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罗曼·罗兰及其《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小说、戏剧、人物传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小说以史诗般的规模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开创了长河小说的新体裁。
一、生平与创作
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中部的小城克拉姆西,父亲是公证人,性格热情奔放,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酷爱音乐,性格忧郁。罗兰从小深受母亲影响,喜爱音乐和文学。1886年,罗兰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学文学,后攻历史。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崇拜托尔斯泰。他曾带着对人生和艺术的诸多问题,把一封长信寄给托尔斯泰寻求答案。不久,罗兰欣喜地收到这位文坛泰斗长达30多页的回信。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观对罗兰一生的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读大学期间,罗兰就立下誓言:“不创作,毋宁死。”1889年,罗兰从高师毕业,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又成为罗马考古学院的研究生。在罗马他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文学修养迅速提升,并结识了德国70岁高龄的理想主义思想家梅森堡女士,而梅森堡的理想主义也成了罗兰思想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归国后罗兰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
罗曼·罗兰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世纪末,早期主要创作戏剧。1894年,轰动整个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引起公众关注,许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作家纷纷发表意见,参与论战,罗兰也愤而拿起笔来,写出为德雷福斯辩护的剧本《群狼》(1898),引起强烈反响。接着,他创作了一系列取材于法国历史和革命的剧本,包括“革命戏剧”、“信仰悲剧”、“反战戏剧”三大类。“革命戏剧”主要有《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都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歌颂人民群众为自由平等而战的英雄主义精神。“信仰悲剧”包括《圣路易》(1897)、《艾尔特》(1898)、《理性的胜利》(1899)3部,塑造了一组不平凡的理想人物,他们不屈不挠地追求理想,是作家理想的人道主义英雄。“反战戏剧”的作品是《时机定将到来》(1903),剧本谴责帝国主义野蛮的侵略战争,对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表示深切同情。
20世纪初,罗曼·罗兰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写作名人传记,主要作品有《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作者有感于社会黑暗、世风日下,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通过名人传记歌颂艺术家们与庸俗的社会和腐朽的文艺进行斗争的坚强毅力,宣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贝多芬传》的序言中,作者大声疾呼:“让我们把窗子打开!让我们把自由的空气放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贝多芬传》展现了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在贫困、疾病和失恋的坎坷命运下,不屈不挠地与命运和苦难抗争的巨大精神魅力。《米开朗琪罗传》描写了意大利伟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充满传奇和坎坷的人生经历。《托尔斯泰传》高度评价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一生对爱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追求全人类的自由进步平等的伟大情怀,洋溢着作者对英雄的崇高人格和伟大灵魂的赞美之情。
1912年,罗曼·罗兰完成了他的10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获得全欧声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走出书斋,投身于反战活动之中,参加了日内瓦“战俘通讯处”的工作。罗兰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发表一系列反战文章,揭露战争的罪恶性质。后来他把这些文章汇编成文集《超脱于混战之上》,呼吁西欧各民族团结起来制止这场罪恶的战争。1915年,他以“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把奖金全部赠给法国救济难民的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
1921年,罗曼·罗兰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母与子》 (又译《欣悦的灵魂》1922—1933),这是罗兰后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全书共4卷:《安乃德与西尔薇》(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者》(1933)。前三卷的主人公是安乃德,她是法国一个著名建筑师的女儿,父亲死后她继承了大笔遗产,当她发现未婚夫并不能真正理解她的独特个性时,毅然决然解除了婚约,尽管此时她已经怀孕。次年安乃德生下儿子玛克,遭到社会的非难和歧视,又因委托人投资失败而丧失了全部财产,逆境中安乃德以当家庭教师和代人抄写来维持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她积极反战,呼吁和平。第4卷的主人公是玛克,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和反战运动,最后在意大利被暗杀。母亲安乃德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继续儿子未竟的事业直到去世。小说描写了安乃德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展现了法国两代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和革命意识形成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他们为追求光明与探索真理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小说在艺术上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罗曼·罗兰的思想一度出现危机。一方面他同情工人运动,支持十月革命;另一方面他又赞赏非暴力主义、不抵抗哲学。但是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他的美梦,结束了他的彷徨状态。1931年,罗兰发表《向过去告别》,公开同自己的错误思想决裂,旗帜鲜明地“站在苏联一边”。从此,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和保卫和平的斗争,当选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1935年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受到苏联人民的热烈欢迎,加深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并同高尔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虽已重病卧床,但仍以巨大的创作热情完成了回忆录《内心旅程》《环游世界》《贝吉传》及长篇音乐理论著作《伟大的贝多芬》。1944年8月法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罗曼·罗兰欣慰地看到了巴黎的解放。同年11月,他抱病参加了苏联驻法国大使馆纪念十月革命的庆典,12月30日病逝于巴黎。
