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都不具备能够与佛教哲学相对抗的哲学内容。要复兴已经失去生气很久的儒学,势必要使儒学哲学化。宋明理学即是哲学化的儒学。
宋明理学的特征是:第一,宋明理学的中心问题是“性与天道”的哲学命题,并议论政治、教育、道德、史学及宗教等各方面问题,与仅拘泥于古典字句解释的汉唐经学判然有别。第二,围绕“性与天道”的问题,通过运用以往儒者不常使用的理气、道器、心、性、情、命等概念,构筑宏大精密的理论体系,尤以“理”为最高范畴,这也是其被称为理学的原因。第三,宋明理学虽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但还深入融合佛教、道家思想,在理论的深邃性、论证的精密性、思维的辩证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图10 北宋都城开封盛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按照中国学界的一般认识,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论,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论。此外,以宋代张载和明代王廷相为代表的气本体论派,是宋明理学中的唯物论派。
北宋是理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周敦颐、张载、程颢以及程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学家。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为理学开山。其主要论著《太极图说》吸收道家思想,以“无极而太极”作为思想核心,考察宇宙生成论和万物化生论,论述人类所居地位,从宇宙理法的角度探讨道德的根源。其《通书》最早使用理学最高范畴的概念“理”,阐述太极为“理”,“性”与“命”都是依附于“理”的存在。周敦颐的宇宙构成说、人性论以及道德论构成了宋明理学的基础。
图11 周敦颐
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他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以气作为宇宙的本体,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气”理论。他的气本体论,毫无疑问是唯物论的思想。不过,自张载死后,直至明代的罗钦顺、王廷相,气本体论思想一直没有获得充分发展。此外,张载在各方面对理学的形成都有贡献。例如,在人性论方面,他区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人类具有“气质之性”的同时,内面还有可以说是本性纯粹至善的“天地之性”,提出了“立天理”和“灭人欲”的理学命题;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穷神知化”和“穷理尽性”,此为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先驱。
理学体系大致是以周敦颐门人程颢和程颐为主导而形成。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其弟程颐(1033—1107),字正叔,称伊川先生。二人即二程。如程颢所言“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外书》卷十二),二程于理学最大的贡献是把“理”或“天理”作为宇宙的本源及理学的最高范畴。在认识论上,他们提出理学“格物致知”论,言“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认为经过穷理的积累,自然会有脱然贯通之时。在人性论和道德论上,二程说“性即是理”(《遗书》卷十八),性是纯粹至善的,言“才有善不善”(《遗书》卷十九),“灭私欲即天理明”(《遗书》卷二十四),将理学的“灭私欲,存天理”理论予以系统化。二程重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把四书提升到与六经同等的地位。
图12 程颢
图13 程颐
图14 张载
南宋时期,理学进一步发展,朱子学逐渐确立其统治地位。
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学说,因南宋中期朱熹(1130—1200)而大成。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学说,尤其是程颐(伊川)的思想。他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思想家。朱熹的思想即朱子学,第四章“日本的朱子学”会有详细论述。朱熹在世时,朱子学因“庆元党禁”一度遭到打压。宋理宗时期,因为真德秀(西山)和魏了翁(鹤山)的努力,朱子学的统治地位逐渐确立。
图15、16 朱熹和《论语注》稿本
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象山,1139—1192),提倡与朱熹迥异的心学,奠定了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基础。陆九渊心学的基本命题是“心即理”。他和程朱一样,都认为“塞宇宙,一理而已”(《全集》卷二十三),但他又认为“理”并不客观,“心”才客观,即“此心,此理,实不为二”(《全集》卷三十四)。陆九渊认为宇宙即心即理即道,因此虽然他也说“明道”和“穷理”,但不过是识明自己的本心而已。陆九渊的思想后来成为明代阳明学的源泉。朱陆二人,屡屡往复书翰,也会过面,但意见始终不一致。朱陆主张的根本差异在于:“理”到底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在天之物,还是本来就内在于人心。
图17 陆九渊
元代是朱子学扩展至北方的时期。延祐二年(1315)科举制恢复,朱熹对经典的注释书与古注经书并列,被指定为科举考试科目。朱子学官学地位的确立,就在这一时期。
明代初期是朱子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明朝朝廷依据朱熹《四书集注》及朱子学者的经书注释,编修了《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并应用于科举,极为尊崇朱子学。不过,随着朱子学被应用到科举中,其弊害也开始显著,批判朱子学的风气开始产生,最终出现了阳明学。
图18 《性理大全》
明代中期是阳明学的形成和传播时期。关于阳明学的内容、展开和分化,第五章“日本的阳明学”会有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