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穿越古代

第121章 二合一

报刊的第一次发行, 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百姓们看着报刊上的数据,得知不仅自家丰收了,全天下都一起丰收了, 每家每户都有充足的粮食,国库也被填满了,不由得对国家更信任了。

阴霾扫去, 看向新的远方。

在各地,国家统一发行的报刊,甚至被开发出了各种不同的用处。

比如同一个村子的人共同买一份报纸, 阅读完了之后,就可以拿它当做认字的教材。

上过扫盲班的人当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上扫盲班的人,也能通过报纸认识几个字。

报纸上面的内容是关系到自己的,什么亩产多少斤, 平均每家每户有多少存粮等等。

村民们别的事情记不住, 但是对这种事情几乎是一听就记住了。

时不时过来看一眼, 然后再根据脑海中的内容,将上面一个个字都对上, 每每读完一遍, 脸上都会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他们现在居然有这么多粮食了!

对于科举考生来说,这份报纸就更有用了,原本只关注固定板块的考生们, 当终于研究透彻之后,才有心思和精力放到别的板块。

这一看, 这不就是典型素材吗?

农业, 工业, 商业等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有, 有陛下的才智和伟业,也有一些能臣的政绩,还有天下百姓中发生的典型事迹。

写文章讲究旁征博引,这些前不久才真实发生在大家身上的事情,往往是最有感触的,说不定还正好是判卷考官自己的政绩,或者是他也欣赏的事情。

“听说这上面每一个板块的内容,都是专门请大儒来定稿的。”

“这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旁的书籍写书的人怕是都没有他们厉害,咱们都学了那么多了,报纸虽然纸张用的脆薄,但是价格简直是太便宜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少了,每周才出一次,要是能天天出就好了。”

按照原本的识字率,报纸是不可能卖得这么好的。

但是扫盲班开了一期期之后,在百姓中,起码还是有了一两成的识字率。

因为是官方发行,还有城静枫这块活字招牌,加上几乎每一个板块后面都是有名有姓的人,所以百姓们都对报纸很信任。

朝臣们也都没有想到,报刊的效果会这样好。

仅仅是一张纸,上面印一些功绩、成就、文章、展望之类的东西,就能一下子引起全天下的讨论。

金銮殿上。

连子明作为户部尚书,首先站出来汇报道:“第一次报刊发行数据已经全部统计完毕,共计销量一百三十万份。虽然一开始开销确实很大,但是若能保持下去,再来一次,原本投入进去的本钱就能全部收回。”

朝中臣子们听到这个数据,都有一瞬间的愣神。

要知道在人口鼎盛时期,大雍朝也才只有不到三千万的人口。

被旱灾、饥荒、蝗虫这么一闹,现在大约之后两千万左右的人口了。

若是真的卖出去,一百三十多万份的话,相当于全国上下每二十多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了报纸。

还有盈利,三文钱一份的报纸,居然还有盈利的余地?

听户部的语气,报纸的盈利似乎还不低。

城静枫坐在龙椅上,连子明说的数据一连串涌进耳朵里。

盈利是当然会盈利的,全国人民一人一文钱,总的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

宰弘济这个负责筹备的人也没有想到,最后的销量可以达到这么高。

只是隐隐有种感觉,因为在第一批发行的报纸迅速被抢空之后,几乎是各地都紧急加印了三到五次。

他能感觉到,不少人看他的眼神都更热切了。

之前被他找的写文章上报纸的几个人,现在一见到他,脸上都是和煦的笑容。

是啊,自古青史留名得又能有几个,而且都还是人死道消之后的事情了。

自己写的文章,能被一百多万人看到,再经过百姓口口相传,几乎就是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你,这样的**,可一点也不比青史留名小。

甚至连他都有些心动了。

百官们也纷纷真心夸赞。

“这个报刊好,有利于团结民心。”

“若是朝中有什么大的政策改革,也能用报纸很好的引导舆论,更是有助于一方安定。”

“也有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现在好多人都在讨论报纸上面的《定国赋》”

看到了效果之后,大家对报刊的事情更加上心了。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越来越多有名望的人,都愿意通过报纸刊登自己的文章和见解。

城静枫和宰弘济两人一起把关了第二次稿件的内容。

这一次主要还是偏向歌颂盛世,建立权威性。

通过有名的大儒,有实践性可能的干货,还有已经实现的成就等等方面,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一个高大的形象。

