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靠美貌追妻

第77章

洛之蘅深感震惊,去往正厅这一路,都沉浸在难以置信的情绪里,久久没有回神。

她着实是想象不到,阿爹主动坐着同人品茶是何情形。

在她的印象里,阿爹能够在她泡茶时安静坐着,已然是极为难得一见了。和旧友见面,他要么同人大口吃肉喝酒,要么同人比划武艺,从来随性不羁,何时会把品茶放在招待人的安排里?

先不说旁人适不适应,就说阿爹自己,都做不来这种风雅事。

洛之蘅怎么也想象不来,阿爹和人正儿八经地品茶论对是何种模样。

她心里觉得荒谬,但又知道半雪不会无的放矢。怀揣着这种矛盾的心情,终于来到了正厅。

里头的情形让洛之蘅的脚步微微一顿。

窗明几净的正厅中,南境王落于主位,身侧是长须斑白的崔老将军,太子位于下首,三人手中各执一只瓷杯,不约而同地凑在鼻端轻嗅,略一啜饮,各自口出夸奖之辞,言这茶香如何隽永,这茶色如何清透,这茶汤如何回味无穷。

一盏茶毕,又有侍女分别为之奉上新茶。

帘幕后和着袅袅琴音的脆嗓柔柔道:“凤凰单枞,诸位请品……”

佳人抚琴,名手泡茶,清香袭人,琴音不绝。

洛之蘅长到这么大,从未想象过,自己家中有朝一日竟然会出现如此情景。

恍惚中,她下意识后退一步,想看看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刚一动作,南境王便眼尖地瞥到她,笑呵呵地道:“蘅儿来得正巧,你素来对茶道深有研习,快来品品,爹派人从福州千里迢迢寻来的好茶味道如何。”

洛之蘅愣愣地应了声,凭着本能进屋落座,接过侍女的茶,食不知味地沾了沾,欲言又止地望向南境王。

南境王满怀期待地问:“如何?”

“……”洛之蘅哪里品得出味道好坏,干巴巴地道,“好茶。”

南境王像是有些不满意,眼神幽幽。

洛之蘅想了想,稍稍凑近他,低低问:“阿爹这是,想要卸甲,转投文官麾下了吗?”

南境王眼睛一瞪,一脸“你在想些什么了乱七八糟之事”的荒谬神情,义正词严地辩解:“怎么可能,那只会打嘴仗的劳什子文官有什么好当的,爹才——”

旁边漏出一声轻笑。

是这话落入人耳,太子没有忍住。

南境王的声音戛然而止,他清了清嗓,端起严肃认真的神色,一本正经道:“蘅儿休要乱说。”

洛之蘅:“……”

蘅儿有点错乱。

似是不满意洛之蘅的表现,南境王也不再询问她的意见,扭头继续和崔老将军及太子探讨起茶道的奥妙来。

洛之蘅听他张口《茶经》闭口《茶谱》,说得头头是道,当即瞠目结舌地愣在原地,像是第一次认识自家阿爹一样。

向来只将兵书奉为圭臬的阿爹,何时居然也懂了这些?

尤其是,就连崔老将军居然也和他聊得有来有往。

洛之蘅莫名觉得这场面怪异,恍惚了半晌,下意识去望向太子。

谁料太子一脸的专注认真,目不斜视地望着南境王,没朝她这边分出丝毫眼神。

洛之蘅:“……”

洛之蘅兀自震惊着,饮完了杯中的茶水。

一盏茶尽,侍女又奉来了旁的名茶,流水似的,络绎不绝。

洛之蘅就在一旁,听着他们的话题从茶道,到四书五经,到为人处世之道,到人品性情之论,再到天下局势之辩。

从头至尾,愣是没有她插腔的机会。

听到最后,洛之蘅也隐隐察觉出阿爹的意图,她有心想说两句,似有所察的南境王及时递给她一个眼神,示意她稍安勿躁。

一番长谈行至尾声,侍女也奉来了最后一盏茶。

南境王端起茶盏,亲自介绍:“这最后一盏,无色无味,非茶非汤,乃是由王府后院井中提出,煮至沸腾后盛入盏中呈上,没什么滋味,两位随意。”

说着,自己当先一饮而尽。

崔老将军似是有些摸不透南境王的意思,端着茶盏有些踌躇。

一旁的太子已然随着南境王话落,利索地饮下这一盏茶。

南境王目光中掠过一丝满意,却仍是端着架子,不动声色地问:“殿下博闻强识,方才这诸多盏茶,味道如何,不如请殿下一评。”

“叔伯今日所取,皆为各地名茶,回甘者有之,色出尘者有之,有须以未染尘之雪水烹煎方得其味者,亦有寻常泉水冲泡即能惊艳四座者。”太子说着,微微一顿,“但于我而言,若论其中翘楚,莫过于最后一盏。”

