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准备
随后张彧又说:“就在小队食堂操办!”,那里有几个大铁锅,方便做菜,食堂里不小,能坐一半人,食堂前面的空地也能坐一半人。
三人见铁蛋语气很坚定,张华明便说:“既然这样,就这么办吧,其他配菜村里出”,酒能买的不多,筹一点意思意思就行。
粮食是按以前的规矩,按人头各家出,大人半斤,小孩二两。
张华庆笑说:“咱们好久没有热闹”,结婚喜酒席基本上是请四、五桌,八桌以上的算多的。
张铁万感慨说:“是啊”,真的很久了!
张彧也不和他们客气,收下三人带来的鸡,哪天吃席由他们商量决定,提前一天告诉他便可。
送走三人,又陆续有人来道喜,张彧一一道谢,并告诉大家杀猪吃席的事,有这样的好消息,来人都高高兴兴回去。
快到上工时间不再有人来,张彧进房间,两孩子在呼呼大睡,在整理东西的胡澜抬起头说:“还是你面子大,我收到通知书时没有人提着鸡来,最好的不过是鸡蛋”。
胡澜同时心里感慨,虽说提倡男女平等很多年,但本质上还是男权主导的社会,特别是有宗族的乡下。
张彧笑说:“我是一家之主”。
胡澜没有和他争辩,问他:“杀猪吃席时间订下了吗?”。
张彧自行决定杀猪请队里吃席的事,她没有意见,不管怎么说,这是他们老家,又不是以后不回来了。
张彧:“还没有,华明伯他们回去商量,估计也就这几天”。
“……”。
不到一个下午,铁蛋杀猪请全小队的事传遍张姓小队,还向另两队扩散。
张贵山听到消息的时候惊呆,一只猪!快一百元了,铁蛋和他媳妇同时考上大学他非常高兴,但杀猪请全小队人吃席,这也太大手大脚。
听说他还要带孩子和娘去上学,在城里没有户口买不到商品粮,只能去黑市买高价粮,这……
张贵山没有去找铁蛋,铁蛋不理他们,去找他没有用。
他傍晚时去找张华明,和他说:“华明,我听说铁蛋要杀只猪请小队吃席,他去上学要花不少钱,你和他关系好,你去劝劝他”。
贵山叔来找自己,张华明没有太意外,这几年小队所有人都知道,除了建设,铁蛋和贵山叔他们没有来往,他亲爹回来都不理,脾气很倔,也很硬气。
说实在话,铁蛋这硬脾气,不少人心里是服气的。
思绪间,张华明说:“贵山叔,铁蛋决定时我就劝了,劝不动,现在消息已经传遍,铁蛋一向是说话算话,不会改变主意”。
张贵山无奈说:“他怎么这么大手脚,进城花费多,也不知道俭省”。
张华明说:“铁蛋说他存了些钱,贵山叔,他们上学不用学费,还发生活费,铁蛋他心里有数,你就不用担心了”。
张贵山离开时背有点驼,心里不是滋味,铁蛋和他们离了心,老大转业回市里,工作忙回来也不多,养老钱、东西倒是常让建齐给他们送来,那三个孩子和他们都不亲。
现在建齐去当兵,建修中秋节时给他们送来钱和东西,看他们的眼神嫌弃。
老二和老三很讨厌老五,老五回来都不打招呼,张贵山想不通,自己的本意是让儿子们相互扶持,怎会弄得他们兄弟离心?
第二天上午九点多,张彧骑自行车到公社国营饭店和杜师傅说:“杜师傅,我和我媳妇一起考上大学,所以杀猪请队里人吃席,今年不能给你半扇猪肉”。
他和杜师傅只是模糊约定,没有猪肉给不算失信。
杜师傅听张彧说他和媳妇都考上大学,非常惊讶,听完后高兴说:“恭喜!恭喜!猪肉没有不要紧”,话刚落又问:“你和你媳妇去上学,你娘和孩子怎么办?”。
他和张彧来往几年,自然知道他家情况,他真心替张彧高兴,张彧这孩子大气,爽快,他很欣赏。
张彧见他没有不高兴,笑说:“和我们一起走”。
张彧是有这本事,杜师傅搓着手说:“可惜饭店只我一个厨师,不能去给你掌勺”。
张彧微笑说:“无防,队里有掌厨的”。
杜师傅:“也是”,乡下有办酒席的师傅,
杜大姐从窗口外问:“张彧,你们考去哪里?”。
张彧回她:“京城”。
厉害!杜大姐道喜:“恭喜!恭喜!”。
张彧:“多谢杜大姐!”。
杜师傅问他:“哪天请席?”,到时让儿子送去一份贺礼。
张彧回说:“还没有确定”。
杜师傅:“确定了来和我说一声”。
张彧:“行”。
张彧从国营饭店出来,去邮局寄几封信,然后去沈家,沈家三人听张彧说他和媳妇都考上,过年后一家去京城,都很高兴。
沈老爷子呵呵笑说:“你们真是厉害啊,夏阳明年也考,不知道能不能考上”。
张彧说:“夏阳考理科,那方面我真不懂,可以去问问凌江,他现在在家,不过估计很忙,可以跟他借笔记抄”。
沈夏阳说:“他是很忙,也很多人跟他借笔记,我和他堂弟借”,上北大啊,他们县的头一个,张大嫂是他们县上清大头一个。
