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第三十七章 四届人大『组阁』斗争1

为了完成由党的九大所确定的,再由“十大”继承的方针,**决定近期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继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党的代表大会,完成了党的中央机构的安排和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是在宪法的规定下,完成国家机构的组织和人事安排。**是想通过这两大安排,“胜利”地完成“化大革命”的“光荣”使命。**提出,“无产阶级化大革命,已经八年。现在,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此时所思所想,是要捍卫“革”成果,要完成全部党政军的人事安排,要安定,要团结。他毕竟八十岁了,自知身体状况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有时,他还会对人讲:“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对于后事,他不想也得想了。

要召开人大,要进行国家机构的人事安排,对于**一伙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时刻。在党内,他们都已攫取高官,王洪当了党的副主席,张春桥当了常委,**和姚元也都进了政治局。但他们以“革”功臣自居,野心昭著,还要进一步争夺在国家、政府和军队的权力。召开人大,在他们眼里,是一个进行权力再分配和夺取更大权力的大好时机。借着这一机会,他们要全面掌握党政军大权。有朝一日,**不在了,天下就是他们的了。

**一伙急着参与“组阁”。10月6日晚,**找周恩来谈话,提出了对四届人大人事安排及解放军总参谋长人选的意见。

**等人一面忙着伸手参与组阁,一面为了达到在人代会夺权的目的,要加紧扳倒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此,他们早已急不可待。

**一伙借一个“风庆轮事件”,向以周恩来为首的国务院发难,大闹政治局。

其实,所谓“风庆轮”事件,根本就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事情的起由是这样的:“风庆轮”远航胜利归来,是我国自己生产远洋轮船的又一成功事例,是一件喜事。因迫于远洋运力不足,国务院和交通部曾决定从国外适当买进一批船只。**一伙便抓住这一“事件”,大肆攻击交通部“卖国”,并宣称“(交通)部的背后有中央的人”。**、张春桥、王洪、姚元诬蔑交通部“崇洋媚外”,是“买办资产阶级思想专政”,并把不同意批判交通部和国务院的“风庆轮”政委李国堂等人扣压批判,定为“反动的政治事件”。

10月17日晚,**一伙有预谋地在政治局会议上挑起事端,提出“风庆轮事件”是“崇洋媚外”和“卖国”的问题,逼着与会政治局成员当场对此表态。**猖狂地大闹政治局,要揪“买办资产阶级”的总后台。她挑衅性地问邓小平:你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面对这一突然袭击,邓小平从容地回答:我已经圈阅了。并表示对这个材料还要调查一下。**见邓小平胆敢这样对抗,便进一步逼问邓小平对批判“洋奴哲学”是什么态度。邓小平忍无可忍,厉声对**说,政治局开会讨论问题,要平等嘛,不能用这样的态度对人呀。邓小平继续说,这样政治局还能合作?强加于人一定要写出赞成你的意见吗?**一向骄横跋扈惯了,而今天,在全体政治局成员面前,邓小平竟然这样顶她,使她不禁怔了一下,接着,她便大叫大闹了起来。看见**如此泼皮嚣张,邓小平站了起来,严肃而气愤地说,问题还没有了解清楚,就戴了这么大的帽子,这会怎么开!说完,邓小平即离席走出了会场。邓小平走后,张春桥狠狠地说:“邓小平又跳出来了。”

本想在政治局会上闹出点名堂,不想在邓小平这里碰了一个大大的硬钉子。当天晚上,**召集张春桥、姚元、王洪到钓鱼台十七号楼内紧急密谋。**说,邓小平所以这样吵架,就是对化大革命不满意,反对化大革命。张春桥说,邓小平所以跳出来,可能是与四届人大人事安排及对总参谋长的提名有关,这是一次总爆发。王洪说,邓小平对化大革命不满意,有气,不支持新生事物。姚元则在日记中写道:“斗争形势突然地变化了!邓小平同志在昨天会议结束时站起来骂**同志”,“已有庐山会议气息!”他们一直研究到午夜后,决定抓住这一“事件”,精心组织说词,派王洪去长沙向**告状。