——报刊上内容就是权威的,肯定是对大家有益且真的很有用的。

权威的建立,能吸引更多的人买报纸,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投稿,一起建设出更好的内容。

仅仅两次,发行报刊,不仅将国库起初投资的银钱全部收了回来,更是成功的建立起了前所有为的威信。

报纸上有国家新的发展动向,报纸上有全天下发生的大事,报纸上也有大儒的文章,报纸上也有各种工具原理的介绍。

对于百姓们来说,就像是从一个封闭的小区域,一下子通过报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世界。

每周都有新鲜的事情冲击,每每都能引起很多的讨论,在讨论和争辩平息了差不多一两天之后,新一轮的报刊就又要发行了。

若是你没有看过,或者是没有了解过报纸上的内容,可能别人在说什么东西,都完全听不懂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等城静枫定下的以环保为主题的第三期报刊发行的时候,销量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第一次确定主题的报刊。

不管是哪一个板块,刊登的全都是与农事有关的内容和文章。

农业板块:干旱的元凶是谁?——[干旱的发生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标题加黑加粗,在一种正常大小的字体中,显得尤为突出。

不管买报纸是为了看哪一个部分的内容,几乎都被这标题吸引了。

干旱居然还有元凶?

难道不是老天爷不下雨吗?

还有人能操控天灾?

带着这样的疑问,不少人拿到报纸之后,第一时间就开始阅读相关内容。

往下读了几行之后,总有种隐隐的熟悉感。

往后一翻,看见署名是城静枫,顿时明白了这种熟悉感的来源。

这不就是那种跟着学自然科学一样的感受吗?

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不敢置信,多读几遍之后若有所思,再观察生活,仔仔细细的学个好几遍,最后醍醐灌顶。

“虽然现在觉得不敢相信,但是以后多看几遍,肯定会感觉越来越有道理的。”

“干旱居然和我们砍柴砍树,破坏水土有关系。”

等看完了城静枫写的这个版块内容之后,惊叹不已的同时,还有不少人继续往下看。

有大儒书写出全国上下秀丽风光的文章,虽然只是一种美好的期许,但是其中蕴含的对大自然美景的浓烈向往与热爱,也深深地感染了许多人。

那种饱含生机与活力,充满绿色和希望的描述,让人忍不住想要看看,若是真的实现之后,会不会真的这样俊秀美丽。

城静枫也被这一篇内容所吸引。

她当初提议这篇内容的时候,将自己的所看过的那本游记也分享给了宰弘济。

本想着是可以给人一些灵感,却没有想到,大儒在游记描绘的美景基础上,还有绚烂又有力度的文笔,将这写实的美景添上了几分神秘朦胧的色彩。

仿佛加上了一层滤镜,把人间美景变成了仙境,也仿佛铺上了一层薄纱,让人有种想要揭开看看的强烈欲望。

连她都忍不住有些心动了。

顺着报刊往下看,下面的内容就是给出的具体措施。

看完了灾害的罪魁祸首,不少人都想着以后要保护环境,绝对不瞎霍霍了。

看完了世间绝无仅有的美景,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甚至想要主动做点什么,让这样独具风韵的美丽景色来到自己面前。

正热血上头的时候,看到具体的执行措施,就像是一下子被戳中了心窝。

工部造出的仪器,生命力顽强的杂草种类,适合在不同地域生长的树木,植物,树木防护带的种植建议。

在保护环境方面,个人能做的十几件小事。

若是一个城市想要发展绿化,早就好的生态,需要度过的几个大阶段。

每一个板块都是与环保强相关的。

在这一期的报纸发行之后,又是平地一声雷。

尤其是干旱区域的人们。

经历了这么多的劫难,甚至还有不少亲朋好友没有撑过来,这个时候得知干旱还有这种可能性,顿时有种痛心疾首的感觉。

“咱村后山上那些树,每年都被砍伐,有的做了棺材,有的盖了房子,虽然有要求要补种,但是有多少人心疼钱,就装装样子。”

“这样一回想,好像确实这几年风沙都变多了。”

想到曾经的绝望和无奈,难民们是最先动起来,尤其是一个村子的村民们,都坐下来商量,将原本大家不以为然的事情,写进族规中。

即使是没有遭灾的区域,想到水位下降,难民围城,蝗虫来袭,也忍不住心生后怕。

凉州百姓的这种感觉是最强烈的。

在火炕出来之前,砍伐树木烧柴过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在没有修建水泥路的时候,外面不管是马车经过,或者是军队策马奔腾,几乎都会带起滚滚沙尘。

