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丞相长史
“陛下,要解决此事,其实也挺容易。”朱熹正色说道:“让士族势力中想要做官的人,一同参加太学生的选拔考试,一同做为太学生到成都深造。如此一来,他们如何再持「太学生不能治国」的观点?”
“朱大人,请问,是先有鸡还有蛋?”刘闪未置可否,反而问了个不相关的千古难题。
朱熹秒懂了刘闪的意思,并未回答这个问题,赶紧释道:“陛下,正如微臣所说,士族势力对太学生存有偏见,这主要源自于太学生的庶民出身,这一点微臣无法改变。
不过,微臣想要改变的,并非太学生的出身,而是士族对太学生的偏见,这才让士族势力进入太学。”
“朱大人,这又回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正因为士族群体高高在上,他们对平民存有偏见,他们绝不可能参加太学生的选拔考试,也不可能与太学生一同深造;
你想让士族放低自己的身段,就得先消除他们的偏见,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太学生。”
“陛下,微臣……似乎是明白了朱大人的意思。”孟光谨慎地说道:“陛下,朱大人似乎想到了办法,让那些士族势力主动降低自己的身段,主动参加太学生的选拔。”
“朱大人,你也说过,士族群体多是几代,甚至十几代累世公卿的传承!就如庐江郡的周氏一族,他们在商周时期就在朝中做官,到了秦代虽有没落,却在先汉时期再度崛起;士族群体的优越感已经深入到骨子里,如何能让他们主动放低身段?”
“陛下,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朱熹自信地说道:“陛下也知道,士族群体素来看不起经商。然而,在我大汉「农商并举,鼓励经商」的影响下,江东士族的顾家和陆家,包括魏国的司马氏,他们刚开始只是派船到永安买酒。
但是,在不久之后,他们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自己已经主动投身到经商的大潮中,他们却浑然未觉;
等到醒悟之后,他们再也没有看不起商人,反而不顾一切地投身其中,乐此不彼。”
“这么说来,朱大人之法应该可行。”刘闪点点头问道:“不知有何办法,能让士族势力主动降低身段?”
“陛下,从这些榜文来看,他们是以「太学生不能治国」,做为攻击我大汉人才选择方式的借口。微臣以为,我从此处入手即可。”
朱熹说罢,挑起一块烤鱼,刚要放入口中,却又放回盘中,欣喜地说道:“陛下,我可发起一场挑战:许以高官厚禄,邀请各个士族势力参与治国方略的辩论。同时,再安排正在深造的太学生参与其中。”
“陛下,朱大人此计甚妙!”孟光欣喜地说道:“众所周知,在我大汉的学校成立以前,士族势力垄断了读书和做官的权力,他们饱读四书五经,往往认识几个字就自命不凡。
然,治国所需要的并非四书五经,而是我大汉的大学、太学中涉及的诸多知识。”
“不错!”朱熹肯定地说道:“治国尚且不谈,仅以治郡为例,郡守之责乃是劝课农桑,平断狱讼,征租督赋,选贤举廉,典兵治安。
如此种种,绝非饱读诗书的士族子弟都能胜任。然,我大汉每一个「政科」毕业的太学生,却都能轻松胜任。
微臣之意,就是让士族子弟和太生学坐在一起,两者间辩论常见的郡务治理,高下立见。”
朱熹说罢,刘闪肯定地点了点头。
在刘闪看来,在这个时代,不论是郡守还是县令,若仅仅是依律办事,所有的「识字者」都能胜任。
当然,若某人确实有才学,他在施政时,必能从众多的「识字者」中脱颖而出,就如仅仅是「大学生」的朱熹。
朱熹就是出身于平民,他与首批的三百多名「大学生」毕业时,成都的「太学」还没有举办,朱熹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政务处理知识。
然而,就因为这批大学生识字,也从大学教材中学到许多基本的常识,他们没有熟读四书五经,却经过几个月的实习,顺利成为荆州各郡的首批地方官员。
朱熹更是获得刘闪、蒋琬和向朗的赏识,短时间就升任假郡守,并且很快就被任命为正式的长沙郡守。
朱熹在长沙任郡守期间,他「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观点,确实让刘闪眼前一亮。
当然,刘闪并未读过四书五经,他也是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并非朱熹首创,朱熹不过是引用了《荀子。大略》中的原文。
在刘闪看来,熟读四书五经,并且在朝中或地方任职的士族子弟非常多。
然而,能将古经典籍中笼统的治国方略,以法令的形式落到实处者,刘闪只见过朱熹一人。
熟读四书五经的士族子弟,他们与太学生一样,都是「识字者」,都能胜任这个时代的县级,甚至郡级的政务处理。
刘闪却深刻地意识到,浅读四书五经的太学生,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常识和科学知识,他们比那些死读四书五经的士族子弟,更适合做各级的地方官员,其中的优秀者经过历练,也能轻易胜任朝中相应的职位。
“不错!朱大人此计看似示弱,却能挑起更多士族势力的关注,可谓以退为进;等到辩论时,再由太学生给予当头一击,必能打击那些士族子弟的优越感,等到他们向太学生低头示弱之时,就是他们放下偏见,认同我大汉的人才选拔制度之时。”
“陛下,微臣刚到成都,这只是见到榜文后的初步计划。若要实施起来,还有众多的细节尚需完善,需详加策划才行。”
“既然如此,这事就交给朱大人一手去办!只有朱大人亲手负责,朕才能放心啊!”刘闪说罢,朱熹却面有难色。
刘闪正欲询问,孟光赶紧解释道:“陛下,现在的朱大人只是长沙郡守,若此事由他全权负责,恐怕有诸多不便啊!”
