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风向悄然改变
二战之后,日本社会曾长期以和平主义力量为主流,军工企业被视为“死亡商人”,这也是日本政府采纳“武器出口三原则”的真正主因。然而,最近以来这种舆论风向正在发生转变。
首先,军工企业自身认识的改变。日本企业首次参加亚洲海上航空防卫技术展(MAST Asia)是在2015年,当时只有NEC单独参展,其他日本企业则是以联合参展方式参加。正如路透社所指出的,“日本企业担心自己被视为军国主义代表,所以防卫装备产品宣传上踌躇不前”。但是,今年却大不同前,以三菱重工、川崎重工、新明和工业为代表,共有16家日本军工企业单独参展,它们高调展出或演示了导弹驱逐舰、水陆两用战车、水雷探测技术等。虽然这些企业还是把自身产品与战争相联系视为禁忌,如三菱重工宣传指出“参加此次活动,是为展示我公司在诸多领域的产品和技术”,但很显然,其目的是为了打开全球市场,特别是获得东南亚国家的青睐。
其次,大量民间企业和大学等机构正在卷入军工开发。日本学术界一直明确反对从事军事研究。早在1950年和1967年,代表整个学术界的日本学术会议就发表了《不从事为了战争的科学之声明》《不参加军事目的的科学研究之声明》。然而,今天虽然仍有多数学者表示反对军事研究,但不同声音已经出现。以防卫省“军事研究推进制度”为例,这项面向民间企业以及大学的科研招募制度,其预算已经从2015年度6亿日元,一下子骤增至2016年度的110亿日元,打造日本版“军产学复合体”的目标正在走向现实。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也被应用到最尖端无人武器开发之中,日本技术人员、研究者正在被纳入这一体系。
再次,日本政界对于发展军工产业的认识趋于一致,不仅执政党力推军工产业发展,作为在野党的民进党等大党也持支持态度。事实上,正是民进党(前身是民主党)执政期间,大幅放宽了武器出口禁令,为安倍彻底废除禁令奠定了政治基础,2011年野田内阁曾发布“藤村谈话”宣布大幅放宽武器出口禁令,除此之外,它还积极推进跨国合作、率先扶植宇宙航天产业等。
最后,广大民众对于发展军工产业的认识也出现分化、反对声音弱化趋势。在全球恐怖主义泛滥、美国全球战略转型以及朝鲜半岛形势变化背景下,日本民众对于军工产业发展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分化。
总之,尽管大型出口计划并不如意,但出口解禁之后日本军工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零部件出口扩大以及国际合作的展开都将推动日本企业跨入全球合作的平台,而社会舆论的转变也将极大改善国内的产业环境。
(本章内容刊载在《日本军工急于“破茧”的内在动力与目标》,《日本蓝皮书》,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环球》2017年16期《日本军工“死亡商人”谋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