若是住在城里的人,平时感觉还好,一旦刮大风,也是会感受到那种砂石被风带着划过脸颊的刺痛感。

“幸好我们这里多水,要是本就是水少的地方,怕就要真的和难民们一样了。”

“要我说,还是多亏了军师,不对,是多亏了陛下,要不是她提醒我们的,不节约水,不储备水,肯定撑不到秋收。”

“当初陛下不就想让我们多种点树吗?不过后来都因缺水死掉了,然后又被难民扒了皮吃。”

“多种树还是好,以后咱凉州绿树成荫,就像那个报纸上说的那样好。”

在天下百姓都振奋讨论的时候,一个个有佐证力度的文章也出来了。

有擅史的大家,整理了有史以来发生的旱灾。

虽然久远的史册可能有遗漏,但是光是近几百年来的数据,就已经足够有说服力了。

旱灾发生的地区,大多是少水的地方,但是历史上凡是有诗人赞赏当地美景,诗句出现的前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间,几乎都是风调雨顺的。

近几百年间,人口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多,水土流失的情况没有统计。

但是旱灾发生的频率也确实是在慢慢变多,从一开始的两百年中才发生一两次,到现在两次干旱才间隔四五十年的时间。

在史学家抛砖引玉之后,给了人们新的思路,有熟读自古以来游记和诗歌的学子,也整理了许多资料。

将对应诗歌文章描写的地点,年代都标注出来。

然后再与历史上旱灾发生的时间一一对应。

竟然有七成以上的旱灾都能找到环境被破坏的佐证。

城静枫也深感这些人的博闻强识,她觉得自己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寻常人若是想要做到这一点,那可真的是一点也不简单。

饱览群书,心中有物,有足够的逻辑,还有勇气有胆识有自信,才敢将自己整理出来的东西公之于众。

世间从不缺乏能人和天才。

在第三期关于环保的报纸发行之后,一个接一个的人出来辩论,佐证,将报纸上带起来的对环保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

在报纸的权威建立起来之后,城静枫头一次尝试用报纸引领民意,效果就出奇的好。

在民间的讨论声和热情达到高峰的时候,城静枫也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条例。

有引导百姓去主动爱护环境的,但是主要责任还是归于各地的官员。

要求对境内百年以上的大树做出统计和保护,不得随意砍伐;每年定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监控乱砍伐树木的情况,必须做相应的补种等等。

并且将环境治理情况,作为官员升迁考核的额外加分项。

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起码在短时间内,环境不会再继续恶化下去,至于改善,还是要一步步慢慢才能看见效果。

全国上下都开始了环境的治理,官府在其中出的力占了大头,百姓们自发的维护和保持,也加速了治理环境的进程。

环境的改变一时看不见成果,但是在大家沉浸于报纸带来的热度,都将目光和讨论放到环境治理上的时候。

各个城池全力铺设的铁轨,已经进入了收工阶段。

虽然一整条铁路很长,但是分担到每城池之后,工作量也没有大到完不成的程度。

在秋收这一段时间中,城静枫陆续接到了各个城池传来的竣工的折子。

待秋收完毕,宣传报刊的这十几天时间里,铁轨之间的衔接检查,还有路段提示障碍,也全部都检查结束。

五条铁轨基本上将全国各大主要地区连通,辐射的面积,也算是遍布了全天下,若是拿一个圆顺着五条铁轨跑一遍,这个圆圈定然是经过了地图上的每一点。

正当城静枫准备确定开通时间的时候,勤政殿外传来一声通传。

“镇国大将军求见。”

城静枫将笔放下,然后道:“宣。”

魏定平日里进宫,大多一身朝服,若是私下求见,面上表情大多温和。

不过这一次,却明显和往日不一样。

城静枫问道:“将军为何烦恼?”

魏定语气严肃的道:“陛下,凉州通报军情,匈奴来犯,从西边小峡谷穿过来,抢夺了一批粮食离开了,其中还有刚刚发下去的土豆良种。”

匈奴来犯?

城静枫不可思议道:“匈奴经过之前那一仗,元气大伤,怎么还敢前来进犯?”