罗曼·罗兰一生跨越两个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风云变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这一切促使他始终坚守人道主义立场,为实现人类的民主自由平等和世界各民族的和谐进行着不懈追求和顽强抗争,为弘扬人类进步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欧罗巴的良心”。
罗曼·罗兰一生创作剧本20多个、小说5部、传记文学10多种,为世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艺术上,他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注重表现内心世界的传统,善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探索。他的小说往往通过一两个人的一生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将一个时代的广阔生活展示在一部小说中,开长河小说之先河。
二、《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杰作。小说共分4册10卷,第一册《少年》、第二册《反抗》、第三册《悲歌》、第四册《复旦》,是一部史诗性的宏伟巨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小说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为背景,以贝多芬为原型,描写了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坎坷艰辛、执著追求探索、不懈反叛抗争的一生。克利斯朵夫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一个小城的音乐世家,从小就表现出超凡的音乐天赋。他6岁举办个人音乐会,11岁当上宫廷乐队的第二提琴手,13岁成为第一提琴手,15岁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不得不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艰辛的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也铸就了他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反抗精神。他鄙视豪门,反抗贵族,抨击市侩,尽情嘲笑和批判德国艺术界的虚伪和鄙俗,因此遭到围攻,陷入空前孤立境地。后因搭救一个被欺辱的农家少女,他打死了肆虐的大兵,匆匆逃往法国。然而被誉为艺术天堂的巴黎庸俗腐化、颓废堕落,克利斯朵夫对法国的艺术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所以再次遭到围攻,身陷绝境。后来,他结识了颇有才华的法国青年诗人奥里维,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奥里维在一次游行中与警察冲突受伤致死,愤怒中的克利斯朵夫在打死一名警察后逃往瑞士。在瑞士他隐遁山间,却意外地与他的学生葛拉齐亚相遇,度过了生命中短暂的幸福时光。不久,葛拉齐亚病逝,他再一次品尝了人生的巨大痛苦。晚年的克利斯朵夫誉满欧洲,但他追求与反抗的**逐渐消退,最终与现实妥协。他在弥留之际写下“我曾经奋斗、痛苦、流浪、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首先,小说通过主人公追求—反抗—幻灭的心路历程,概括了20世纪初西方整整一代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和精神面貌,讴歌了他们为追求真理和光明不懈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约翰·克利斯朵夫出身卑微,性格倔强,从小就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他勇敢反击上流社会的侮辱,猛烈抨击德国文化界的腐朽堕落,到巴黎后,目睹巴黎文艺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虚伪与腐朽,为了维护艺术的纯洁和人格尊严,他毅然对法国艺术界进行了激烈的谴责批判。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始终是孤独的,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意识使他无法真正与人民结合,并从中找到精神力量,他痛苦、彷徨,最终向现实妥协。约翰·克利斯朵夫反抗、失败、动摇、幻灭的生活历程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它深刻概括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矛盾。
其次,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际遇反映了从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和欧洲社会的广阔现实,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统治阶级的腐朽以及道德文化的堕落,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作者把巴黎文艺界的高级社交场所绝妙地讽刺为“广场上的集市”,他们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实际上是为金钱而艺术,金钱主宰一切,整个文艺界腐化堕落,到处“弥漫着精神卖**的风气”。小说通过对巴黎文艺界的真实描写,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文化和精神颓废沉沦的显著特征。
再次,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探索历程,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人类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善良愿望,大力宣扬了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20世纪初,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民族矛盾加剧,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罗兰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强烈反对战争,渴望民族和睦团结。作品中德国音乐家克利斯朵夫和法国诗人奥里维的生死友情、克利斯朵夫和意大利女子葛拉齐亚的真挚爱情,正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团结和睦的象征。“纷纷四散的乌云中显出一条长虹。天色更明净,好像被泪水洗过了似的,堆着微笑。这是山峰上恬静的黄昏。”这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追求的人类和谐与美的极致,也是罗曼·罗兰一生追求的崇高理想。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灵魂的贝多芬式的英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富有反抗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小说通过他为追求纯真艺术与伟大理想而奋斗、抗争的一生,展示了世纪之交一代进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苦闷和彷徨、追求和奋斗的心路历程。不懈反叛抗争、执著追求探索是克利斯朵夫最典型的特征。
