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将在七零

第104章 送

农村干活就是轮回重复,收春玉米,种下红薯,分粮,张彧家依然分得很少,他又跟大队买些旧粮,

其实张彧并不不缺粮,前年他常去黑市,每次去黑市都会买粮食收起,多数买麦子,白面,大米,玉米。

玉米最多,就是暗中照顾牛棚里的七个人,还有在农场的钱瑾瑜,在上海的钱璟安三人,粮食还是剩有很多。

胡澜大哥家有两个小孩子,隔一个多月,张彧还让胡澜给他们寄去些白面或大米。

张彧会继续从大队买旧粮,是买给大家看的,从钱志安那里拿回来的那些黄金,他计划折成粮食和现金,帮助非常困难的家庭。

之前在读书没时间办,现在毕业了可以慢慢实施,但要怎么做,还没有个头绪。

忙忙碌碌,时间一晃而过,贺知文那边没有闹出什么事。

阳历九月初,沈秋阳提早回家和爷爷奶奶团聚五天,之后去县武装部报名,体检,政审,等入伍通知书,时间跨度还挺长。

沈秋阳回家后,张彧隔一天傍晚就去河湾捡野鸭蛋,这个时候野鸭蛋不捡也会浪费掉。

每回临天黑,张彧都一身湿淋淋提满满两个竹篓的野鸭蛋回家,捡的不止这些,还有一部份被他收起。

捡回家的野鸭蛋只吃一点,被林三丫和胡澜用盐酒腌坛里。

咸野蛋胡澜也爱吃,特别是用流油的蛋黄夹进馒头,滋味特别好,爸爸和牛棚里的人也爱吃。

她听说河湾芦苇里的野鸭蛋没那么好捡,里面坑坑洼洼,里头还有不少水蛇。

胡澜曾问过张彧,张彧当时说那些水坑对他来说不是事,至于水蛇,被他逮去换给杜师傅不少。

想到张彧在山里的表现,胡澜信了。

胡澜边拿鸭蛋在装白酒的碗里滚过,再放入坛中,边和未来婆婆说:“林姨,农村能吃的东西真多,在城里,买鸡蛋都很困难”。

林三丫也用白酒滚着鸭蛋,开心说:“其实以前我们也过得很艰难,一样的,一年到头也吃不到一个鸡蛋,几片肉,更不用说吃饱,日子很苦”。

从铁蛋落水,觉察到前婆婆的心思后,就不理老两口,没有孝道束缚,他们日子才慢慢好转,儿子自立门户,带她搬出来后,过的就是神仙日子。

林三丫又说:“这几年我明白一件事,过得好不好,得看当家人有多大本事”。

这话胡澜很赞成:“嗯,城里也一样,高级工的工资高”。

“……”。

沈秋阳等入伍通知的时间等得磨人,到秋收农忙,收稻谷收秋玉米,他还时不时踩自行车来找张彧,跟着他上工,帮他挣几个公分。

直到快种完冬小麦,沈秋阳才收到入伍通知书。

沈秋阳入伍那天,张彧和沈爷爷沈奶奶还有凌江送他去县武装部。

清早,他们在公社车站正要上去县城的班车,封谚赶来,见到沈秋阳他们,腼腆笑说:“我还担心赶不及”。

沈爷爷开心说:“封小子,谢谢你来送秋阳”,从封家村走到公社要两个多小时,封家小子显然早上还没有五点就从家里出来,那条路又不怎么安全,这份心太难得。

秋阳虽然读书不好,但交到几个好朋友,总算没有浪费那些学费。

封谚笑笑:“我和秋阳同桌两年,该来的”,张彧和凌江向他笑笑。

沈秋阳拍封谚肩膀:“谢了,上车”,没有这份心,同桌五年也不会来。

众人上车,坐下后,沈奶奶从提着的袋子里拿出一个馒头,递给后面的封谚:“小封,你一大早赶来,吃个馒头”。

封谚提起手上的小袋子说:“沈奶奶,我出门前吃过,也带着干粮”。

沈奶奶把馒头塞给他:“拿着,我给你们准备的,但小张和小凌都吃了,你走那么长时间路,早饿了,吃吧”。

张彧和凌江说吃饱,她相信,封谚在家吃过,最多垫垫肚子,现在肯定饿着。

沈秋阳劝他:“拿着吃,我奶奶准备很多,刚刚给张彧和凌江,他们吃过没要,我奶奶不太高兴”。

“臭小子,我哪里不高兴了?”。

“哎哟,奶奶,别揪……”。

时间到,车开出去,沈秋阳和爷爷奶奶隔着道坐,两位老人家不停叮嘱,要他去部队要和别人相处好,听领导的话之类。

沈秋阳这段时间听这些耳朵都起茧,但还是认真听,认真答应,他也交待他们:“爷爷奶奶,你们不要吃得太俭省,爷爷,张彧送去的东西不要觉得谁可怜就分出去”。

他和张彧说好,请他时不时给爷爷奶奶送点肉蛋,到时他给他寄一半津贴。

沈奶奶说:“大孙子你放心,我看着你爷爷”。

张彧几个没有说话,让他们祖孙三人说分别的话,车上的人听了,知道沈秋阳去当兵,脸上都露出羡慕的神色。

八点出头到县城,他们走去武装部,到地方,就见武装部门口有辆绿色卡车。

张彧和沈爷爷他们在外面卡车旁边等着,沈秋阳背着行李拿入伍通知书进武装部。

沈奶奶看着孙子的背影心里头很不好受,老大就这一根独苗,她不想让秋阳去当兵,担心秋阳和他爸妈一样,一去不回。

但磨不过孩子,想到大孙子和张彧学的本事,心里安定一些。

