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马克·吐温及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伟大的作家和演说家,也是著名的幽默讽刺大师。其创作代表了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一、生平与创作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他出生在密苏里州佛罗里达乡村的一个律师家庭。4岁时即随全家来到离密西西比河不远的汉尼拔,《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背景就设置在这里。无论是“沐浴在夏日清晨阳光下安宁的小镇”,还是它周围奇异的岩洞、神秘的小岛、清丽的河水以及他每年都要呆上“两三个月”的伯父家的宽阔农庄,都深深镌刻在马克·吐温的记忆之中。马克·吐温不满12岁时,父亲去世,这使他过早地开始了艰辛的谋生之旅。先是在汉尼拔的一家印刷所当学徒,16岁时在他哥哥创办的《汉尼拔杂志》当排字工,18岁到纽约、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等地当过印刷工,21岁时在密西西比河上当了领港员,南北战争中曾有过短暂的一段从军参战的经历,随后又去西部加入到内华达州淘金者的行列,后来离开矿区又到弗吉尼亚的一家报馆当上了记者……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成为锻造他独立自强性格的熔炉,成为他最为宝贵的人生财富。他的不安现状、勇于探索的热情与其作品中宽广的视野、诗的质地所散发出来的西部所特有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河流的气息密不可分,那里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成就了他粗犷奔放、幽默诙谐的艺术气质。他的种种人生“历险”促成了他文学创作上一部接一部的“历险记”。
19世纪60年代前后是马克·吐温创作的初期,主要成就是幽默故事、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创作。早在印刷所当学徒时马克·吐温就开始练笔,17岁时的作品《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1852)的幽默特色引起关注。当时美国文坛盛行幽默文学,与一些作家“为幽默而幽默”不同的是,马克·吐温是通过幽默的形式表现严肃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使读者能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马克·吐温逐渐由轻松的幽默转向深刻的讽刺,最终成为幽默讽刺大师的一个坚实基础。《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记录了马克·吐温在1867年以新闻记者身份随一批游客乘船前往欧洲旅行的见闻。它以游记、书信等形式,一方面嘲笑欧洲的封建残余与宗教愚昧,另一方面也对美国游客的庸俗无知给予讥讽。《竞选州长》(1870)是作家早期最优秀的作品。小说以幽默、夸张的手法和第一人称口吻叙述“我”代表独立党候选人参加纽约州长竞选时的一段荒唐经历。 “我”由原本诚实、正派的人变成了声名狼藉的“伪证犯”、“小偷”、“舞弊分子”、“盗尸犯”、“讹诈犯”,不得不退出竞选。小说通过这一选举的“闹剧”,嘲讽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民主选举”的虚伪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政客恶意操纵舆论工具的卑鄙行径。《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以书信体小说的形式,叙述了华工艾颂喜远涉重洋到美国寻找“天堂”,却受尽凌辱、美梦破灭的故事,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的黑暗。
19世纪70至90年代是其创作的中期。主要成就在长篇小说方面,他的重要作品都诞生在这一时期。这主要得益于他有着美满的婚姻。自从1868年认识了美丽的奥莉薇亚,马克·吐温就认定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爱人,经过穷追不舍的求婚之战,终于俘获了少女的芳心。他们于1870年结为连理,婚姻一直维系到1904年奥莉薇亚病逝。这段时期奥莉薇亚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和读者。
与早期创作相比,马克·吐温在这个时期诙谐滑稽的因素明显减少,增强了对现实严肃冷峻的思考,轻松幽默转为辛辣的讽刺。其创作思想亦更加深化,技巧趋于成熟。《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的相继问世,标志着马克·吐温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前者以汤姆及其伙伴哈克等一群孩子的生活、游戏和冒险活动为主要内容,讽刺揭露美国现代文明社会和成人世界的虚伪庸俗。小说对儿童心理的描写十分细致生动,并把生气勃勃的儿童世界与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以及庸俗虚伪的成人社会相对照,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后者是前者的姊妹篇,堪称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80年代,马克·吐温创作了一系列以封建制度和宗教为讽刺对象的作品。《王子与贫儿》(1881)假托发生在16世纪英国的一位王子因与一个贫儿长相酷似而互换身份,王子代替贫儿经受种种苦难,而贫儿则显露出治理国家的才华的故事,揭露英国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压迫欺凌,并以此讽喻当时美国统治者镇压、迫害工人的社会现实。《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1889)则以荒诞的形式写一个19世纪美国铁匠汉克·摩根受伤昏迷后来到6世纪的英国亚瑟王朝的故事。他震惊于满目的肮脏、疾病、冷漠以及对人权利的粗暴践踏,尤其是专制的横行和人们对专制的顺从。他想以工业革命和普及教育来改变这一切,结果归于失败。作品在批判封建君主制度的同时也宣扬了理想的民主制度。《傻瓜威尔逊》(1893)是以一个具有黑人血统的女奴罗克森娜把自己襁褓中的婴儿与白人主人的儿子对换的故事,抨击“白人优越论”的荒谬,表明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思想。《百万英镑》(1893)则通过一个流浪汉得到一张百万英镑钞票后的喜剧性经历,揭示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魔力以及对人心灵的毒化作用。
