙女躲在树上,特别怕树被冲断。本来俺婆娘能活的,她瞧见冲来的东西里有一头猪,忍不住伸手去够,一个不小心就被冲走了,我眼睁睁瞧见她撞上一栋房子,那房子塌了,水里冒出来一朵血花……”

“那水好几天都没退,里面的死人都烂了……”

“等洪水过去,俺们村就什么都没有了,连柴火都没有,我那小孙女已经饿得不能动了,我听说有赈灾的粮食,背着她想去要一点,可惜没瞧见……”

“她饿死的时候,说瞧见她奶了,肯定是她奶见不得她受苦,把她带走了……我这肯定也活不了了……”

……

张巡抚只看了个开头,就已经意识到黎青执写的是什么了。

他了解过黎青执,知道黎青执是六年前逃荒来到崇城县的。

之前他虽然知道此事,但并未多想,直到看到这文章,才意识到那场水灾的惨烈。

六年前玉溪府水灾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当时去负责赈灾的钦差是晋王的人,因为丢了一部分赈灾银两,他被吕庆喜咬着不放,最终丢了官位……

张巡抚当时在京中为官,听人说了很多事情,但对玉溪府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

他们能看到的,只有一些冷冰冰的数字。

可现在……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活在了黎青执的书里。

张巡抚沉默许久。

李管家吃完饭进来,就见张巡抚都没吃几口饭:“大人,您这是怎么了?”“我……”张巡抚没有胃口吃东西,原本想让李管家把饭菜端走,但很快,他就想到了黎青执文章里的一些描述。

那老人到处哀求,求别人给他一口饭,好救活他孙女,但他孙女还是没了。

“我刚才看文章入迷了。”张巡抚笑笑,开始吃饭。

他速度很慢,但把自己面前的食物全都吃光了。

等李管家把碗收走,张巡抚开始给黎青执写信。

他突然意识到,黎青执又想做点什么。

而看黎青执这文章……晋王真的不适合当储君。

张巡抚给黎青执写信的时候,省城,有很多人提起黎青执。

省城的一些读书人跟张巡抚一样,已经拿到新一期的安江文集,看到上面黎青执的文章,他们羡慕不已:“这黎青执的文章,又上了《安江文集》!”

“他的文章是真的好,一般人写不出来。”

“明年乡试,必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说不定他能挣一挣那解元之位!”

……

一年前,省城压根就没人知道黎青执这个人,可现在,已经没几个人不知道黎青执了。

乡试三年一次,接下来那次就在明年。

省城有很多人打算参加明年的乡试,而这些人,大多买了《安江文集》回来,研究黎青执的文章。

他们中一些人,原先将黎青执视作劲敌,但看过黎青执的文章,又听说黎青执过目不忘的本事之后,却觉得高估了自己。

他们没资格将黎青执视作劲敌。

“可惜考完院试,黎青执就回乡了,不然我一定上门拜见。”

“我也是,之前虽听说了他的名声,却没去见他……可惜了。”

“等明年乡试,定然有机会见到。”

……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的,少不得有人编排几句,觉得黎青执的文章,远不如桃源居士的。

省城的事情,黎青执并不知晓。

他第一天写书时受了些影响,情绪不太稳定,但很快就调整过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早起写书,写上三千字之后,便去盖学堂的地方看看,看完再去李秀才那里接三个孩子。

接完回家吃午饭,吃完继续写书,再写上三千字之后,他就带着黎大毛黎二毛再去建学校的地方看看。

看完,再去新码头那边的绝味斋,把稿子给常瞻,顺便接常瞻回去。

期间,黎青执接到了张巡抚的信,询问玉溪府的事情。

黎青执就将原主伪造的身世说给张巡抚听,并表示自己写的,都是逃荒途中所见所闻。

之后,张巡抚在书里看到了盂县县令的事情,又写信问他,而黎青执将当初盂县的情况全都写在了信里。

他当然不能说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就说这是盂县县衙的一个小吏告诉他的。

黎青执跟张巡抚每日都有书信往来,眨眼就过了十天,《逃荒录》他已经写了六万字。

对这时候的人来说,每天手写六千字挺多的,但黎青执写《沉冤录》的时候被压榨过,现在每天只用写六千字,对他来说很轻松。

他甚至还有时间看张巡抚给他的书。

这天下午,黎青执正在写书,杜永宁来了,在下面嚷嚷:“黎兄,我从临湖县回来了!”