和他们一样等着的还有一些家长,一个妇女和沈奶奶搭话:“大娘,你来送孙子啊?”,她看看张彧和凌江封谚:“你几个孙子都很不错”,长得都高。

沈奶奶轻声说:“嗯,这三个孩子是我孙子的同学”。

妇女说:“哎哟,那他们感情真好”,随即担忧说:“大娘,你知道我们县这批新兵会分配去哪儿吗?”。

沈奶奶摇头:“不清楚,你来送儿子?”。

“是”。

“……”。

张彧暗中观察送行的家长们,他们脸上有自豪、兴奋,还有离别的不舍,没有一点恐慌和害怕。

当兵保家卫国光荣,这是这个时代老百姓们普遍的认知和觉悟,张彧心里感动。

没有太久,二十多个新兵背着行李从武装部大院里排队昂首挺胸出来,个个胸前戴着大红花。

张彧注意到新兵后面的韩向南和几个武装部的人,几人边慢走边说话。

新兵出来,和亲人们道别,沈奶奶拉着大孙子的双手,只说一句:“你要好好的!”。

就要和最亲的爷爷奶奶离别,沈秋阳心里堵得难受,哽咽说:“好,你们二老保重,等夏阳下个学期转回来陪你们”。

沈爷爷瓮声瓮气说:“啰嗦,我们又不是老得走不动,记得,到部队听领导的话”。

“嗯”,沈秋阳应,看向张彧凌江封谚三个。

张彧微笑说:“保重!”。

凌江红着yihua眼说:“保重!”,要好好的。

封谚也红着眼:“保重!”。

沈秋阳点头。

“上车了”,新兵们和亲人依依不舍惜别,转身上卡车,上车前,沈秋阳回头看张彧一眼,张彧给他安心的眼神。

沈秋阳排队上卡车,到车上站好,眼泪刷的流下,模糊了眼。

绿色卡车开远,直到看不见,沈爷爷眼眶发红,沈奶奶眼泪流下来,掏出手巾擦泪。

等二老情绪恢复大半,张彧说:“沈爷爷,沈奶奶,等下午的班车太晚,我去找个牛车送你们回去”,现在才九点多,离下午三点还早。

沈爷爷说:“牛车不好找,不用费事,我们等到下午没事”。

张彧正要说什么,就听一个比较熟的声音说:“我叫人送伯父伯母回去”。

几人看过去,张彧见是韩向南,又听他称呼沈爷爷沈奶奶为伯父伯母,想来双方是认识,但刚才又没有打招呼,是认识不熟的情况。

沈爷爷说:“小韩啊,不用,不麻烦你”。

韩向南说:“伯父,不麻烦,现在不忙,去东兴来回一趟很快”。

韩向南还记得张彧,也知道他家情况,看向张彧问:“你怎么没有报名参军?”。

张彧说:“我娘就我一个儿子,再说我明年结婚!”。

韩向南:那更要给你娘争气啊!

由于韩向南的坚持,张彧和沈爷爷坐上武装部的吉普车,沈爷爷坐前面副驾,张彧和沈奶奶凌江封谚坐后座,没有胖的人,何况凌江很瘦,能勉强坐下。

和班车时不时停下上客不同,吉普车一路开到公社,不到半个小时就到。

谢过司机,凌江回家,张彧和封谚把沈爷爷沈奶奶送回家,沈奶奶给他们倒水,和他们说:“中午吃了饭再走”。

封谚先说:“沈奶奶,我早上和叔叔一起来,我要去找他”。

张彧先和封谚说:“封谚,我想和你家多换些花生,你给我留着,等过几天有空,我去你家”。

封谚应:“好,你知道怎么去吗?要不我送去你家?”。

张彧说:“不用你送来,路我大致知道,到时不确定就问路,我听说你们村有人养羊,我想去看看”。

“行”,封谚端起碗喝水。

张彧也端起碗喝水,喝了水,他和沈爷爷沈奶奶说:“沈爷爷沈奶奶。我家地方大,二位去我家住几天,换换心情,怎么样?”。

两位老人一手养大沈秋阳,沈秋阳现在离家,两人肯定一时半会缓不过来,去自己家,在田野转转,有亲娘和胡澜跟沈奶奶说说话,排解心情。

二老在这里也有几个交好的邻居,可是老头老太太们看孙子外孙,哪有这么多时间来串门说话。

沈爷爷听了意动,在身边十几年的大孙子离家,他和老伴怕是很久不习惯,去张彧家住几天,换换心情也可以。

大孙子和张彧关系好,倒不用太客气,沈爷爷说:“你先回去,和你娘说说”。

张彧说:“我家我做主”。

沈爷爷看张彧认真的脸,果断说:“我们去你家住几天,中午吃完饭就走”。

张彧笑说:“不用急,我请假一天,两位中午歇一歇,下午再走”。

老头子已经决定,沈奶奶不在说什么,心想收拾什么东西带去。

半下午,张彧推着沈家自行车,自行车后座和前面帮着行李,走前面。

凌江和二老走后面,回到村里,上工时间,孩子上学,老人割猪草兔草。

张彧一行回到家,都没有遇到人,张彧把二老安排在东厢客房,行李放下,张彧说:“两位先歇歇”。

一路走来,沈奶奶确是累,说:“我歇歇,你娘回来我再出去”。

傍晚,林三丫和胡澜挑着猪草回到家,林三丫得知沈家二老住自家几天,还挺高兴。

胡澜留下吃晚饭,老中少三个女人一起去做饭,聊天,聊得还挺好。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