魏定道:“我在匈奴的线人探查回来的消息显示,匈奴那边也有缺水的现象,加上上次那一役损失很大,现在情况很不好,内部四分五裂。应该是有的小部落活不下去了,破釜沉舟。”

城静枫回忆了一下在凉州了望塔上看见过的地形,很快就明白了匈奴是怎么进来的,眉头微微皱起。

魏定敏锐地注意到她表情的变化,解释道:“我们从凉州带走了一半多的人马,剩下人手还要留一部分在大营中,没有足够的人马执行之前的巡逻方案,所以才又让匈奴钻了空子。”

城静枫也明白,她自己制定的方案怎么可能不清楚,那么狭长且地形复杂的防线,要想进行密不透风的防守,没有高科技辅助的情况下,再好的方案,也需要足够的人马来执行。

城静枫道:“这点我清楚,自然不会降罪于他们,剩下的人手还要进行密不透风的防守,几乎所有人不眠不休才能做到,我自然不会苛责。”

她是确实没有想打,在前一年才损失了那么多人的情况下,匈奴还敢来边关进犯。

她想了想,看向魏定说道:“干脆一举拿下匈奴吧。”

魏定也同时道:“我想直接出兵匈奴。”

两人的声音同时响起来,在勤政殿中相互碰撞,交融。

一个语气平淡,一个略带杀气。

两个声音交织在一起,竟然也没有一丝违和感。

“将军也这么想?”

“陛下也这么想?”

听到对方的话,城静枫和魏定同时笑了起来。

城静枫道:“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与其每年防备,花费诸多心力,不如一举拿下,将广袤的草原,纳入我国的版图。”

魏定眼里也全都是认同,眼里甚至有了星光:“若是将匈奴全部拿下,草原上的马匹,也能大大增强我军兵马大的实力。”

城静枫听到他这么说,突然就想起京城中一个传言,说是魏定曾经把他母亲的嫁妆铺子经营到破产。

她问道:“将军难道没有想到别的好处吗?除了兵马和强大国力之外的其它方面。”

魏定沉思了片刻,缓缓吐出一句道:“百姓可以吃的肉变多了?”

城静枫突然感觉传言可能没有多少夸大,魏定在行军习武方面有非凡的天赋,但是在商业方面,可能确实缺了点东西。

看着魏定疑惑的目光,城静枫举例道:“首先,草原可以做大型牛羊养殖,一方面提供农业劳力,一方面可以供应羊肉,还有羊身上的羊毛,可以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送到纺织厂,做成羊毛线,纺成羊毛衫……”

城静枫随口举了几个例子,多一个现在国内没有的大型生态圈,能提供和改善的东西那可就太多了。

魏定听到不光是辽阔的草原,还有草原上的牛羊,甚至是草原上独特的温度差,都被城静枫考虑到,全都想办法利用起来,更是觉得自己当初的想法没有错了。

不过自己好像确实差了这么一点意识,若是生在商人世家,怕是就要成不开窍的反面教材了,他托生还是有些运气的。

魏定道:“现在秋收已经结束,过不了一个月,凉州天气就要彻底冷下来了,若是今年想要拿下匈奴的话,只能传令给守在凉州的军队。”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想等到开春,我留一部分军队给陛下,然后带着其余人马前往凉州,两边兵马结合之后,再一起攻打匈奴。”

城静枫听懂了他心里的想法,虽然直接派凉州驻守的军队也能成功,但是因为人手不够,可能会有一定的伤亡,他回去之后把握更大。

而且城静枫感觉,对于杀害了他父兄的匈奴,他心里还是有仇恨,想要自己亲自报仇。

不过有魏定在,肯定是伤亡最小的。

低头看了看桌面上刚刚正在看的奏折,城静枫道:“将军可以现在开始准备了,只要军队准备好了,可以随时出发。”

魏定有些疑惑:“若是现在出发,一路到凉州,凉州就已经天寒地冻了,不便于出兵。”

城静枫将手边的折子递给身边的连画。

看到火车通车的消息,魏定眼里闪过一丝惊喜。

城静枫道:“只要军队准备好开拔,乘坐火车大约六七日就能直接达到凉州。”

六七日!

魏定动作利落的行了一个军礼:“京城冬日之前,必鸣金收兵,得胜回朝!”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2-03-19 23:54:21~2022-03-20 21:09:0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爱小说一万年 10瓶;墨瑾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