孟光这么一解释,刘闪恍然大悟,略经考虑后说道:“自从杨仪被贬之后,丞相长史一职始终空缺。依朕看来,朱大人不妨一试?”
“陛下,这……”
“朱大人,自诸葛丞相去后,我大汉再无丞相,由大司徒蒋琬代理丞相府事;丞相长史,乃是蒋大人的左膀右臂,协助蒋大人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以朕观之,朱大人定能胜任。”
“可是……陛下……这……微臣何德何能……还是回长沙做郡守更加合适……”
“哈哈哈!”孟光大笑道:“陛下,朱大人是有苦难言啊!丞相长史,这个职位确实高于地方郡守,但它的俸禄却只有一千斛,比郡守的俸禄少了一半啊,哈哈哈!”
“原来如此!”刘闪也大笑道:“朱大人一心忙于长沙的政务,从未经商,俸禄便是朱大人全家的唯一收入,难怪朱大人有苦难言,哈哈哈!
既然如此,朕可略微改一下,将丞相长史的俸禄加到三千斛。这样一来,朱大人应该不会推辞吧?”
“陛下,若要修改部分官员的俸禄,微臣以为,各州刺史的俸禄,也应该适当提高。”孟光正色说道:“州刺史的俸禄只有六百斛,若不能平于或略高于各郡郡守,州刺史恐怕难以压住各郡郡守,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之责。”
“孟大人所言甚是!朕从未关注过各级官员的俸禄,还请孟大人和朱大人多加参祥,尽快提出调整方案,朕让少府下月开始实施。”
刘闪说罢,又对朱熹说道:“朱大人,你可速速举荐新的长沙郡守之人选,明日上朝之时,朕一并下诏册封。”
“微臣蒙陛下信赖,定当尽心报效……”
“甚好,烤鱼已微凉,幸好已是夏初,此时食用刚刚合适。两位大人,请!”
“陛下请!”
济北国……
二十条商船沿着泗水而上,在济阴国境内转入济水,全程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在济北的卢县靠岸。
刘貌和一群酿酒技工正欲登船,却被几名司马懿的特使拦住,另有几名特使抢先登船检查,大约一刻钟后,船上的货品清点完毕。
“将军,核实无误:二百斤酒曲,一百桶清水,另有炸弹五百枚。”几名小卒报告道。
校尉点点头后令道:“奉太傅之命,随机抽取三十枚,立刻验证炸弹之真伪!”
几名兵卒得令后,在几条运载炸弹的船上乱翻一阵,从炸弹的上、中、下层各抽出几枚,然后整齐地堆放在江边。
校尉不敢有丝毫马虎,随机抽出的三十枚炸弹皆亲自点火验证,即做了远程投掷试验,也做了掩埋后的点火试爆,确认三十枚炸弹皆是真品,也间接确认了这批炸弹的真实性。
“太傅有令:这批炸弹转由本将的车马运输,到黄河之后装船,直运洛阳,再由本将秘密封存。”
校尉说罢,大手一挥:“你,立刻命人将炸弹搬上马车,不得耽搁!”
“将军放心,小的遵命!”
刘貌恭敬地说道,赶紧命十几个酿酒技师帮忙,在校尉和几十名兵卒的监视下,迅速将炸弹搬上马车。
“将军,加上这一批的五百枚,一千枚已经全部到货。不知太傅的钱……”
“尽管放心!”校尉满不在乎地说道:“只要你尽心帮太傅办事,钱不是问题!再订两千枚,一月内必须到货;另外,太傅希望加大购买数量,你再去跟蜀国人谈谈,最好一月能供应三千枚!”
“将军放心,小的遵命,这就派人去联系!”
校尉满意地点点头,将几张存款凭条交给刘貌,然后押着三十辆满载炸弹和二锅头的马车,浩浩****地往黄河而去。
“兄长,这批炸弹……就这么交给他们?”
“七弟,你就放心吧!”刘貌冷笑道:“大将军说过,这批炸弹是专门给司马懿订制的,内部大有乾坤,装船时特别讲究方向。
我的技工在搬运时,已经依照大将军所说的方法,将它们转了个方向。几天之后,这批炸弹的内部引线,将会被水完全浸湿,它们再也炸不响。”
刘貌说罢,不顾刘敦疑惑的目光,数了数手上的凭条和纸币,足足有五千万铢。
刘貌略有遗憾地笑道:“司马懿出手果然大方。可惜了,这可能是最后一笔生意。”
“六弟,你的意思是……大将军准备动手了?”刘熙满脸期待地问道。
“我已准备好大批豆饼,再过十日,储量就够三万战马一月所需。”
刘貌说罢,偷偷塞给刘敦一个竹筒:“此信飞鸽传书,立刻发往柴桑,为保万无一失,就由七弟亲手去办。”
“兄长放心,绝无差池!”刘敦郑重地说罢,不动声色地往城中而去。
“六弟,城中还有三百多司马懿的亲兵,他们盯得实在太紧,好几次转运豆饼都差点被发现。既然这是最后一次,咱们是不是……把他们……”
“再忍忍吧!”刘貌正色说道:“现在时间太早,等大将军的兵马到了城外再动手。”
“不错,六弟说得对!”刘懿愤愤地说道:“咱们已经忍了十几年,再忍一月又有何妨?大将军兵进济北之前,司马懿随时可能再来,咱们还是等到时机成熟再动手,就让他们多蹦哒几天。”
“今夜,仍由两位兄长和七弟陪他们饮酒作乐,务必将他们全部灌醉,我再转存一批粮草。”
“六弟放心!这些家伙,只要听说有酒有肉,他们全都眼冒绿光,哪会轻易错过?”刘熙说罢,却又冷哼道:“唉!如此好酒好菜,全都喂了狗!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