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全十八册)

一、近代以来日本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一场社会变革,它拉开了日本近代历史的帷幕,使日本的政治体制完成了从封建幕藩体制向近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型,使日本社会开始步入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的工业发展阶段。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当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其胎内仍未成熟之时,便不得不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追随西方列强,乃至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打开国门;因此日本资本主义制度颇具从外部植入的色彩。而日本导入资本主义制度之时的农村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大规模农地开发及经济发展,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形成并仍然居于统治地位。这一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成立过程中,拥有大片未开发土地及大规模农业经营体的状态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这种传统小农经营方式仍占据农业、农村社会主导地位的状况下,资本主义制度突然降临,这使得日本农业在新生资本主义体制中的处境更为困难。

首先,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并未能与它产业部门同步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路径,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日本农业仍停留在以“过小农”[2]经营体为主、被“租佃关系”[3]制约的半封建状态中。甚至现在日本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未能彻底完成向以资本及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以上均表明,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与农业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非均衡现象。

其次,近代以来日本政府最大的农业梦想是将“小农经营体制”改造为“大规模农业”。为此,明治初期开始,政府便雇佣外国农政学家,传授西方大规模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二战后的日本政府,同样为扩大农业规模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构造改革政策。然而事与愿违,日本农业经营规模并未呈现明显的改进,最新调查表明[4],每个“贩卖农户”(指每年贩卖农产品价格在50万元以上的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为2.46公顷,其中同群体的平均水田耕种面积为1.63公顷、平均旱田耕种面积为1.38公顷、平均果树园地所有面积为0.71公顷;这与美国农户平均耕地面积的180.2公顷、欧盟(EU)的16.9公顷、澳洲的3,423公顷[5]相比,仅在经营规模上就已经相差甚远。

最后,近代以来日本农业在“营利性”方面始终存在一定的问题。近代以来日本农业经营体的经营状况并非尽如人意,明治前期开始,不仅佃农比例不断增加,到了中后期兼业农户的数量也开始增加;并且二战后乃至现在,日本兼业农户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况且近代以来日本兼业农户的增加,并非单纯始于“农闲期”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希望通过兼业增加收入借以填补生活所需费用。日本农水省于2017年10月至11月,对49岁以下的务农者共188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农业的魅力何在”一项的复数回答如下:“决策的自由度大”占46.5%,“时间自由度大”占42.1%,“工作的对象是自然”占41.3%,“食品供给责任”占39.9%,“与地域的关联”占35.7%,“安全·高品质的实现”占35.1%,“有挣钱的可能性”占31.3%,以下还有“生活环境丰富”“与消费者的交流”“无主从关系”等回答。可以看到,认为农业“有挣钱的可能性”的农业从事者仅占整体的31.3%,这也是现在日本农业从事者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日本农业已经被打上“不挣钱产业”的烙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历史的教训(这个教训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农业也可以得出)是: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农业相矛盾,或者说,合理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6]马克思认为“合理农业”[7]是“土地正常的社会利用”[8];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适合土地在农业生产上的“正常的社会利用”。日本近代以来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保证土地在“正常的社会利用”的基础上,使农业达到盈利目的,并使其能够持续性发展,成为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政策的最大焦点。而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结构、农村经济及农民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未能通过政府政策的调节乃至保护得以解决,这也正是本研究的问题意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