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做刘禅

第361章 岳阳楼记

“陛下!据信使来报,司马懿之所以退兵,皆是因为曹爽断粮之故,这该如何是好?”步骘恐惧地说道:“顾丞相刚刚才出使魏国,本想劝说曹爽增兵,岂知……唉……”

“今,陆丞相不在,诸位爱卿有何计策?”

“陛下,臣以为,司马懿狼子野心,他若北退,亦非坏事。”诸葛谨上前说道:“陛下,依臣看来,司马懿最多退出庐江郡,我正好可以兵进九江。”

“蜀军已经兵至怀宁,我若在此刻北进,恐怕……有所不妥吧?”步骘质疑道。

“陛下,司马懿就算退军,他也不敢全线退走,必集结部分兵马坚守合肥。对我来说,此刻正是渡江北进之时:我若在阜陵、历阳二城屯兵十万,进可攻,退可守,请陛下速速决断!”

孙权仍在犹豫不决,诸葛谨继续劝道:“陛下,我军战船众多,长江水道自然无忧;陆丞相正屯兵石城,我长江以南亦无忧;

眼下,蜀军已至怀宁,我只要在历阳、阜陵二城屯以重兵,蜀军必不能轻易威胁我建业。”

“陛下,今,恰逢司马懿退走,我若在阜陵、历阳二城屯以重兵,既可守住建业的北大门,又可攻可守:若蜀军冒进攻打合肥,我既可坐壁上观,也可袭蜀军后路和粮道;

若蜀军攻阜陵,我就坚守不出,魏军亦可袭蜀军之侧翼;若是蜀军退走,我就趁机追击,趁势收复庐江诸县。如此一来,建业无忧矣!”

“话是不错,然,国内已无兵可派……”孙权无奈地叹道:“今,建业仅剩十万兵马,若屯于阜陵和历阳,再也无兵支援陆丞相,亦无兵马守卫建业……”

“陛下!只有御敌于建业之外,才能真正地保住建业!请陛下勿再迟疑,速速发兵!”

“这样吧,就由大将军领兵五万,速速渡江北上,死守阜陵、历阳。”孙权犹豫着说道:“若大将军不敌,朕再续派兵马。”

“陛下!臣即刻领兵前往!”诸葛谨说罢,轻叹口气道:“陛下,建业已经危在旦夕,还望陛下速速征兵。”

其实,诸葛谨也明白:如今的吴国,哪里还有兵丁可征?

孙权无奈地摆摆手,示意众将退出大殿。

由于长沙郡的战乱已经平息一年多,再加上长沙郡归汉后,鼓励农商的政策使得此郡很快就恢复了生机。

现在的岳阳城,城中除了百名舍吏维持治安之外,并无其他兵卒驻守。

此时,城门大开,出入的百姓络绎不绝,偶有魏国的商旅或世家子弟专程绕道前来,一睹江南「八百里洞庭」之美景。

岳阳楼,位于岳阳城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是一千多年后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鲁肃这厮,拥有巧夺天工的技艺,却用错了地方!”刘闪叹道:“当年,鲁肃筑的益阳城就是一座豆腐渣。没想到,这座「阅兵楼」倒建得挺不错。”

刘闪从城头一直爬上三楼,其间仔细地寻找,果然如传说中的一模一样:全楼没有用一根铁钉,也没有一道横梁,确实独一无二。

登上三层高楼顶,凭栏眺望,眼前是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水,清风袭来,让人心旷神怡。

“刘公子,你真要作诗吗?”李昭仪问道。

“作!肯定要作!”刘闪说罢,找了一处柱子说道:“向将军,本公子怎么念,你就怎么刻。”

“诺!”

刘闪清了清嗓子,眼看向宠已经拔出剑,突然说道:“罢了!这将是我大汉的文物,实在不忍破坏。”

向宠自然不知道什么是「文物」,但能大致明白刘闪的意思,吱唔着问道:“那……刘公子……应该……”

“这样,你命人记下来,然后刻于底楼石碑上就行。”

“诺!”

刘闪确实兴致很高,学着古时读书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念道:“建安二十四年,鲁子敬谪守巴陵郡。兴汉二年,复长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首登岳阳楼,刻诗赋于碑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兴汉三年三月十五日。

刘闪将大文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略加改变,高声朗诵完毕之后,却见众人全都呆若木鸡。

“公子!你这词作得可真大胆!不过……似乎有所指吧?”一位翩翩的世家公子问道。

“公子,你敢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报复甚大,亦敢直言!若能入仕做官,必是万民之福。”一名老者撸着胡须说道。

“公子,你虽出于门阀之家,有的话心里知道即可,切不可大肆张扬。”另一名老者劝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没什么问题;

你这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有所隐喻吧?

当今天下,魏、蜀、吴三国互相攻伐,皆为争夺疆土,正当大争之世,你这句话就不怕掉脑袋?”

“诸位多虑了!”刘闪满不在乎地笑道:“我大汉皇帝承先皇之志,布仁义于天下;既在为大汉收复疆土,又不忘减免赋税,恩泽万民;如此千古明君,又岂是魏、吴之贼寇能比?岂会因几句话,就将在下斩首?”

“公子敢留书直言,胸襟之广阔,犹胜江河;报复之远大,更胜鲲鹏!在下佩服!实在佩服!”

男子说罢,许多围观者无不住拍手叫好。

刘闪心头暗喜,回过头却见向宠呆立一旁,于是问道:“向将军,这是干嘛?他们为何不记?莫非……他们认为,只有曹孟德才会作诗?”

“不,刘公子恕罪!”向宠赶紧告罪道:“公子作得太快,我等……记不过来……”

“唉!早知这样,真该带几个史官……呃……”刘闪郁闷地说道:“罢了,本公子重新背一遍……呃不……重新作一遍,这次放慢速度,好好记!”

“诺!”

刘闪这次放慢了速度,刚刚背了几句,却见一艘精心妆点的彩船从湖边驶来。

十名百姓模样的男子,精神抖擞地站在湖边,身后被一群百姓簇拥着,就仿佛后世追星一般。

刘闪举起竹筒仔细看了看,其中三人正是前日见过的骑马男子。

“咱们快走,船来了!”刘闪放下竹筒,拉着李昭仪就往湖边跑去,向宠和关银屏等人紧跟在身后。

三楼,不起眼的角落处,一名身着素色汉服的年轻女子赶紧来到栏边,眼睛直直地盯着刘闪的背影。

此女子大约十五六岁年纪,仓促间却举止端庄,细看之下,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必是出自教养极好的门阀之家。

“此人是谁?”女子轻声问道。

“回禀女主,奴婢不知……”

“女主,他称随从为「将军」,几个随从称他为「刘公子」,此人必出自门阀之家,很可能是刘氏的近支宗亲。”

“此人出自门阀之家,却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实在难得。”女子黯然低语道:“可惜,姐姐她……若是晚嫁几年……”

眼看刘闪已经走远,女子似乎回过神,赶紧说道:“不管他是谁,我等速速跟上,尽快弄清楚他的身份。”

“可是……女主,此行绕道洞庭湖,已经耽搁不少时日,再不返回,恐怕……”

“你们不必怕,父亲的酒还没喝完。他若是怪罪下来,由我顶着。”

“诺!”