第二天,也就是10月18日,王洪背着中央政治局,私自飞往长沙。他向**告周恩来和邓小平的状,说:“北京现在大有庐山会议的味道。”他危言耸听地说:“我这次来湖南,没有告诉政治局其他人,也没有告诉总理。我们四个人(王、张、江、姚)开了一夜会,商定派我来汇报。趁周总理休息的时候就走。我是冒着危险来的。”他诬告说:“在政治局会议上,为了这件事,**同邓小平同志发生了争吵,吵得很厉害。”他说:“邓有那样大的情绪,是与最近在酝酿总参谋长人选一事有关。”他还别有用心地诬告:“总理现在虽然有病,住在医院,但是活动频繁,昼夜忙着找人谈话,一直到深夜。几乎每天都有人到医院去他那里,经常去看总理的有邓小平、叶剑英、**等。”他信口雌黄地说:“他们这些人在这时候来往这样频繁,这是同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有关的。”王洪还借机在**面前鼓吹,说张春桥怎样有能力,姚元怎样读书,对**更是一番吹捧,其用意昭然,是在说服**,让**等人进行“组阁”。王洪后来在审判他时自己供认,这次去告状,“目的就是在**面前搞臭邓小平同志,使他不能工作,当然更不想让他当第一副总理了”。

**有着何等样的政治智慧。他听着王洪的长篇告状,心里雪亮。听完后,**对王洪说,有意见当面谈,这么搞不好,要跟小平同志搞好团结。小平同志政治上强,会打仗呢。**对王洪还说:“你回去,要多找总理和剑英同志谈,不要跟**搞在一起,你要注意她。”

本来,**一伙以为,王洪被**提到这么高的位置,大有当接班人的希望。王洪去告状,一定告得准。没想到,**三言两语即将王洪挡了回来,这回长沙之行,真是失算,不但状没告准,还让**多了一份思虑。那就是,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绝不会平静,一定会有争斗。

王洪18日去长沙告状的结果,在北京的**等人还不知道。但他们想趁热打铁,在北京进行呼应活动。18日白天、晚上,**两次把王海容和唐闻生找到钓鱼台她的住处,谈“风庆轮事件”。

因为身体状况不好,很长时间以来,**已不轻易见人。连**要见**,都要事先提出请求,而且经常是提出来了还会遭到拒绝。**见不到**,就想利用王海容和唐闻生。王海容是**的亲属,在外交部任副部长。唐闻生是著名外交家唐明照的女儿,因从小在国外长大,具有相当高的翻译水平。她们二人因为经常在陪同**见外宾时做翻译,受到**的赏识和器重。**自己见不到**,就想让王海容和唐闻生在陪同外宾见**时给她当“传声筒”,代她在**面前告周恩来和邓小平的状。

**夸张地告诉王、唐,政治局会上邓小平和她发生争吵,事后扬长而去,使得政治局会开不下去。**还诬陷说,国务院的领导同志经常借谈工作搞串连,总理在医院也很忙,并不是在养病。说邓小平和总理、叶帅都是在一起的,总理是后台。“批林批孔”后,张春桥对王、唐说,国家财政收支和对外贸易出现逆差,是国务院领导“崇洋媚外”造成的,把邓小平在“风庆轮”问题上的态度比作“二月逆流”。**、张春桥、姚元要王海容和唐闻生将这些情况“报告”**。

两次被**叫去谈话,王海容、唐闻生二人觉得其中大有问题,认为应该先向周恩来汇报。第二天,也就是10月19日,王、唐二人到医院,将情况全部报告了周恩来。

19日这一天,周恩来已经先后找华国锋、纪登奎、**和邓小平谈话,了解了17日政治局会议情况及“风庆轮”问题。周恩来对王海容、唐闻生说,他已经知道政治局会议的情况,经过他的了解,事情并不像**等人说的那样,而是**他们四个人事先就计划好要整邓小平。他们已经多次这样搞过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已忍了很久了。听了总理的话,王、唐二人心中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