黎青执这段时间生活规律还很忙,都快忘了杜永宁了,这会儿听到杜永宁的声音愣了愣。

他将自己已经写好的稿件收进柜子锁起来,这才下楼去找杜永宁。

十天不见,杜永宁黑了一些,他看到黎青执就道:“黎兄,这次去临湖县,我收获颇丰。”

杜永宁一心想找人说话,也就一口气说了很多。

他去了临湖县之后,就开始打听茕独散人,然后就跟临湖县那些读书人一样,什么都没打听出来。

他还发现,《沉冤录》压根就不是百姓口述的,但它也不是空穴来风,里面写的事情,全都有真实案例。

“我游览了临湖县很多地方,还去了晋王名下的那个采石场,找了一些从采石场逃出来的劳工询问情况……茕独散人写的东西,都是真的。”杜永宁道。

他这次,在临湖县各个地方都转了转,感触很深。

杜永宁跟黎青执说了很多,说完,才想起来一件事:“黎兄,听说你这段时间在潜心读书?读的是什么书?”

黎青执将张巡抚给他的书的名字说了。

“这书我也看过!”杜永宁立刻就跟黎青执讨论起来,一直聊到半下午。

这时,黎大毛来找黎青执:“爹,今天还去新学堂那边吗?”

黎青执每天下午带黎大毛他们四个孩子一起出门,是想给这些孩子增加运动量。

为了让他们在过程中不那么无聊,他还会在路上给他们讲故事。

也是因为这样,四个孩子现在对下午出门这事儿充满兴趣。

“你们要去新学堂那边?我也去。”杜永宁道。

杜永宁都这么说了,黎青执就带着他们一起出门。

黎青执盖的学堂,现在已经打好地基在砌墙了。

他是请了人帮他管着盖房子的事情的,如果他是一个普通商人,这么做大概率会被坑点钱,找来做工的人也可能不那么尽心尽力。

但他是一个有功名的,前途无量的秀才,他还认识县令!

这些来帮他干活的人都尽心尽力,并不敢糊弄他。

黎青执对这情况很满意,也就多出了一些钱,给那些帮他干活的人改善伙食。

而这让那些在他这里干活的人感激万分。

今天他刚到,众人就纷纷打招呼:“黎秀才!”

黎青执笑着跟他们说话,准确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

这些人更高兴了,开始跟黎青执说他们今天都做了什么。

“这房子盖得真快!”杜永宁有些惊讶,他离开没几天,这块地已经大变样了。

黎青执道:“是很快。”

“以后可以在这边种一些月季,在那边种几棵桃树……”杜永宁又说起来。

黎青执设计的房屋的图纸他早就看过,他觉得这样的房子有点丑,但黎青执要追求实用,他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现在房子已经盖好,外面的布置,他觉得可以按照他想的来。

黎青执道:“不种月季,桃树倒是可以种,但要种在河边,到时候这里的空地,都种菜。”

杜永宁目瞪口呆:“种菜?”

“对,种菜,种出来可以给他们吃,自给自足。”黎青执道。

杜永宁不太能理解,黎青执道:“我办这书院,是想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可以在这里学到一技之长,将来能寻个生计养活自己,他们是需要干活的。”

杜永宁想到自己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很快就想明白了:“黎兄你是对的。”

黎青执闻言,问杜永宁打不打算在临湖县办学堂,杜永宁道:“我给临湖县的养济院捐了银子,办学堂怕是不行……我爹给我来了信,我明日就要回家去了。”

杜永宁其实很想留在临湖县,为临湖县的百姓做点什么,为此,他还特地给他父亲写信,想让他父亲多给他一些银两。

前几天,他收到了他父亲的回信。

他父亲拒绝给钱,还让他快些回去读书,准备明年的乡试。

没有他父亲给钱,他什么都做不了……杜永宁难受了两天之后,已经决定回去了。

现在的他太过弱小,但等他考上举人,情况会大不一样。

他一定要考上举人!

这么想着,杜永宁又道:“黎兄,我这次归家后,也要潜心读书了,等今日别过,我们明年再见!”