南境王提醒:“最后一盏可是最普通不过的白水。”

“名山乐水育名茶,名茶珍贵,却只是锦上添花。唯有这白水一盏,若为活命,不敢或缺。”

话到此处,南境王的意图昭然若揭。

崔老将军原本有些紧张,此刻也捋着长须笑吟吟地在一旁看着。

洛之蘅搭在膝上的手微微紧握,心脏紧张地快要蹦出胸腔。

南境王只看着太子,神情如常地问:“但你为天潢贵胄,这所谓的名茶,于你而言,不过如江河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江河水滥成灾,茶汤饮多伤神。凡事皆须克制有度,不能贪量。名茶须应四时,早则涩,晚则柴,不若白水始终如一,不改其味。”

南境王步步紧逼:“但白水寡淡,难免有腻味之时。”

“那便是我或命尽,或誉毁之时。”太子不紧不慢。

南境王却忽然一愣。

洛之蘅似有所觉,喃喃:“阿兄……”

太子终于第一次望向她,朝她轻轻一笑,继而起身,朝着南境王行下端正礼节,一字一字,字字千钧地道:

“皇天在上,厚土为证,赵珣今日,愿以一人之心求娶南境王之女洛之蘅。誓著明旨,布告天下,使众生皆闻:赵珣此生,无妃无妾,唯洛之蘅一妻。终余残生,不改初衷。若有相负,声断誉毁,纵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亦有薄情寡义之名流传百世,以为后人戒。”

他说得郑重其事。

洛之蘅脑海中一片空白,呆呆起身,下意识朝他走去。

南境王却眼明手快地扣住她的手腕,不错眼地盯着太子,毫无所动地问:“皇室之子,以求多子多福,你贸然立誓,倘若圣上有异,朝臣拦阻,这浩**反对,你待如何?”

“兼济天下为大义,小小后宫只是私德。若大义无缺,纵是朝臣,也不能对我的家事指手画脚。”

“你能做到?”

洛之蘅呼吸一窒。

太子似是察觉到什么,偏头看向她,笑容轻绽,却如满山群芳一息同绽,盛得惊人。

他望着洛之蘅,发于肺腑般,一字一字地道:

——“既为她,虽千险万阻,无敢怠也。”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①

盛京的上元夜热闹非凡,大街小巷被围堵得水泄不通。各色花灯高悬,映得城池如白昼。各样小摊摆于街旁,小贩各出奇招,引得百姓纷纷驻足。

洛之蘅提着一盏花灯,小心翼翼地跟在太子身边。

许是人多,她被挤得一个趔趄,所幸及时被太子扶稳。

“小心。”太子扶稳她,问,“这里人多,想不想去城楼看看?”

洛之蘅自无不可地点头,微微垂眸,看到太子伸出的手,缓慢却又坚定地把手贴在他掌心。

太子灼热的温度顺着手心传来,叫她耳根又是一红。

脑海中不由再度回想起不久前,太子站在府中正厅,郑重其事朝她许诺的模样。

她想过很多他会如何说服阿爹,或是诚恳说服,或是锲而不舍,从未想过,他会给出这样的承诺。

以储君之尊,将一生唯此一妻之事布告海内,承诺永不相负。

这份决心,足以让人动容。

他像是知道她和阿爹最担忧的是什么,给出的礼物令谁也挑不出错误。

她想起阿爹一改前几日不让他们见面的态度,赶着她和太子单独出来逛上元的情形,不由牵了牵唇角。

“想什么呢?”太子瞥她一眼,眼中含笑,明知故问。

洛之蘅偏不让他如意,煞有介事地道:“我在想,阿兄惯会吊人胃口,初一许诺告诉我的事,到现在都没有给我解惑。”

太子稍一思索便知她说得是什么,状似心痛地道:“我们好不容易得了叔伯的允准,出来共度佳节,你却还想着旁人。”

洛之蘅才不会被他迷惑,不为所动地推推他,催促道:“阿兄快别卖关子了。”

公/众/号:月/下/看?书人

太子长长一叹,只好认命地解释:“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大嫂身体虚弱,说不准何时便会撒手归西。而父亲春秋鼎盛,我那位长兄若有心更进一步,自然要提前选好后路。”

这所谓的后路,不消太子说,洛之蘅便一清二楚。难怪大皇子妃当时看着林岁宜是那副眼神。

洛之蘅一阵心惊:“但是正妻还活着,便提早挑好了续弦的人选,未免太过凉薄。大嫂和她的母家肯忍?”

大皇子既有心帝位,当初选皇子妃时自然家世颇高。

如今未及皇子妃逝世,便提早谋划后路,难道就不怕开罪了皇子妃的母家,失了依仗?

“你可知,大嫂的身子是因何落下的毛病?”