19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初,是马克·吐温创作的晚期。1893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马克·吐温经营的印刷厂破产,为了还债,他离开美国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先后到过非洲、欧洲、亚洲、澳洲等各地,目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惨重灾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深刻认识,逐渐成为一个反帝国主义者。1898年他还清了所有债务。1900年返回美国后,他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札记和随笔,并经常发表演说,表明他的反帝、反战的立场。他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有深切同情,对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也给予支持。他说:“我的同情是在中国人民一边,欧洲掌权的盗贼长期以来野蛮地欺凌中国,我希望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赶出去。”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899)是马克·吐温晚期最优秀的小说。作品叙述一个外乡人带着一袋“金币”来到模范小镇赫德莱堡“报恩”,终使镇上19个最为“诚实”、“廉洁”的头面人物争先恐后,丑态百出,败坏了这个城镇享有三代的“诚实”、“清高”的名声。它尖锐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的罪恶。
1906年以后,马克·吐温主要撰写和口授自传。散文《什么叫做人?》(1906)和应他要求在死后发表的中篇小说《神秘的陌生人》(1916),都有对人类文明及其前途的悲观情绪的流露。加之十余年间他的两个女儿和妻子相继去世,更加重了他的忧郁。70岁后,他为自己定做了14套白色衣服和100条白色领带,所到之处银装素裹,直至逝世。
在美国,马克·吐温有着不同的画像,有人说他是供人消遣的滑稽家,有人说他是愤世嫉俗的讽刺家,也有人说他是见风使舵的庸人,所谓“马克·吐温”问题,百年以来从未停止过争议。无论如何,马克·吐温的创作标志着美国文学走向成熟和繁荣,他对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功不可没。
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海明威曾这样说过:“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为什么能够享有如此之高的赞誉?关键在于这部小说道出了地道的“美国味”,而这又是通过鲜活的人物、深刻的思想以及独到的艺术风格来实现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为背景,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追求自由的故事,表达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对民主、自由的真诚向往。
小说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白人孩子哈克贝利·费恩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道格拉斯寡妇和她的妹妹华森小姐教育哈克信奉上帝,教他学习识字和如何做人。而哈克却难以忍受这种“文明人”的生活,也不堪忍受父亲的打骂,而选择逃离。在一个小岛上他遇到华森小姐的黑奴吉姆。吉姆听说主人要将他卖掉的消息后出逃,打算去自由平等的“自由州”。两个出逃者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他们乘着木筏沿密西西比河昼伏夜行,开始了寻找“自由州”的旅行……哈克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纯朴、向往自由的美国少年形象。一开始哈克是一个无视文明世界传统道德规范的“野孩子”。他从小就没有受过什么“文明人”的教育,母亲早逝,父亲是个懒惰的酒鬼,经常在醉酒后毒打哈克;同时哈克也较少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熏染和世俗的侵袭,没有那些“文明人”的世故、虚伪和对金钱的贪欲。他本着孩子自由率真的天性尽情地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冒险,过着自由自在、流浪漂泊的生活。当道格拉斯寡妇和她的妹妹华森小姐费尽心机想用《圣经》来驯化他,用“文明人”的礼仪道德来规范他时,他的自然的人性和自由的性格便和“传统”、“文明”产生了激烈冲突。他不愿受到“文明人”的道德约束,不愿规规矩矩地学习,甚至对《圣经》和基督教也表现出大不敬。他后来奔向密西西比河,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哈克的出逃不仅是对父亲、对收养人的反叛,更是对资本主义文明、传统文化以及陈腐乏味的资本主义现代教育的反叛,他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是纯朴自然、自由不羁的“自然人”的健康人格的体现。不仅如此,与黑奴结伴而行的真诚友谊,更体现了哈克正直善良的本性。