“好。”黎青执应下。

杜永宁这天陪着黎青执去接常瞻,然后留在金叶绣坊,吃了一顿常瞻做的饭。

他对常瞻的手艺赞不绝口,还又跟常瞻买了一些常瞻特别调配的辣椒面,说是要拿回去孝敬母亲。

杜永宁第二天就走了,也是这一天,崇城县开了个学堂。

这学堂是朱前开的,开在朱前出生的村子里。

朱前发达之后,回村修了个大宅子,但他并不去住。

现在,他用这宅子开了个学堂。

黎青执的学堂打算招收穷苦百姓家的孩子,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朱前这学堂却不同。

朱前雇了一个秀才一个童生在学堂里教书,他这学堂跟李秀才的学堂,还有崇城县的其他私塾并无不同,先启蒙,再讲经义。

只是他的学堂不受束脩,十里八乡觉得自家孩子有点天分的人,都能将孩子送去这学堂启蒙。

普通孩子就认个字,有天分的可以继续往下读。

若是天分特别高的,朱前还会资助他们读书。

黎青执知道这时候的学堂都是这样的,并不觉得意外。

对这时候的人来说,想学手艺可以去当学徒,读书的话……还是该学四书五经。

黎青执没多管这件事,他拿出昨天写的稿子,继续往下写。

因为杜永宁突然到来,他昨天都没给张巡抚送稿子……不过今天可以多送点。

同一时间,省城。

张巡抚把绝味斋送来的食盒翻来覆去检查了一遍,然后发现里面除了两盘用料十足的菜,别的什么都没有。

黎青执的信呢?

虽然黎青执写的书看着很惨,但他已经习惯吃饭的时候看一看了……突然没有他有点不适应。

怎么能突然没了?

张巡抚失落极了。

幸好,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有书坊愿意帮他印这书。

收到黎青执送来的《逃荒录》之后,张巡抚就让自己的心腹将之誊抄了一遍,然后拿着誊抄的稿子去找那些书坊,看哪个书坊愿意帮忙印书。

他本以为没人愿意,结果才过去两天,他的心腹带回来一个好消息。

这天下午,张巡抚就去了那个愿意帮忙印书的书坊。

这书坊是沈家的商行开的,沈家家主亲自来见张巡抚,言语间极为亲近。

沈家商行现在的靠山,是吕庆喜!

“张大人,您这书我们马上就帮您印刷,你送来一点,我们印一点,先印一万本如何?”

张巡抚有点没反应过来,他原本只打算印上两千本。

一万本……他没那么多银子。

“这银子……”张巡抚迟疑。

沈家家主道:“大人,这书字字珠玑,每一千字,我给您十两银子,现在有六万字,我给您六百两。”

说完,沈家家主拿出六百两的银票给张巡抚。

张巡抚愣住。

沈家家主道:“茕独散人的书是被陛下称赞过的,必然好卖!江安省文人颇多,卖个几千本不成问题,剩下的就送去京城……我们沈家的船队,正好打算一个月后进京。”沈家家主看到这书,就激动了!

茕独散人的新书,印了肯定能赚钱!

当然关键不是这个,关键是……这书明显又是针对晋王的,吕公公一定喜欢!

他要快些将书印出来,好送去京城!

张巡抚听沈家家主这么说,才想起来这书是能卖钱的,不需要他贴钱印。

不过沈家家主出这么多银子……张巡抚拿着银票问:“你们给我这么多银子,可还能挣到钱?”

“自然是能的。”沈家家主道,在书坊,四书五经这样常用书价格并不贵,但《逃荒录》这样的书不便宜,他们卖这书是能挣钱的。

当然给出去千字十两银子的高价之后,他挣的不会太多就是了。

但他印这书,不是为了挣钱!

沈家家主笑眯眯地看着张巡抚:“张大人,我们都是为吕公公办事的,您不用这么见外!”

他早就听说张巡抚是吕公公的人了,只是之前不敢确定,再加上自己只是个商户,就不好找上门去。

但现在张巡抚都主动找他了!

沈家家主打定主意要跟张巡抚搞好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吕公公办事。

张巡抚:“……”他真的跟吕庆喜没关系!

沈家家主这时候又补充了一句:“张大人您放心,这书我保管给您印得漂漂亮亮!”

之前那《沉冤录》也不知道张巡抚是找谁印的,竟然印得那般丑!

他们沈家商行的书坊印的书,绝对精美!

说起来……茕独散人就是张巡抚吧?他处理政务之余,竟然还不忘写书,这必然是为了让吕公公高兴。

他也要努力一些,攀紧吕公公这棵大树。

听说陛下抱养的那孩子,健康又活泼呢!

沈家家主还想请张巡抚吃饭,但张巡抚拒绝了。

他拿着沈家家主给的银票回到家中,写信问黎青执为什么今天没有稿子送来,然后又将六百两银票放进去,说了今天的事情,暗示黎青执有空的话,可以多写一些。

黎青执写的每个字,可都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