张彧:“那就行,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听沈老爷子念叨过,夏阳读书也不行,只比秋阳好一点。
沈夏阳苦着脸,偷偷瞄奶奶一眼,他打算高中毕业后去参军,但奶奶叫他考军校,这不是为难他嘛。
沈奶奶没好气瞪沈爷爷,孙子基本随了老头子的榆木脑袋。
张彧从沈家回到家,就听说县里来人,来奖励考上大学的人,叫他去大队部。
张彧转身去大队部,收到通知书还没有回家的人都在了,县里来的刘同志客气和他们说一番话,鼓励他们去学校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大家高兴高声答应,之后刘同志给他们发了奖金,和大队干部问明凌江家的地址便道别离开。
不同的大学奖金不一样,胡澜得奖两百元,张彧这样的一百元,大专的五十元。
之后大队也给他们发了奖金,不多,但大家都很高兴,和村干部们真诚道谢。
当天傍晚张华明就来和他说请席时间在二十日。
张华明和他说当天他家里都不用操心也不用帮忙做什么,早上他们来把猪赶走。
这样更好,张彧也懒得管这些琐事,商定好后,他和张华明说:“华明伯,我有两件事拜托你”。
张华明问:“什么事?”。
张彧说:“我家两个孩子太小,我们去上学,我娘一人忙不过来,想请你帮忙介绍一下个可信、干净利索的大娘来帮我一两年,工钱就按城里,一个月十五元,包三餐”,等暖暖大一点再送去托儿所。
张华明想想说:“我妹妹,你觉得怎么样?”,妹妹干净利索,带孩子熟练,他就推举不避亲。
张彧脑子里回想,华明伯就一个妹妹,在三湾大队,中年丧夫,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早出嫁,她好像有两个孙子两个孙女。
每次碰到她,她身上穿着是比较干净,脸比较严肃,这没什么。
张彧说:“是桂华姑妈,华明伯觉得可以肯定可以,只是她要带孙子吧?”。
张华明说:“她最小的孙女五岁,已经不用她带”,妹妹跟着铁蛋,两个大人看两个孩子做饭不会太辛苦,过两年轻松日子,也能挣到钱。
张彧说:“那就她,华明伯去问问,她要是愿意,过年后初五就和我们一起走”。
张华明说:“明天我带她来,双方谈一谈再决定吧”。
张彧:“行”,这样更好。
张华明说:“你说两件事,还有一件是什么?”。
张彧说:“我们东西太多,棉被褥子去了要用,不能邮寄,孩子太小,想请池大哥和建设随我们走一趟,帮我们拿行李,来回费用我出”。
张华明都替他心疼钱,但这会又不是夏天,棉被褥子是要随身带,也没有别的办法,便说:“行,我回去和清池说,能去京城他指定高兴,我都想去,哈哈”。
张彧说:“华明伯也可以一起去”。
张华明:“现在不行”。
“……”。
晚上,张建设听三哥问自己随他们去京城,帮忙拿行李,马上答应,心里高兴得不行。
第二天傍晚,张华明便带他妹妹过来,张彧和张华明说话,女人们说话,双方谈话半个多小时,张华明兄妹道别离开。
他们走后,亲娘不会看人,张彧便问媳妇:“人怎么样?”。
胡澜笑说:“挺好,桂华姑妈人虽然严肃些,但很不错,也有些见识,娘,你有什么意见吗?”。
林春棠摇头说:“没有,她很要强,我很佩服她”。
张彧:“那就这么定了”。
收到通知书的知青陆续回家,张彧也把贺知文送走,钱璟安来信说他爷爷已经平反回去,便没有给钱家捎东西。
随后张彧跑公社几趟,把可以先寄走的东西寄走,费了不少钱,饶是他不缺钱也心疼了。
腊月二十早上,张铁万几人来赶肥猪,猪杀好给张彧送来一些五花肉和排骨,板油和大肥肉张彧都没有要。
下午四点多,张家小队食堂热闹非凡,男人谈天说地,妇女们上菜,小孩们老老实实坐着等吃饭。
胡澜抱着裹得严实的儿子和婆婆女儿坐一桌,林春棠挺直腰,和儿媳妇接受妇女们的恭贺。
她们微笑回应,林春棠接受羡慕嫉妒的目光,理都不理前婆婆飘来的眼刀。
男人那边,因为酒不多,酒干过一巡后便吃饭说话,也很热闹。
天太冷,饭吃得很快,吃完又说话一阵才散去。
胡澜抱着儿子,林三丫抱着孙女,两人回到家,相视一眼,胡澜笑说:“应付人挺累”。
林春棠轻声说:“我以前不知道怎么和不熟的人搭话,人多了我害怕”。
胡澜笑:“娘,你现在很好,我们慢慢来”。
“嗯”。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