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孝道与商道
“妈,我从老家回来了!”郭振华一到家,即来到母亲身边,兴致勃勃地告诉母亲自己决定在老家投资办化工厂的事。一直在堂前呆坐的老太太好不容易缓过神来,回答儿子的却是一阵猛烈的咳嗽。李竹告诉儿子,一咳,肩膀老痛。
兴华知道,妈的肩膀是当童养媳时被婆婆打伤的,天阴即疼,年纪愈大,疼痛愈频愈甚。
咳嗽是三月份开始的,已有三个月,不仅没好,反而愈来愈烈了。他后悔没及时带妈去开药,想想再不能拖了。
次日,当医生悄悄告诉陈兴华他母亲患肺癌已到晚期,最多只能存活三个月时,他很震惊但不慌乱。自父亲去世,妈虽有儿女成行,孙甥绕膝,但难解心中郁闷,如失群大雁,呆呆独坐独行。年届80的老母要追随老伴去另一个世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他向母亲隐瞒了这个必然的现实,继而与两个兄长商量让母亲如何度过漫长岁月中的这段短暂光阴,以尽人子之道。
首先,只要是抗癌治癌的药,不论多贵,三兄弟都毫不犹豫地买。反正母亲不识字,只告诉她是治咳嗽的;唯恐母亲寂寞冷清,请来远在金银湖的嫂子也就是李龙良的妻子专门陪母亲聊天解闷,关照母亲按时服药,用燕窝调理母亲的身体。——家庭的悉心照顾和病人的不知真情,打破了医生“只能活三个月”的预言,李竹的生命延续到2002年6月——整整一年。这时,她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三兄弟让愈加不行的母亲住进了香港医院。嘱咐医生和佣人悉心照料。陈兴华知道母亲去日不多,尽管社区公务繁忙,但早晚必到床前问候,星期天则整日陪伴。然而,陈兴华仍觉不妥。家里离医院太远,往返麻烦,唯恐照料不周。委屈临终前的老母,他与两位哥哥商量花430万买下与自己公寓紧邻的商品房,连日连夜布置得与医院病房一样,再花两万多元买来最高级的病床,出高薪请最好的医生,每天花5000多元药费,母亲在这里调理了38天,才满含笑意离开人间。
2003年元月11日,陈兴华先生由香港飞抵长沙参加湖南省政协九届一次委员会,下榻湖南宾馆贵宾楼。当天下午,省统战部设宴为陈先生接风洗尘,省政协和省政府的两位领导与他共进晚餐,两位领导与陈先生就有关投资问题进行磋商。
陈先生说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各省都在优化经济环境,争取外商,湖南要谋求发展,一是要抓住有限的机遇,任何外商投资能力总是有限,选择了江西,就不会再选湖南;二要提高科技含金量,工农业发展要与科研机构相结合;三是各级招商引资部门要任用专业技术人员做好项目审批工作,利用有效渠道限时予以答复,要力避无益消耗和纸上谈兵。
省会政要根本没想到一直经商的陈先生谈吐会如此高雅,见地如此深刻。在半醉半醒的觥筹交错中,他们希望并欢迎陈先生继续在湖南投资,并在省城长沙立项。对此,陈先生勉为其难。他说他已决定在家乡侨县继续投资。
领导们赞扬陈先生的选择,说陈先生是个极具人情味的男子汉。我们早从你的个人资料中了解到,1995年,你在家乡捐资40万建了所学校,那我们可以理解,那是你的老家;你在县里投资达一个亿,扶持了一家冶炼厂,办了一家化工厂,我们也可以理解,那是你的家乡;现在你选择在省城投资国家级项目,发展的空间更大些,怎么不同意呢?陈先生笑了笑,说这个道理也很简单。省城繁华,来投资的很多,我没必要凑热闹;家乡侨县还穷,父亲生前有过嘱咐,我不好违背老人遗愿。
两位领导一齐站起为陈先生的浓浓乡情干杯。
两位领导举了举杯几乎是同时说:“陈先生,提起老人,我想起一件事,据说你母亲患不治之症的最后一个月,你花几百万去满足你母亲,不知你是怎样想的。”
陈先生也举了举杯说:“在母亲滞留人间的有限时光里,我们兄弟的确倾注了做儿子的全部感情。我母亲管家是个贤慧的女性;管厂,达到了一个企业家的水平。她为培养我们兄妹,真的是呕心沥血。母亲付出了,应该得到回报,虽然迟了点,但只要母亲满意,我们心里感到欣慰。我觉得为商之道与为人之道是相通的,都要注重感情投入,谁不这样做,他就不能经商也不能为人,或者说不会为人便不会经商。我的父亲重感情,我希望我的儿子也重感情。”
两位领导连称:“高见,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