小说中的吉姆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个性鲜明的黑奴形象。他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逆来顺受的黑奴汤姆截然不同,尽管他是一个奴隶,但并非逆来顺受,而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反抗的精神和善良的品德。他否认蓄奴制是天经地义的,当得知主人要卖他时,毅然反抗逃亡。他向往“自由州”,想凭自己的力气干活攒钱,赎出老婆孩子,一家人过自由幸福的生活。在蓄奴制的社会环境中,他处处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在和哈克一起漂泊的途中,他对哈克关心备至,两人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在哈克和汤姆一起救他逃走的路上,他为救治中弹负伤的汤姆,不惜再次被人抓获,重又沦为奴隶。他对哈克的友谊是建立在平等相待、互相关心帮助基础上的“兄弟”情谊,而不是奴隶对主人的忠心。但作家在刻画吉姆身上种种美好品质时,也并没有把这一人物理想化,而是还写出了他身上愚昧、迷信的一面。他性格中这些缺点,使吉姆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也从另一个侧面批判了剥夺黑奴受教育的权利造成他们愚昧的蓄奴制度。
小说的思想意义就是通过哈克与吉姆这两个人物的历险过程来凸显的。作家通过吉姆逃跑、受追捕的经历,写出了黑奴像牲口一样被人买卖、动辄受到主人惩罚囚禁、到处受到白人的歧视戏弄的悲惨境遇,批判美国蓄奴制的罪恶;通过哈克和吉姆在大河两岸的漂泊,描写了追逐金钱成风、豪富滥杀无辜、封建世家血仇纷争、流氓恶棍招摇撞骗的社会现实,讽刺了当时社会的恶俗、愚昧和落后;还通过对哈克和吉姆相依为命的关系、通过对现实丑恶的批判鞭挞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出“返归自然”的思想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不仅是作家天性在创作中的自然流露,也是美国民族以及整个人类在同自然、社会斗争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意志的充分体现。这也正是这部小说受到不同时代、民族和年龄的读者所喜爱的原因所在。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独特的儿童视角。小说故事的叙述人和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受过现代文明熏陶、没有“教养”的“野孩子”。作品通过这一“自然人”的眼光来观察现代文明社会和成人社会,用他天真无邪、淳朴、真诚的心灵来感受、评判他所看到的一切,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做作、虚伪、荒诞、不合理,成人世界的狡诈、贪欲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恶俗和罪恶便昭然若揭,从而起到一种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讽刺和否定的作用。同时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把“我”的经历、见闻、感觉、想象,向读者娓娓道来,使人感同身受,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段。首先,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既突出描写两个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德,也不回避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性格缺陷。如对于吉姆,作品突出表现他忠厚善良、具有反抗精神的性格特点,又写他由于从小受到奴役、没有文化而形成的愚昧迷信的一面。其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的心理矛盾及其变化过程,如哈克对吉姆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一个内心激烈斗争的变化过程,既表现他善良纯朴、乐于助人的一面,也未回避他曾一度打算告发吉姆的思想矛盾。再次,作家还擅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汤姆脱离现实的梦想与哈克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形成对比,老吉姆的忠厚、诚恳、慈爱衬托小哈克的天真、淘气和善良。此外,密西西比河上的绮丽风光与岸上恶俗污浊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的对比,其涵容宽广的胸怀与老少二人的真挚友谊和向往自由的追求的映衬,更使密西西比河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而成为自由、幸福、美好的象征了。
在创作方法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作家在描写大河两岸冷酷的社会现实、恶劣的世风时,采用的是真实、具体而深刻的现实主义的讽刺性描绘;在描写密西西比河上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哈克、吉姆对自由的追求和友谊时,则采用了诗意的浪漫主义抒情笔调;在对哈克和吉姆的心理活动的刻画上,采用的是细致入微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对“国王”、“公爵”两个骗子的描写,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漫画式的夸张,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形成了生动幽默、质朴清新的特色。小说自始至终以一个孩子的讥诮口吻来叙述,不仅用到一种纯粹的南方土语,而且还大量渗透民间口语和方言俚语,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采用美国本土方言、土语描写美国生活的杰作。马克·吐温因此而被人称作“第一位摆脱了欧洲散文传统的完全‘美国式’的散文大师”(马丁·戴伊)。当代美国作家库特·冯尼格特也说:“如果不是马克·吐温的天才,我们这个民族就不会以具有丰富、有趣、常常是美丽的语言而闻名。”
思考题
1.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生态文学建构的意义。
3.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4.拓展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与成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