洛之蘅隐有所悟:“莫非是……”

“女子生产伤身,大嫂是因着生产才落下了毛病。为了她的孩子,她和她的母家也只能忍。”太子语气淡淡,“这才是我那长兄有恃无恐的原因。”

洛之蘅心中一凉。

“我们家世代都是这样,只看利益,不念人情。”太子见怪不怪地说,语气中似有讥讽,“不过你也无需担忧,只要大嫂安然无恙,林姑娘自然能够独善其身。”

洛之蘅想起旧事:“所以阿兄当时为她送药,便是想要替岁宜解围?”

“我可不是为了她。”太子立时澄清,“我是为了小五。”

“赵世子?”

“对。”太子咬牙道,“这家伙平素里安分守己,没想到全都窜着劲儿用到娶妻上了。”

洛之蘅失笑,好声好气地哄道:“阿兄能者多劳嘛。”

太子凉凉地瞥她一眼。

洛之蘅讨好一笑:“不过既然大嫂是身有宿疾,那我这个大夫自然不能袖手旁观。阿兄放心,我定然仔细注意着她的身体,绝不叫阿兄为这事再多费一点心。”

太子这才露出满意之色。

两人朝着城楼走去。

洛之蘅小心迈着台阶,忽然想到:“阿兄,我日后还能在外行医吗?”

“为何不能?”太子反问。

洛之蘅迟疑道:“不是说,你家规矩甚是森严?”

“再严的规矩,能比得上行医救人的功德?”太子不以为意。

城楼上有风,行人寥寥。

太子给她戴好兜帽,然后一把提起她。

洛之蘅心下一惊,反应过来后,已然平稳地落座在城墙上。

她不解地问:“阿兄?”

太子问:“看到什么了?”

洛之蘅不解其意,却还是乖乖道:“好多人。”

这答案太诚实,太子没忍住笑起来。

洛之蘅微恼地唤:“阿兄!”

太子忙举手投降。

两人笑闹了一阵,太子才认真道:“是人,亦是你胸怀的天地。”

洛之蘅一愣。

太子望着她的眼,一字一字道:“洛之蘅,你说过,我为你辟天地。曾经如此,今后亦如是。你只管做任何你想做的,我是为你辟天地的利刃,不是禁锢你的牢笼。”

洛之蘅一怔。

她坐在高高的城墙上,反而要比太子高出一头。

她居高临下地望着太子,听着他剖心明志般的许诺,忽然生出一种错位之感。

心绪复杂,洛之蘅久久难言。

许久,她忽然道:“阿兄,其实你不必许诺这许多,哪怕不落于明旨,我也明白你的心意。”

“空口白话,哪比得上白纸黑字?”

“可是——”

“洛之蘅。”太子好笑道,“我早就想问了,你这毫无警惕之心,总是轻信于人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洛之蘅辩解:“我才没有轻信于人。”

太子指了指自己。

“但你是阿兄啊。”

太子望着她百般信任的眼神,忽然心口一跳。

他下意识抬手,遮住她的双眼,才慢慢道:“但洛之蘅,我是皇室之人。不要轻信旁人的话,尤其是……帝王的话。”

洛之蘅被他的手蒙着,眼前一片昏暗,耳力却在这时分外敏锐,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太子语气中深藏的沉重。

她想起皇帝,想起崔皇后。

最后脑海中只余下太子。

她没有试图去推开太子的手,只是静静听完他说的话,然后用再诚挚不过的语气,一字一字道:“但你是我的赵珣。”

不是天下人的储君,不是日后要承继帝位的太子。

只是她一个人的赵珣。

是喜怒哀乐皆和她共享,四季余生皆有她为伴的,她的赵珣。

太子像是读懂了她的言外之意,怔怔松开手。

视线一寸一寸清明起来,直至再无任何遮挡。

洛之蘅看到身后华灯映照,看到高空明月熠熠。

然后看到,眼中只有她的赵珣。

洛之蘅垂着眼,灿然一笑。

“赵珣。”

太子翘起唇角:“嗯。”

“那就说好啦。”洛之蘅轻快道,“不必费这些周折,感情之事你我自己知道便好,何须成为他人的谈资。”

“谁和你说好了。”太子笑着反驳,“不做这些,你我的婚事也要成为他人的谈资。既然都谈了,为何不谈些好的?”

洛之蘅正要反驳。

太子赶在她开口前问:“你信我吗?”

洛之蘅不假思索地点头:“当然。”

“既然我不会毁诺,又何惧立誓?”

太子握着她的手,眼中漾着笑意:“赵珣和洛之蘅两情相悦,不仅要这当世所知,更要著于史书,流传后世,叫子孙后代都知道,洛之蘅是赵珣的,赵珣是洛之蘅的。他们二人同心,容不下其他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