约翰·克利斯朵夫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卑微的出身造就了他的倔强、自尊、叛逆。他敢于反抗故意侮辱他的贵族少爷小姐,勇敢地批评德国音乐界的庸俗和虚伪。大公爵训斥他:“你什么权力也没有,唯一的权力是不开口。”他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是您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这种大胆的反抗精神不仅使举座皆惊,而且震动了整个小城。在巴黎,克利斯朵夫的反抗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猛烈抨击巴黎文艺界的庸俗、腐化和堕落,大胆反抗法国上流社会,在游行队伍中勇敢地同警察搏斗。无所顾忌的反叛常常使他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他无所畏惧,正是这种敢于反抗强暴、蔑视权贵、与丑恶社会势不两立的个性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伟大的英雄。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一生执著追求真善美、不断探索真理的英雄。他体魄强健、热情奔放、真诚善良、正直勇敢、富有同情心,身上蕴藏着一股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他执著地追求真善美,追求纯真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憧憬人类团结友爱的崇高理想。面对强大的恶势力的围攻,他毫不退缩,执著探索,顽强抗争,最终成就了自己伟大的事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一生辛勤努力的奋斗目标是创作音乐,为人类服务,用美丽的歌给苦难中的人们以支持和力量,他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伟大艺术家。
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矛盾而复杂,他是一个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的个人反抗的英雄。他的个人反抗,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他想为改善人类命运而贡献自己力量的愿望,同他所怀抱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酿成了他的悲剧。克利斯朵夫一方面具有小资产阶级的反抗意识,另一方面也有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从人道主义出发,以博爱为思想武器,反对政治革命,反对暴力,同情人民群众却又不信任他们,热爱生活而又脱离现实。克利斯朵夫幻想用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主义思想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是注定要失败的,他的个人反抗的悲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品,音乐和小说相结合使这部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浓郁的音乐色彩,因而被称为“音乐小说”。它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结构上小说具有交响乐一般气势恢宏的结构。整部作品以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为线索,把人物的生活经历分为少年、反抗、悲歌、复旦四个阶段,犹如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即序曲、发展、**和结尾,气势浩**,就像奔腾的长河。第一乐章“描写他的感官感情的觉醒”,第二乐章描写他的“热情和憎恨”,第三乐章“咏叹友谊和纯洁的爱情的悲歌”,第四乐章“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小说最后“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个世界的黎明的曙光”。这种结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为音乐家的主人公的心灵发展历程。
其次,在内容上小说描写了一个音乐家的生命历程,音乐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音乐渗透在人物的性格之中,渗透在整部作品之中,音乐是它无处不在的灵魂。小说以克利斯朵夫的经历为线索,描写了其对音乐的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痛苦和欢乐,无处不回响着音乐的旋律,音乐与小说融汇成了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克利斯朵夫从小就对音乐特别敏感,有一种特有的音乐感。在他的心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全部化为音乐”,“这种无所不在的音乐,在克利斯朵夫的心中都有回响”。作者往往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自然景物的描写相交织,人物用音乐家特有的感觉去体验自然景物,因此,小说中不仅人物的心理描写富有音乐感,就连自然景物的描绘都带有“音乐性”。
再次,小说的“音乐性”还体现在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格调,贯穿着对音乐的无限赞美之情,音乐化的描写洋溢在字里行间。罗兰既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又是一位有名的钢琴家、音乐艺术史家、音乐评论家,作者凭借对欧洲音乐的深厚素养,在小说中插入了许多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评点,使读者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欧洲古典音乐,也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格调和音乐色彩。此外,小说大量运用了音乐术语,如和声、合奏、音阶、节奏、旋律等,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音乐世界。
思考题
1.试述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特点。
2.如何认识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3.为什么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音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